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第六十一期中青班课题组
贵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农村产业革命完全符合贵州实际,贵州大地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必须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根本要求,推进落实“五个三”重要路径,加快实现“六个转变”目标任务。
今夏课题组对赫章县海雀村、盘州市岩博村、西秀区大坝村、平坝区塘约村、罗甸县麻怀村、播州区团结村和花茂村开展调研。7个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同时,着力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破除制约发展桎梏,鼓励发挥首创精神,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全面落实“五个三”路径,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六个转变”,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产业革命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先导性,具有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价值。
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25度以上坡耕地占90%,总人口9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6人。海雀村秉持“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生态理念,大力涵养生态环境,培育绿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型”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由5%上升到70.4%,带来直接经济价值8000多万元。2019年,海雀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从曾经的“苦甲天下”到如今的“林茂粮丰”,将绿水青山变成了战胜贫困的金山银山。
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总人口996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7人。岩博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采取“资源变股、以债转股、村民持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着力构建“白酒—养猪—火腿加工—高粱—白酒”产业链条,探索形成以岩博酒厂为龙头和养殖业、加工业、种植业、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循环利用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连续六年无人外出务工。2019年,岩博村集体资产达760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61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万元。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是全省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总人口54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5人。团结村聚焦“大发渠”文化品牌,依托“苟坝会议”红色文化资源,以天渠文化为引领、楷模精神为滋养、休闲康养为基础,探索形成“康养教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创建成为省级党性教育基地、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民主党派脱贫攻坚实践基地。2019年,团结村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18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95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8%降至2019年的零。
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曾是一个“出行难、饮水难、看病就医难、脱贫增收难”的典型贫困村,总人口49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2人。花茂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聚焦“乡愁”文化,做大“乡愁”产业,探索“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发展模式,融山水田园为一体,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型”产业发展之路,曾经的穷乡僻壤变成了美丽乡村“花繁叶茂”。2019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5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9%降到2019年的零。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总人口16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5人。大坝村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扎实推进产业要素融合、资源融合和工农旅融合,不断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走出了一条集特色种养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型”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变。2019年,大坝村村集体固定资产400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38万元。
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总人口33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3人。塘约村依靠农村综合改革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发展思路,推动产权入市,用活合作社纽带,实行“合股联营”,推进“银村联姻”,着力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农业,短短两年时间实现整村脱贫,走出了一条“改革推动型”产业发展的蝶变之路,谱写了鼓舞人心的“塘约之变”。2019年,塘约村村集体经济达63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140元。
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曾是一个山高坡陡、水源缺乏的典型贫困村,总人口6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1人。麻怀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龙头企业带动,采取“联村党委+龙头企业+贫困农户”方式,通过联户共建、联产共营、联市共销、联利共赢,着力推动产业要素聚拢、产业资源聚集、产业动力聚合、产业效益聚变,探索形成“村企户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典型。2019年,麻怀村村集体经济累积达3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万元。
产业选择是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首要任务,更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7个村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立足自身实际精准选择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花茂村用足用好与苟坝红色文化资源一体化优势和毗邻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因围绕白酒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上下游产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团结村充分利用“大发渠”这张新时代精神名片,大力挖掘发展康养和红色文化教育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实践证明,产业选择一定要创新理念,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宜商则商。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7个村都科学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切实找准产业布局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大坝村把产业发展规划为种植区、养殖区、深加工区、旅游产业区四大板块,统筹产业空间资源,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岩博村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做精做细上下游产业规划布局,做到各个产业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发展的有机循环。花茂村深挖陶艺文化、苟坝长征文化、黔北民族文化,形成“产业支撑、文化内涵、自然生态、民居改造”多规融合、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实践证明,在产业发展上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合理布局,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7个村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班子,都有一个强有力的能人带头。海雀村的文朝荣一生带领群众种下“万亩林场”,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团结村的黄大发36年如一日带领群众修大发渠,为老百姓打通了致富渠。麻怀村的邓迎香带领村民苦战13年,为产业发展、农村增收挖通了致富隧道。岩博村的余留芬领办村集体企业,大力修建产业路和致富路。大坝村的陈大兴十余年历经数次失败,最终探寻到金刺梨发展之路。塘约村的左文学放弃个人利益,带领群众解放思想大胆闯,创造了“塘约样本”。实践证明,农村并不缺少能人,关键要让能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榜样力量,让能人成为好的带头人,不仅自己能致富,更重要的是能够开拓致富产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与繁荣,必须强龙头、创品牌、促带动。7个村都有一个或几个好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上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团结村依托中天金融集团的市场经营、产业运作和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成功盘活了农业产业和红色教育、康养旅游资源。塘约村分别成立水务公司、劳务公司和旅游公司,以龙头带动促跨越发展,成为跃进式发展的顶梁柱。大坝村引进青岛榕昕集团规划建设生态休闲牧场,引进安投公司成功打造集农家体验、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实践证明,以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形成规模效益、引领效应和集聚效应,才能实现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从而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户增收致富。
