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
(淮阴商业学校 江苏淮安 223001)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职业修养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和继续自我学习的能力。
图1 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技能提升、用人意向等方面的调研
图2 模拟施工软件息信化平台和BIM建模软件平台
能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一般建筑问题;能熟练运用常见工程施工工艺与操作方法、能熟练运用工程质量标准、施工机具使用要求,协助编制施工方案,协助管理现场施工,进行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能操作建筑测量仪器、材料检测仪器。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兄弟学校调研讨论(见图1),构建“双境融合、能力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校园和企业工程项目部两大环境,依靠“双师结构”教师,实施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行业岗位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组织教学,校企交叉,技能共建,共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
不局限于规定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内容,主动对接行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产、教、研与职业教育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课程设置上联系技能考工和工种实训,近年又将“1+X”考证BIM项目融入到教学中,紧跟行业发展步伐。
教师充当好配角,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360度发展,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对《建筑制图》、《建筑CAD实训》、《工种实训》、《钢筋翻样与加工实训》等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学校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专业教学也离不开建设企业的参与,更离不开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与指导。组建由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构成的课程组,合作建设课程,确定课程标准、优化实训室硬件建设、科学设置技能训练点,编制校本讲义,同时每个课程组配备计算机专业教师,全力推进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学校构建“双境融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两大育人主体,学校教室和企业工程项目部两大教学环境,依靠“双师结构”教师,实施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行业岗位资格证书融通,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从理论到实践再到项目的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研究探索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施工员、资料员等岗位的能力要求和钢筋工、测量工等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整合专业课程,与任务引领、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相适应,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
以校内外实训基地、省市校技能赛场为平台,针对合作企业典型工程的项目任务,注重能力递进,优化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教学法,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开发《钢筋技术》和《建筑工程测量》两门精品课程;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建立教学实施案例库;利用学校的数字化建设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发《钢筋技术》实训教学软件,实施“虚实结合”技能训练,建设包括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三大功能模块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见图2)。
利用软件采取虚实结合实训后,学生的识图能力、动手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就业后适应时间短,再学习能力强,很快进入角色,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在省市技能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近两年培养了省领军人才一名、市级学科带头人三名、校级专业带头人两名、骨干教师五名,发展了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团队,并聘请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
(1)校内应用:项目导向教学不仅在学校的施工专业教学中充分应用,在专业教学中也正逐步推广,同时在中国建筑总公司出国劳务考培中心、江苏中淮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如在职工考证培训、新规范学习培训与企业钢筋加工等方面中得到了推广,在钢筋翻样、计算、制作等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2)校外推广:学校牵头每年会定期召集地方集团内学校、地方骨干企业召开年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
教学模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行动导向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这种学习理念会使得学生的自我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角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理念也都会发生改变,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仿真虚拟训练和实操训练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移,更好地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