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河南警察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46)
对学术期刊而言,编辑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刊物的质量,这在期刊界已经达成共识。经过反复讨论和不断思索,20 世纪80 年代“编辑学者化”问题被正式提出,并在编辑出版界和学术界引起广泛共鸣。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编辑学者化”就是要使编辑成为学者型编辑,既要成为期刊编辑方面的行家里手,也要成为所负责学科领域的专家;“编辑学者化”是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素质和水平的有效途径;“编辑学者化”有利于学术期刊编辑的成长,也有利于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总起来说,“编辑学者化”是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属性[1]。
对公安学术期刊而言,由于办刊时间短、编辑队伍不稳定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编辑人员素养的提升,也导致期刊发展乏力。要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编辑队伍的稳定问题;二是“编辑学者化”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编辑学者化”提出之初,学术期刊的编辑大多是从各个部门抽调过来的,他们几乎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严格的岗位培训,而且很多人是兼职编辑。现在的情况有很大改观,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编辑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编辑业务培训,也经过比较正规的学术研究训练,基本素养比较高,这是他们成为学者型编辑最为有利的条件。就第二个问题而言,“编辑学者化”提法对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和指引性,它要求每一位编辑必须成为编辑功底深厚、学有专长的学者型编辑,能够及时推介优秀科研成果,准确把握和判断学术发展的方向。但是谈论“编辑学者化”就绕不开编辑素养这个话题。
论及公安学术期刊的实力,笔者以为主要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一批优秀的学者型编辑;二是有独特的办刊宗旨和长期形成的特色;三是有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就这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方面是极为重要的,没有这一方面的支撑,其他两个方面就很难实现。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衡量公安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主办单位(公安院校和公安科研机构)科研队伍的学术水平;二是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这两个指标是基础和保障的关系。但在目前情况下,主办方的学科建设、学术资源和科研水平都不够高,任何一家公安学术期刊仅靠主办方自身的科研或学术实力都无法支撑下去,更谈不上学术质量了。为弥补主办方上述方面的不足,公安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一支学者型的编辑人才队伍。要促使编辑不断强化编辑实务能力,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掌握过硬的学科领域知识,通过策划和组稿能力及其与各方学者的良好关系来为自家刊物争取到质量上乘的稿件,以此来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质量。
对于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养,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可以从选题策划能力、审稿能力、编辑加工能力、把握特色能力、学术对话能力、服务作者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认识。当然,这些只是主要方面,并不能涵盖所有内容。
选题策划能力体现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公安学术期刊作为记载和传播学术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在公安学术研究上起着学术导向的作用,而这种导向作用通常是通过选题来实现的。对编辑来说,选题策划是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最能体现其策划意识和创新能力。选题的优劣其实就是编辑选题策划能力高低的反映。选题策划不仅对编辑的能力是一种检验,更能体现编辑的学术内涵。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公安学术期刊跟踪学术研究热点、发现学术新论、引导学术发展方向,这些任务归根结底都要由编辑在具体的选题策划活动中来完成。编辑如果没有主体意识、策划思路和学术能力,对某一学科没有一定的研究,就没有与专家学者对话的基础,就不可能与他们在同一平台、同一层次上交流与沟通,进行思想的碰撞;就不可能制定出有价值的选题计划,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引导学术发展的方向。
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编辑必须对公安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把握,这是确定选题的前提和条件。同时编辑还必须有学术敏感性,能够及时发现学术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的学术走向,同时还能够捕捉到社会热点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聚焦鲜活的研究课题,挖掘一流选题,优化选题内容,充分发挥导向性作用,凸显公安学术期刊的鲜明特色。在具体选题上,要紧密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反映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有学术优势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以满足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犯罪的需要;要深化对社会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持续关注重大社会问题,以此推动公安学术研究和公安工作的不断发展。
总之,编辑要具有选题策划能力,要注重日常的习惯养成,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将此作为自身学术涵养和编辑能力的重要内容来发展。
审稿能力展示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和鉴赏水平。学术文章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者研究的问题与读者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所阐释的观点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二是学者研究的问题超越了其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或者即使所研究的问题并非学术前沿,至少也能展现出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些新的证据材料、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并以此推动对这一问题的再认识和再讨论。而这两个方面的魅力都是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发现的。审稿是编辑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创新价值和学术影响力所进行的综合评价和筛选的过程,也是编辑通过自己的评估来决定稿件能否被采用的判断过程。它看似针对某一具体的稿件,实际上反映了编辑对作者、读者、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个性特色和重点关注学科所做出的一个综合判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学术期刊编辑思考的数据链,编辑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滤波器的作用。其中,编辑对稿件的遴选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表明审稿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在审稿时,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除鉴定稿件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价值外,还要对论题、论点、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述方式和文字表达等进行判断,最终做出取舍决定。遴选稿件极为重要的标准之一是稿件的学术性,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精深的学术素养以及学术敏感性和判断力,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怎么能够及时发现兼具学术性和创新价值的稿件?怎么能够与作者就某些实质性问题进行磋商、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又怎么能够真正实现选优弃劣?
