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彩画最初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一种将水和颜料相互调和然后作画的一种绘画方式。明清时期,水彩画传入我国。受中国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水彩画与水墨画在精神内涵和形式外延上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中国的水彩画家们,逐渐在水彩画的创作中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哲学理念、创作技法,不断探索,开拓着水彩画创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水彩画创作迎来了新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本文在梳理了水彩画的含义、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对当代水彩画与传统水墨画的借鉴与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水彩画 水墨画 创新融合
一、水彩画艺术发展概况
水彩画,又称水彩,是一种将水和颜料相互调和然后作画的一种绘画方式,最初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可以说是水彩画的发源地之一,水彩画真正意义上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主要是在英国的水彩画家们努力下完成的,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水彩画开始登入艺术殿堂。其中,保罗·桑德比和威廉·透纳对水彩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保罗·桑德比在他画地形画的过程中,把以记录为目的的地形画,逐渐变为以欣赏性为主要目的的风景画作。在色彩方面,他大胆地突破了固有的绘画传统,追求一种真切的色彩效果,将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威廉·透纳是著名的油画家,他在绘画过程中,在空气与色彩的表现技巧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与革新,减少了线条与色彩的束缚,使得水彩画走进色彩表现的新境界,使得英国的水彩画创作走向繁荣。
在欧洲工业革命以后,许多画家对喧嚣的城市文明开始厌倦与反感,他们开始创作一些歌颂大自然、赞美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生活的画作,这些画家在创作中广泛地使用水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派受水彩画的影响而大放异彩。法国的画家塞尚(Paul Cézanne,1839— 1906)在水彩画创作技法方面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塞尚认为,自然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而是有它的深度在其中。“色彩丰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塞尚在讲到绘画创作时,经常重复这句话。塞尚擅长在水彩画上进行留白,充分展现白色本身所具有的机能上的感觉,给予后世的画家以许多启发。在印象派之后,许多绘画大师们,都精于水彩画的艺术创作。美国已经成为20世纪新崛起的“水彩画王国”,可以说是流派纷呈,画家层出不穷,推动着水彩画在现代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西方的水彩画传入中国,最早是在明清时期。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一大批英国的水彩画家来到中国,来自异国他乡的水彩画很快得到中国人的欣赏与接纳。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出现了专门的画馆,开始系统地教授西洋水彩的绘画技法,为我国培养了最早一批的水彩画家。清末绘画名家任伯年的绘画作品中,就吸收与借鉴了不少水彩画法。早期的中国艺术家如李叔同、李剑晨等人创作的水彩画,就集水墨技法与水彩的光色为一体,明显地带有中西合璧的印记,他们开始了水彩画与水墨画借鉴融合的探索与尝试。改革开放的今天,水彩画艺术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的绘画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使用水彩媒介展现自己的审美逸趣、生活常态。中国的水彩画创作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而崛起,水彩画家们在水彩画的创作中,不断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統文化、哲学理念、创作技法,开拓着水彩画创作的新模式、新方向。
二、水彩画与水墨画在艺术上的不同表现
中国的传统绘画创作与西方的水彩画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二者都是以水为基础进行调色,通过水与颜料或者墨的融合与律动表现创作者的心境与意念。水的流动、透明、恣意、氤氲所产生的诗意构成了作品独特的内涵,充满了丰富、生动、协调、梦幻、交错、变化等美感,抒发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中国的水墨画和水彩画同样是以水为创作媒介的绘画技艺,水彩画以水调色,水墨画以水调墨,追求一种灵动自然的境界之美。虽然是不同的画种,但是两种绘画都讲究画面的留白与“透气”,在整洁干净的画幅中,无论是水墨画还是水彩画都讲究画面的“透气”感,构图精巧,色调统一。在用笔的技法方面也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的水墨画强调墨色变化,以墨破色,用画笔表现出变幻纷呈的晕染效果,而水彩画通过层层晕染以获得色彩的丰富变换。
基于此,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水彩画经常成为人们拿来比较的对象,孰优孰劣,无法定论。作为两种生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的绘画方式,自然各有千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唯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不断融合才会有中西方绘画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首先从绘画的工具来说,笔墨是中国水墨画的重要基础,纸张必须柔软细腻才便于渲染。同理,水墨画的颜料多含粉质,不能多次涂抹,能充分地表现颜色。用笔多为大毛笔,以羊毛狼毛等柔软性较强的笔为主。因为水墨画在创作时不能多次修改,所以绘画者讲究 “胸有成竹”,更加注重“见此思彼”“气韵生动”,所以水墨画的难得之处在于,即使是同一个画家,也很难画出一模一样的另一幅作品。
