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阳
我国的刑事政策是根据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经历了四十年之久的变迁。就近来说,从1997 年严打开始是重刑化的刑事政策;2010 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思》,正是现在贯彻执行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严惩犯罪,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2017 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良法善治在刑事审判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标志性意义。由此可见,我国司法改革环环相扣,不断向纵深推进,刑事法治亮点纷呈。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切的法律制定都必须建立在我国社会制度的框架下,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法律,也不能排斥国外的优秀法律,而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积极探索司法改革,以完善我国的刑法体系。因此,在刑法适用上都必须在我国刑事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这在具体的法治进程中体现为刑事政策的刑法化。
在刑法立法完成后,刑法的适用主要体现在司法阶段。即法院适用相应的刑法条文,对于被告,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定罪和量刑。在1997 年罪行法定原则写入刑法后,刑法适用就有了严格的参照。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并未落实。如法院在审判时往往滥用法官的自由裁量,包括受刑事政策的影响,如严打时期从快从重的刑事政策,来对被告进行审判。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社会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犯罪形式,人民的法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时下中外背景下的疫情防控,势必引来社会观念的转变。这便是社会变革引发的刑事政策变化,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对于正义公平的普世价值,都是我国司法及刑法工作体制所遵循的。
刑事政策最为反应时事变化,但是立法往往滞后于刑事政策的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刑法适应刑事政策的变化。你不能说刑事政策都是坏的,比如1979 年刑法中的投机倒把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刑事政策的变化,投机倒把所描述的商业买卖行为就不再被视为犯罪,反而成为国家鼓励和提倡的正向事业。
罪刑法定原则,无疑是刑法中的至上条款。这在刑法适用中,能够有效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让公民的法益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即反向保证了公民的法益不受公权的侵害。严刑峻法,往往是一个王朝灭亡时的征兆。而新朝为顺应民心,往往都会废除旧法,从而开创盛世。相传在商汤天乙帝时,两条法律“官不作为罪”和“民不救难罪”就治理了国家,从而为后世树立了治世楷模。
刑事政策的灵活性与刑法适用的严格性本身看似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刑法学界更有“李斯特鸿沟”来描述此种现象,但好在有“罗克辛贯通”将二者又重新融合。
1997 年刑法修改时,即确立了罪刑法定、平等保护、罪责刑相适应三个原则,以期在司法实践中能够调和刑事政策把握与刑法适用的矛盾。但是在近来的实践中,刑法的基本原则并未得到有力的贯彻,故而在未来仍需继续贯彻。
罪刑法定原则,在定罪和量刑方面,均需在刑法适用的框架内,灵活调整关于刑事政策的把握。比如最新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即反应最新的刑事政策,但必须在罪刑法定的原则下,方能体现法律的权威。
平等保护原则,国内在平等保护上不能及时体现刑事政策的变化,比如非公有制企业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往往不能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故而未来平等保护原则就可以在反对特权和不同主体平等保护方面产生的刑事政策变化领域的刑法适用,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受刑事政策影响往往存在重罪重刑,轻罪轻刑,即在刑法适用中往往侧重定罪轻视量刑,量刑跟定罪走。继而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故而尤其需要在量刑上,细化刑事政策的把握和刑法适用的结合。
刑法解释,即教义学意义上的刑法,这可以视之为刑事政策和刑法适用的中间地带。因为刑法的立法往往需要严格的程序,才能进行;但是刑事政策,却经常在调整变化。当刑法不能反映刑事政策变化时,刑法解释便可以优先解释相关条文,以期适应刑事政策。
最后如果要让刑事政策把握与刑法适用能够有效结合,即必须建立统一的刑法体系。罗克辛将刑事政策引入刑法当中,不失为一个很有创见的尝试。关键是要让构成要件实质化、违法性价值化、罪责目的化,继而建立统一的目的理性的犯罪论体系。这种尝试,通常贯穿立法、司法、执法多个环节,而且可以将刑法语境扩展到整个社会公益中来。从而可以让刑事政策的灵活引导刑法适用的价值取向,取得刑事政策把握和刑法适用的有效结合。
刑事政策的灵活往往让刑法适用处于滞后,但是通过刑法基本原则的调节、刑法解释的贯通、刑事一体刑法体系的建立,便可以将刑事政策的把握和刑法适用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国家法治社会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