编辑加工能力表现公安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功力。公安学术期刊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从现实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当前人们关心的学术问题或公安学科建设问题;从历史的角度讲,它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学术载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缩影被永久地保存下来。鉴于此,在编辑过程中,公安学术期刊的内容必须准确、严谨、无误。编辑必须在文本编辑、语言规范、标题制作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加工、核实,最终使其转化为符合出版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出版物。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编辑过程,它检验了编辑的基本功力,即文字功底、文学修养和学术素养。同时,对来稿进行加工本身也是编辑学术创造力的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在鉴别学术文章的优劣,纠偏删改、字句调整等方面,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涵养外,还要有深厚的编辑功力,这对完善稿件的内容和论述技巧,保证稿件的加工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对刊物特色的把握能力反映公安学术期刊编辑对办刊宗旨的深刻领会。特色体现的是学术期刊的风格和优势,即办刊风格和学术优势。“公安学术期刊在创刊之初的办刊宗旨是为公安教育、科研和实践服务。公安学术期刊是交流公安理论研究成果,激发思想灵感与思维碰撞的战略阵地,以刊载、传播公安学术研究成果为目的,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学术期刊的本质特征。这种本质特征要求公安学术期刊所刊载的文章必须观点新颖,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价值”[2],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和科学建言,以公安理论指导公安实践。
公安学术期刊同其他刊物一样,也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各家公安学术期刊都在逐步探索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比如通过特色栏目建设突出各自的优势,但真正形成风格并办出特色的还为数不多,除了办刊时间短的原因外,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即定位不准,没有找到突破口。这种定位不准的办刊方式使公安学术期刊找不到立足发展的基本点,当然很难形成独有的风格和特色。要改变这种状况,公安学术期刊在漫长的办刊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还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预先设计,这就又回到了编辑的实力问题上。有学者指出,编辑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学术期刊的有机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3]。公安学术期刊风格和特色的形成与编辑的职业素养和学术涵养也是一种互利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全面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和学术涵养,是公安学术期刊凸显风格和特色,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的根本保证。
以笔者所在学报为例。近年来学报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这完全得益于有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三高”编辑队伍,其中不乏刑法学、犯罪学、侦查学、治安学等学科专业的专门研究人才。他们为学报的品牌栏目建设和特色构建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和平台优势进行预先设计,自2015 年起,尝试开设“中国犯罪学口述史”栏目,两位专家型编辑在知名学者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负责访谈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犯罪学家,启动中国犯罪学历史的收集整理工程,记录犯罪学研究的历史,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意义。学报还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等权威学术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连续5 年首发其年度《中国企业家刑事风险报告》,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学术界对企业家犯罪和刑事风险问题的深入研究。
学术对话能力是公安学术期刊编辑吸引作者的关键。编辑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而从事编辑工作的人通常是默默无闻的群体,但是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不能甘于封闭,不能一直坐在办公室里,要打开思路,多做调查,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一流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对话。如果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不走出去,自甘寂寞,对期刊未来的发展势必产生消极影响。
“走出去”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与作者交朋友。只有与作者建立密切联系,成为其亲密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才能为期刊留住优秀稿件。其二是参加学术活动。编辑可以经常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了解作者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研究什么。在与作者交往过程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他们的创造性,与他们建立和谐关系。编辑要充分认识到,对作者的来稿进行编辑与进行改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稿件提出的修改意见要在充分尊重作者的基础上,引导作者接受建议并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切忌任意修改作者独特的观点,抹杀作者独有的学术风格。否则,学术期刊就成了体现编辑个人风格的刊物,这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善于发现问题。面对作者的文章理解并不难,难的是觉察出他们在文章中想表达却没有充分表达出来的观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这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与作者进行交流的桥梁。这样做的结果是,编辑能够与作者进行有效对话,就某些关键性问题进行磋商,就某些有争议的问题各抒己见直至达成共识,并建立深厚的友谊,进而为期刊增加更多的动力源。三是要有对话的基础。编辑的学术对话能力是建立在丰厚的学术涵养和超强的职业责任心基础之上的。这种能力往往能够在编辑与作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锁定一流学术成果奠定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只要具备深厚的学术涵养和人格魅力,有与优秀专家学者进行对话的能力和水平,能够针对相关专业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出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意见,显示出高于普通编辑的专业学科素养,就能吸引高水平的作者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正所谓“梧桐树茂,引凤来仪”。