水彩画在颜料的运用方面注重的是颜料的层层叠加,通过色彩的叠加和刮涂表现光影的变化,因此水彩画的颜料必须质地透明,色彩鲜艳,这样的话,即使是多次涂抹与渲染,颜色也不会浑浊。在画笔的选择方面,多为貂毛等质地比较坚硬的方头笔,同样,水彩画的纸张就必须选用那些表面较为粗糙的硬质纸张,这样就不会在涂抹的过程中弄破纸张,在颜料的层层叠加中产生几色相交、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能更好地表现出水彩画光影的细微变幻。
其次,从审美趣味方面来说,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水彩画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画家推崇“以虚代实”“计白当黑”的留白创作,在画作中通常将要表现的景物或者人物集中在一侧,只取其某一个角落取景布局,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深远的意境。在审美趣味上,水墨画家的创作,多表意而少形似,注重的是“画乃吾画”,通过画作中的景物提炼,取其精神,表现作者的内心思想。画家在作品中不追求纯粹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而是赋予自己的个人情操和人格魅力在其中,所以,在赏析水墨画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以像不像来判断优劣,而是要感受其意境,领悟其气韵,做到“尚意”。
水彩画创作的三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色彩、水、时间。虽然留白也很重要,避免了画面的过度拥挤和浑浊,但是水彩画更加注重的是光与影的层次变化,意在表现一种瞬时即变的光影之美。水彩画对景物描写有着写实与客观的要求,多采用焦点透视法,通过对色彩的提炼、对景物的还原,去呈现某一个物体或者情景,来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美的感悟。
三、水彩画对水墨画的借鉴与融合
水彩画作为一个外来的画种,最早是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脚步进入中国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圣经》中的水彩画插图第一次带到中国。然而水彩画真正意义上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到1715年,彼时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在宫廷中以画师的身份进行绘画创作,开启了中西方绘画的交流融合之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画家的不断探索研究中,受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中国的水彩画逐渐拥有了浓厚的水墨画气质,水彩画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在中国画坛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中国的许多水彩画家,都曾经在英国法国等欧美国家留学,专注于学习水彩画,他们在充分掌握古典水彩画的创作笔法技能之外,又从中国古典水墨画中的 “气韵生动”“天人合一”等理念中汲取营养,拓展了水彩画的创作路径,丰富了水彩画的民族特性。在笔法上,水彩画受水墨画在笔法和技巧方面的影响,吸收与融合了水墨画中的小写意、大写意以及工笔画法的画法,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表现的中国人内蕴含蓄、重视抒情的审美特点,巧妙运用叠加、皴擦、留白、干湿等技法,在水彩画的鲜艳、生动的艺术特点上,又呈现出温和、柔美的艺术效果。在意境方面,中国的水墨画注重借物抒情、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表达效果,更加侧重表现性和写意性。受中国画的影响,水彩画的创作在客观写实的基础上也倾向于对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以及精神面貌的呈现,用奔放、自由、灵活的笔触,展现出独特的意境之美。
对于当代的中国水彩画家来说,本国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艺术传统是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源泉。中国的水彩画家不能只是局限于研究西方的水彩艺术,更重要的是要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借鉴与吸收中国绘画的内在韵味,把自己的艺术观、人生观融入创作之中,寻找到自己的语言艺术,使得作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独特性。
笔墨当随时代,根植于欧美文化的西洋水彩画之所以能在中国流行与发展至今,离不开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正是由于水彩借用了水墨画创作的艺术特点,不断融合、吸收,因地制宜,與时俱进,逐渐适应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深受国人的喜爱,进而获得长远的发展。当前,中国的水彩画创作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大批有实力的水彩画作家,以西洋色彩为基础,以中国水墨为参照,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总之,水彩画在与中国绘画的交流碰撞中,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大的丰富与拓展,而中国画家也紧随时代的脚步,创作出许多具有新特质的水彩画,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 任道斌.丹青趣味[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小纲.水彩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朱光潜.西方美术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5] 宗白华.中西美学论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 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 者: 柴建强,山西省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幼教系,美术讲师。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