拓宽产业思路,推进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才更富生命力。7个村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引领,不断做强做活产业链条,实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大坝村围绕金刺梨拉长纵向产业链条,以一产二产联三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麻怀村大力推行“优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发展模式,推动各个产业之间实现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兴旺发展。海雀村依托万亩林场生态基础,大力发展香菇、苹果、蛋鸡养殖等生态绿色型产业,生态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扩大。实践证明,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整合产业链,能够更好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共建共享,必须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7个村充分发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共富共赢。大坝村建立普惠分红机制,合作社将20%的收益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30%作为管理费用,50%作为村民分红。塘约村推行“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方式,村民以土地等产权入股,与合作社进行联营。海雀村探索“1124”利益联结模式,1个党员带领1个贫困户致富带头人种植香菇、带领2户贫困户发展致富,致富带头人向带贫户每年分配收益4000元。实践证明,紧紧依靠群众发展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最大化发挥群众主动性和创造性。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农村发展难题,需要激起穷则思变、走出困境的斗志和勇气,这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一要转变群众观念。坚决破除“小富即安、小得即满”的“小农意识”,坚决摒弃“能过则过、得过且过”的懈怠思想,引导群众从“等靠要”到“主动干”,从内心思变到主动求变,主动参与农村产业发展。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职责,变主导为引导,增强服务保障功能,运用有形之手引导农民在产业投入、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方面适应市场变化。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大幅提高农户利益联结分配比例。三要转变发展思路。帮助和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激发致富愿望,增强市场意识,让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低效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高效农业转变。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关键要依靠基层党的组织,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尊重村民主体地位。一要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紧紧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党组强大的领导核心作用,精准把握政策导向、市场走向、产业方向,确保产业发展行稳致远。二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好农村经纪人队伍作用,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青年人返乡创业,吸引他们扎根农村、发展产业。三要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充分利用村级班子的基层发动与组织功能,采取多种方式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把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励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农村产业发展。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既要深化改革,也要创新机制,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来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一要盘活土地资源。稳步推进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积极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和二三产业。采取适当方式改造闲置农房,发展养老产业和精品民宿,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度假或养老。二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三要优化金融环境。完善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机制,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型产业发展。探索财政撬动金融支农新模式,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费补贴等金融政策,吸引带动金融投资,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既要坚持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更要加大党政统筹和政策支持力度。一要强化党政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立足全局高度统筹布局、组织调度,为农村产业选择把脉问诊,对于产业特色鲜明的地方要大力扶持,而其他地方要引导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二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把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来抓,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出台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市场经营主体培育、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三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用好政策指挥棒,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三农”产品、拓展“三农”业务,引导更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领域。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丰富产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一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二要大力推动产业融合。既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又要积极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要不断丰富业态布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山地旅游、民居民俗、康养基地等新业态,拓宽农业增收渠道。支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运用电商模式,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益。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凝聚产业发展动力。一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三变”改革经验,充分盘活土地资源,让农民把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主动流转到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入股分红,通过就地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二要坚持发展成果共享。积极为村级合作组织提供各项政策保障,合理安排使用入股分红所得的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村级公益事业、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等方面,让广大村民最大程度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三要全力建设美丽乡村。统筹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断美化人居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