笔者所在学报的编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通过“走出去”、通过对话,与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广泛联系,频繁互动,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些人成为学报稳定的作者群,为促进学报发展提供了保障。我们依托“中原犯罪学论坛”这样一个高端学术平台,通过学术研讨和实地调研等活动与犯罪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保持密切联系,为“犯罪学视点”栏目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该栏目刊发了包括赵秉志、张远煌、皮艺军、许华孚、张晓东、冯卫国、吴宗宪、宋浩波、王燕飞等在内的一大批著名学者的稿件,极大地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品位。“域外警务”栏目聘请著名学者邱格屏教授为栏目主持人,刊发国际上有关警务理论和警务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学报的开放性和学术前沿性,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社会安全研究”栏目刊发包括国家安全学的首倡者刘跃进教授、著名学者康均心教授等在内的一批社会安全研究专家的论文,成为学报的新亮点。
服务读者能力是公安学术期刊编辑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的体现。一般而言,学术期刊因其严肃、正统的版面设计和晦涩难懂的语言而使读者敬而远之,其读者群体之小可以想见。尽管公安学术期刊的读者大多散落在公安系统和公安高校这一特殊群体内,但是随着公安队伍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公安机关对理论的关注和对学术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公安高校的学术研究氛围也更加浓厚。因此,公安学术期刊只要尽可能多地向公安理论工作者、基层公安机关、高校教学和科研人员提供对工作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学术信息,就能不断激发他们阅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发现、推介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还要想方设法收集、提炼、介绍一些来自其他刊物的学术信息,以此加大自己刊物的学术信息含量。也可以通过链接的形式在拟刊发的相关学术论文上列出优秀学术成果的题目供读者查阅。这个操作过程的实现不仅是对编辑学术能力的一种促进,也是对读者服务的一种强化。
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学报在2015 年就已经把这些设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了。在当年第五期的“中国犯罪学口述史”栏目中,我们刊登了《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开拓者——郭翔先生访谈》,在文后编辑通过链接的形式罗列出郭翔先生从1979 年到2008 年的主要学术活动,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更深层次地认识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以及犯罪学研究的演变历程和研究特点,最大程度地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学术信息。
同所有学术期刊一样,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也要面对学术不端问题。学术不端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改头换面,一稿多用。一些人对待学术研究缺乏道德良心,或通过对他人文章进行增减修改,使其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的学术成果;或通过对自己的某一篇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修改,使其变换成数篇文章,分别投稿,一稿多用等。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能否把好这道关,也是对其学术能力的一种考验。二是故作高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些学术修养不高的人,往往把所研究的问题复杂化,故弄玄虚,编造概念,滥用术语。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敢于直面这些问题,对这类学术垃圾坚决说“不”。三是参考文献标注不规范。学术研究要言之有据。但在相当数量的稿件中却存在这样的缺失:有参考却无文献来源;无参考却罗列文献;以参考之名,行大量抄袭之实。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某些作者学术素养不高,不尊重其他作者的劳动成果。二是一些人投机心理作祟,只想不劳而获,通过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为自己争得各种荣誉。三是我国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缺陷,只注重论文的数量而不评估论文的质量,这更强化了一些人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理。四是抵制学术不端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有些单位甚至为了完成指标,姑息乃至保护这种行为,在学术研究上造成混乱,也带来了更大的社会不公。五是编辑综合能力偏低。如果存在上述问题的稿件出现在刊物上,除谴责投机取巧者之外,我们不得不对编辑的综合能力提出质疑。一个有着深厚学术素养、勤奋阅读、关注学术研究、关心学风建设的编辑,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也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所以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业务能力,做一个合格的把关人,这才是公安学术期刊编辑努力的方向。
综上,编辑要做好选题策划,了解学术前沿和学术研究动态,要有与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对话的水平;编辑要当好把关人,要以较强的学术敏感性和学术判断力,在众多来稿中甄选出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都较高的稿件;编辑要加工润色稿件,要完善稿件内容并对作者进行有效引导。这些都说明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相应专业领域里必须是“内行”,是学者型编辑。尽管在短时期内不能奢望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但作为公安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一个长远规划和发展方向,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编辑学者化”是为适应学术期刊更快更好发展而对编辑提出的要求,也是对编辑的最高期待。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阻碍“编辑学者化”的推进。
