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 王卫宁
摘 要:现今阶段,我国高校思政课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强调应试化,使其难以摆脱发展困境。古希腊道德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这为我们分析古希腊伦理思想,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德育思想,以推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古希腊伦理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启示
人类在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时,某一研究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某一特有矛盾,决定了该领域内特定科学的建立、特定学科的研究对象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类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由于社会各方面资源的不平衡,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水平与社会实际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基本矛盾。思想道德教育学所要把握的两个规律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的规律、人自身素质变化发展的规律。这对我们把握教育全局性,解决问题,化解冲突,学会集思广益和批判性地思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意识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在思考当代中国的各项问题时,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努力把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统一起来,把我们的视角放到社会实践当中。各大院校顺应时代要求,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进行了相应变革,提高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社会实践不断丰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和迎接愈加复杂的潜在性挑战。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各方批评,接受各方建议和意见;必须从根源上解决诸如传统思政课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教授过程中照本宣科、浅谈道德教育而不深入现实导致与现实脱节、学生自制力差等问题,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挥其应有的定见奇效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古希腊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我们可以从研究古希腊伦理思想入手,寻找切入点,为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之道做出必要的努力。
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就是知识,有知识的人也是有美德的人,认为应由有德之人治理国家a;德谟克利特提倡自我克制,在教育过程中,用节制增加人的快乐与享受,让每个人都成为幸福的人;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涉及广泛,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当并重,二者不可分离;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分阶段教学、因材施教等思想。这些思想对改革和发展我国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
“知识即美德,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教育理念。苏格拉底认为,人们认识到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对人有利的事情,便会去做,这是“人之美德”的体现。无德之人便无知,因为无德之人不识得什么是美德,这则是“知识即美德”的体现。实践美德的前提是具有足够美德知识的储备,一个人只有拥有了美德的知识才能践行美德,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的恰恰就是对学生道德修养的考核,为此,应当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推选道德修养素质高的学生,按适当比例进行考试加分,并优选“评优评先”资格,以此激励更多大学生注重并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达到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双发展,减少“高知识,低道德”的情况发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
德谟克利特在他的教育理念中,提倡“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增强”的思想。他认为快乐不是极端的享乐,要讲究适度原则,并且不要满足于这种快乐。德谟克利特在强调节制的同时,提出了节制的界限和范围。
不可否认的是,短期沉浸于快乐,会使人感觉放松,降低压力,但“当人过度时,最适意的东西也变成了最不适意的东西”b。长期无节制的快乐,则会使人迷茫,降低意志力,进而丧失追求。互联网具有题材多样性、广泛性、新颖性等特点,加上手机媒体的推动,它正以巨大优势赢得众多年轻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中的低头族日益增多,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部分学生因游戏、追剧分散学习精力,荒废大好时光,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明目张胆玩手机,这种“隐性逃课”的现象变相地干扰了教学秩序,严重地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仅靠学生自身是不够的,学校也要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学校要以行为规范检评学生常规行为,以一定时限记录学生不同表现,把学生行为变化更直观立体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班级舆论的作用,引导建设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课堂上不认真听课、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进行说服教育,并监督其改正。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柏拉图在他的教育理念里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二者不可或缺。柏拉图认为,一个日后立志要当军人的人,必须年少时在战争中锻炼,并完善技能,而不能仅仅依靠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同理,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若是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进行实际运用,与社会实践脱节,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课丧失生机和活力,变成乏味的理论传输,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c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践应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促使教学案例本土化、亲民化编排,缩小教学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使学生灵活掌握理论。老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探究式进行教学,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乐趣,并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安排思维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高校要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实践的机会。一方面,这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相关科研技术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的过程中提倡分阶段教育,主张依据年龄教授不同的内容。“教育要因材施教,把握好教育的度。”d
作为施教对象的“材”,由于每个时代的差异,会呈现出各个时代的特性。当前高校的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他们的生活和网络密切相关,对事物的观点、好奇心和以往的学生有很大差别。同时,随着网络虚拟空间的更新变化,他们对学习的要求和主动性已经逐渐增强,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动接受老师教授和布置的内容。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时代性变化,保持一定先进性和创新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课前调研,征集学生对科目的教学建议和关注的问题,在调研基础上设计和改进教学内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通常情况下为大班教学,主要满足的是学生的共性要求,因此高校可开发软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线和教师进行沟通探讨,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高校同时应结合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更多课堂展示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促使其激发潜能,不断进步,全面发展。“使学生自我发展,是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e
综上所述,我们要深入剖析和研究古希腊哲学思想,大胆吸收其在理论和实践上所创造的积极成果,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踏实步伐,以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实践,以日渐深化的实践丰富理论内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顺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a 萧云瑞、诸惠芳、邹海燕:《外国教育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b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8页。
c 《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7页。
d 刘黎明:《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50页。
e 罗祖兵、程龙:《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3期,第3页。
参考文献:
[1]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罗祖兵,程龙.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J].全球教育展望,2015(3).
[3] 刘黎明.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 杨庆岳.当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培养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姬立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
[6] 陆通.高校文科类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育联系实际原则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7] 姚则会.因材施教、提质增效:高校本科课堂教学的缺失与复归[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3).
作 者: 刘俐,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卫宁,法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