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覃永红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源于2005年联合国所提出的概念,其主旨在于金融服务机构在保证成本的同时,尽量满足社会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即主要面向民营小微企业及低收入群体。依托该金融服务理念的延续,将实现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的发展,尤其符合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进一步增强了金融服务活力,通过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间的融合,极大的推动了乡村振兴的资金保障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质增资提供了关键支撑。
1.缓解发展矛盾的需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意识到,夯实自身发展基础,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未来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向。为此,各类精准扶贫、扶贫攻艰举措得以顺利实施,但乡村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予以支撑。金融服务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不得不引起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普惠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极大的解决了乡村振兴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并配合一系列扶贫政策,使乡村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形成了良好的统筹发展局面,反之也促进了金融服务机构的业务拓展。
2.保障金融权利的需要。在以往的农村发展体系中,金融服务始终处于缺位的状态,不仅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化发展,更影响了农村地区金融权利的发挥。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普惠金融服务必然应成为优先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国家政策实施为导向,全面推动金融服务机构向农村倾斜,极力拓展农村普惠金融业务,通过对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切实对乡村振兴形成战略保障能力,为农村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以便帮助其快速形成产业链,构建起新的乡村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普惠金融服务视角下,高效、优质、公平及可持续,均将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使之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服务。
3.银行转型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再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强调,以期能够将农村发展推向深入。银行业作为社会金融服务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关键职能,尤其是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及金融竞争时,银行更应当审时度势,不断创新金融服务路径,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契机,将金融服务的焦点向农村地区转移,进而实现自身与农村服务对象的双赢局面。目前,在国内市场经济需求增长,以及产业融合体系逐步形成背景下,银行更应当不断加强对各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切实完善自身的结构,为推动自身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1)全面加强普惠金融服务职能。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有效的市场经济渠道,无法真正意义上盘活农村资源。而普惠金融服务的深入开展,使乡村发展迎来了全新变革,银行业通过对金融服务理念及体系的调整,全面理清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行性问题,并打破了传统区域性的阻滞和排斥,使普惠金融服务得到充实与完善。对于普惠金融服务主体而言,主要是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资金投放,满足其在各领域开发中的需要,确保金融服务能够作用于实际,同时对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及个休工商户进行金融支持,解决他们的基本资金需求,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同时,在普惠金融服务中要加强机构融合,赋予传统公益性小额信贷公司合法地位,以丰富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服务渠道,确保农村发展与普惠金融的深度契合。(2)持续加大惠农产品贷款业务。针对于现阶段乡村发展而言,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中应优先关注的问题,便是对惠农产品贷款业务。由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属于长期战略,多数乡村发展仍处理起步阶段,对于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具备“短、急、频、快”的特点。因而,在实际的惠普金融服务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对贷款业务的改进和创新,切实为农村各领域提供最为适宜的金融产品。此外,在普惠金融服务的管制上,仍然要积极做好风险控制,确保能够营造出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通过政府与银行间的合作,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的支农惠农目标。(3)竭力推动财政金融双向归位。实际上,政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者,在普惠金融服务提供领域,同样具备一定的决策权。即政府机构应当依据乡村振兴统筹安排,不断强化自身的政策导向职能,依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指导金融服务机构实施普惠金融服务,并推动相应保障措施的形成,打消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上的顾虑。而金融服务机构同样需要积极配合政府机构,切实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联合发力,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提升金融服务的力度和深度,为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提供专项信贷基金,切实落实好各项普惠金融服务政策,最大程度的保障自身经营利益的同时,更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核心指向农村地区的发展。而普惠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大幅提升了乡村振兴活力,解决了关键的资金保障难题。普惠金融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更要真正发挥出引领作用,加强政府扶持及引导力度,加强普惠金融的服务职能体现,加大惠农产品的研发,为构建全面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