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对编辑一直有这样几种偏见:一是认为编辑就是一个从事具体工作的行业,任何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人都可以担任编辑;二是认为编辑再怎么努力也只能是编辑,终究不是学者,甚至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也有这种认识。这就造成一些编辑或看轻自己,安于现状;或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热心参加学术活动,更不进行学术研究,即使撰写学术论文也是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为评定职称或者升职所用。实际上,编辑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智力工作,如果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不在某一学科领域进行系统研究,或者不做创新性的研究,如何开展选题策划活动?如何评判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编辑只局限于对稿件进行技术性处理,不仅不利于公安学术期刊这个学术平台的建设,而且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质量的提高。因此,要纠正“编辑不是学者”的偏见,就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学者型的编辑队伍。
编辑工作被认为是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的工作。传统上一些人将编辑同其他行业的匠人相提并论,这是一种极为狭隘的偏见,完全抹杀了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和主体性。常人眼中,编辑只注重编辑技巧或者说编辑技术,他们缺乏纵览全局和统筹规划能力,即使有编辑技能,也能纵览全局,还是算不上学者。然而任何一种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都有着与行业相关的特殊素质。正是这些特殊素质造就了特殊人才,这些特殊人才就将匠人与学者区分开来。在编辑界确实存在匠人和学者的划分。只能适应一般的编辑工作,诸如审读、加工的编辑就是编辑匠人;而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能力、业务能力和编辑眼光,能够策划选题,掌控学术期刊的学术架构,研判学术成果和学术创新点,对新学科有极强的学术敏感性,并在编辑学或者其他学科上有所建树的编辑就是学者,尽管凤毛麟角。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首先具备编辑专业知识、精通编辑业务,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成为学者的目标。离开这些去谈论所谓的学者化就没有意义了。
有人说编辑是“杂家”,而“杂家”所指向的是编辑所掌握知识的广度,并非深度。也就是说,编辑对很多学科知识都有所了解,但都不精通,或浅尝辄止,或不求甚解。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编辑应该具有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学科分化和综合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成果此起彼伏,这一切都决定了编辑必须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要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更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也要求编辑拓宽知识面、强化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此外,丰富的在线数据资源使编辑能够更直接、更便捷地了解和把握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更及时地进行检索和验证。编辑通过检索、浏览、下载等多种方式在网上搜集信息,几乎能达到所需即得的程度,不仅能大大提高编辑本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也能提高自身对稿件进行查新、分析判断和综合处理的能力”[4]。
的确,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应该不断拓展知识结构,持续扩大学习领域,努力更新知识,防止知识陈旧老化,以适应现代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要求。但是,无论就人的精力还是创造性而言,都不可能做到“门门俱精”“面面俱到”。因此就不能盲目地什么都学,“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有所侧重,这样更利于编辑的成长,使他们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为此,编辑要冲破“杂”对自己的束缚,勇敢地“专”起来,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这样就能够以学者的涵养和目光对学术成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地把握稿件,使公安学术期刊立足于学术领域的前沿。
有观点认为编辑参不参加学术活动无关紧要,这种看法一直存在而且对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产生了负面影响。一部分编辑“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专注于编辑加工手中那几篇“等米下锅”得来的稿子,对学术活动缺乏应有的参与热情。编辑如果不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那他就真的只是一个编辑匠人而已。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如各种研讨会、报告会、讨论会等,拓宽学术视野,开展学术研究,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推进自己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化。工作之余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和学科基础,也可以根据所负责栏目的学科类别,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活动,不断汲取营养,提高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才能更出色地完成编辑工作。
如前所述,学者型编辑是编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编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要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者型编辑队伍。发扬工匠精神,努力做符合时代要求的学者型编辑,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不换主题、不变基调、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5]就公安学术期刊而言,目前,真正具有深厚的编辑功底、学有专长的学者型编辑可谓少之又少。但正因为稀缺,才更需要大力提倡“编辑学者化”。“编辑学者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需要千锤百炼,绝非一蹴而就。这一过程,是由一般编辑向学者型编辑转化的过程,更是编辑学术涵养和职业修养逐步养成的过程。编辑有成为学者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许多不利因素,比如日常业务工作繁杂,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耗费相当多的精力,没有相对完整的学习和研究时间,工作性质相对封闭,等等。他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通过勤奋学习、虚心求教、拓展知识、提升自我,逐步实现由编辑向学者转化的目标。
编辑工作要求编辑的文化知识不仅在“专”上要有一定的深度,在面上也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在博中求专,以专促博,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精深广博。
作为编辑,虽然不能每个领域都十分精通,但一定要重视学习,不断扩展知识面。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所接触的学术成果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公安学的各个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都是处在发展中的学科,因此就为编辑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创新的条件。实际工作中,他们接近学术,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接触不同的学术研究成果,这对每个编辑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也是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工作之外,中青年编辑还可以采取自学或进修的方式继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长期规划或短期学习计划,实现自我提升。
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每天都与学术论文打交道,同其他行业相比,身边的学术氛围要浓厚得多。看似这些编辑每天的工作对象是大量的文稿,实际上他们所面对的却是文稿背后的专家学者。作为交流对象,这些专家学者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海角天涯,可能认识,也可能从未谋面。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掌握了交流和沟通的技巧,编辑就能够自信满满地与这些专家学者进行深层互动,擦出火花。这就为编辑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大好机会,只要他们愿意,每天都可以跟一流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掌握学科研究信息,了解学科发展最新成果,于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增长学问。
编辑不等于学者,但编辑可以成为学者。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学者,虽然学界看法不尽相同,但在两个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一是对编辑学理论有较深的造诣且编辑业务能力强,成为编辑家;二是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专注于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并有所建树。
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其定位首先是编辑,这是第一位的。因此,要成为学者型编辑,第一要务是研习编辑学理论,努力成为一名编辑家。只有具备深厚的编辑学理论知识积淀,又有扎实的编辑业务功底,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谙熟其内在规律,才能将它们融入具体的编辑实务中,完成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相融合的任务。
以往,很多人包括学术期刊的编辑对编辑工作缺乏深入了解,认为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如前所述,实际上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任何学术成果不经过编辑之手而直接呈现出来都是不成熟或不完善的,即使知名学者的学术成果也是如此。编辑的重要性就在于他们能够通过策划和审阅以及再创造过程使学术成果得以刊发和流传。而将编辑的这个再创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指导其后的编辑实践。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编辑实践中,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扎实地研究和学习编辑学理论,有意识地培养厚实的编辑素养和能力,不仅要从微观上把握每一篇稿件,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所有的稿件,使它们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能够对每一期稿件、全年各期稿件的架构、质量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评价。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编辑,是迈向学者的第一步。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在掌握一定的编辑学专业知识之后,还必须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说公安学、法学、犯罪学、社会学或其他学科,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刑事侦查学、治安学、心理学等与公安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只有具备了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涵养,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编辑人员前进的道路上,‘编辑匠’功夫的锤炼是不应该也不可能绕过的阶段,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去的阶段。”[6]“编辑如果要在‘杂家’和‘学者’之间取舍的话,首先应该成为‘杂家’,而后才可以考虑成为‘专家’。其实‘杂家’是说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广博,‘专家’是指人所掌握知识的深厚。”[7]“从知识素养广博的角度要求编辑杂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杂’并不意味着杂学无章,不求甚解,更不能把编辑的杂与专对立起来。”[8]编辑知识的杂与专是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和谐发展的目的。由此看来,在由普通编辑走向学者型编辑的道路上,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走下去。编辑—编辑家—学者,这应该是编辑成长的轨迹。
总之,“编辑学者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历了不断被塑造的过程。但就其本身而言,其存在和发展一直与编辑主体紧密相连,对编辑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换而言之,“编辑学者化”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公安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有编辑匠人的耐心和勤劳,还要有勇当学者的抱负,通过勤奋学习、虚心求教、铢积寸累、千锤百炼,最终完成由编辑向学者的华丽转身。这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一条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