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力作,主要通过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三个人之间的矛盾展开。自性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核心性所在,体现了人在经历一系列心理意识的冲突后整合出的一种升华、和谐的心理境界。本文以荣格的自性原型理论为基本脉络,分析《红字》中人物的自性显现的心理历程,进而以自性原型为基本立足点展现《红字》主题。
关键词:《红字》 自性 集体无意识
荣格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发展到集体无意识层面,扩大了理论的范畴,并提出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思想均带有一定层面的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正是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人类社会早期一些表象化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隐入人类文化基因内部,渐渐地不为人所察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仍会被激发。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一个核心论点便是自性,“自性化过程是围绕以自性为人格核心的一种整合过程”a。一个人内心经历的冲突激荡的过程便是自性化的过程,人只有冲破“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才能走向精神世界的和谐。《红字》从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三者之间的事件出发,展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书写他们在荆棘之路上逐渐走向自我的救赎,即自性化的和谐。
一、前期自性化的挣扎
“一生所经历的自性化过程是从自我意识的表层进入心灵内部,首先相遇的是情结,其次是面具和阴影,再深入便是与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的相逢,最后才是整合情结、面具、阴影、阿妮玛、阿妮姆斯,直至自性涌现这样一个由上至下的过程。”b《红字》借助人物冲突的表层线索展现精神挣扎、升华的深层线索,作品或浓墨重彩或淡然地描绘了三个主要人物自性化的历程,而三个人物走向自性化的过程也各有不同。
《红字》的故事主线是围绕着海丝特展开的,正是这个胸前带有红字的女人,使得原本毫无关联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联系在一起。情结往往会默默滋生于个体经历中的匮乏、缺憾之处,年轻的海丝特嫁给了一个身体畸形的年长学者齐灵渥斯。在他们的结合中,爱情被极度压缩在角落,海丝特在年老无趣的齐灵渥斯这里感受不到爱情的滋味,年轻的她在心中无意识地生发了“渴望爱情”的情结。渴求爱情的种子深埋在海丝特的心中,直到遇到丁梅斯代尔才得以发芽。面对眼前温柔、才貌俱佳的丁梅斯代尔,海丝特心中对爱情的渴望不可遏制地生长着。正是在这种情结的催化下,海丝特逐渐揭下了严格遵循清教规的守贞面具,将内心的爱欲释放出来,并与丁梅斯代尔发生了关系。后来,她怀上了丁梅斯代尔的孩子。当她怀孕的事被发现之后,作为弱势的一方,为了保全丁梅斯代尔的名誉,她自己担下了罪责——受众人指责、为社会不容。海丝特独自一人抚养这个孩子珠儿,并在众人异样的眼光中坚强地生活下去,这些均是海丝特体内具有男性气质的阿尼姆斯的显现。渴求爱情的情结、遵守清教的面具以及阿尼姆斯在这个不幸的女人心中冲撞着。
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清教的传道者、清教徒心中的圣人、教规的严格践行者。这些标签化的身份在丁梅斯代尔的脸上罩上了一层面纱,逐渐化入他的骨血,成为他的人格面具。正是这样一个虔诚的清教徒,被海丝特点燃了心中的爱欲之火。这爱欲之火焚烧了他脸庞上的面具,唤醒了他内心反抗的情结。男性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女性化特质被称为阿尼玛,丁梅斯代尔的阿尼玛主要表现为个性软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丁梅斯代尔的内心深处并不希望海丝特供出自己,尽管他深知,罪孽就是罪孽,它必须得公开”c。在海丝特因为通奸被惩罚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分担海丝特的苦难,而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面对这一切。此时的他表现得十分怯懦,而没有男性应有的担当,他身上的阿尼玛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其次,“面对齐灵渥斯的迫害,丁梅斯代尔根本没有想到反抗,只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默默接受着惩罚”d。相对于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犯下的通奸罪,齐灵渥斯对他精神上的折磨则是地狱般的,但是丁梅斯代尔并没有反抗。再次,丁梅斯代尔曾经多次想要公开自己便是那个奸夫,但是最终都怯懦地放弃了,这种软弱也是其身上阿尼玛占主导地位的体现。最后,丁梅斯代尔面对残酷、不近人情的清教规选择了妥协,接受清教的惩罚。丁梅斯代尔在德高望重的教士面具、内心怯懦的阿尼玛下苦苦地挣扎。
齐灵渥斯是《红字》中撒旦式的人物,他在得知妻子与别人通奸的情况下,没有选择直接报复,而是采用了精神折磨的方式。他的精神折磨像极了来自地狱的魔鬼实施的酷刑,一下下击打在孱弱的丁梅斯代尔的心上,折磨着那个柔弱的灵魂。根据荣格的理论,阴影是压抑在人格面具下的可怖的、动物性的一面,平时为合乎社会规范的人格面具钳制着。当人格面具处于崩溃边缘时,它便以爆发式的姿态席卷人的内心,甚至有可能侵压心理的其他层面,成为一种独立的、不受控制的心理。对于齐灵渥斯来讲,妻子的不忠便是撕毁他的面具的直接诱发点。久久盘桓于他内心的阴影终于释放出来,他从精神上鞭笞着丁梅斯代尔。狠毒阴暗的招数、对丁梅斯代尔的步步紧逼,都是齐灵渥斯阴影的折射。齐灵渥斯被阴影支配着,随着时间的流逝,阴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取代了他灵魂的其他部分,成为他活下去的信念。所以,当丁梅斯代尔最终勇敢地站在台上宣布自己的罪过时,他的生命便枯萎了。他失去了长期以来的主导性的阴影,他的持续性的报复状态戛然而止。阴影得以滋养的根源突然消失了——丁梅斯代尔的认罪,使他陷入了无所皈依的状态之中。
上述三者均经历了内心世界的罪与罚,他们或是主动地承受着苦难,或是无形之中为阴影所钳制,从而变得阴森可怖。拨开人物的层层面纱,可以说《红字》便是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在达到和谐人格之前的心灵受难史。情结、阴影、人格面具等层面或隐或现,激烈交锋,最终为达到和谐、完整的人格奠定了基础。
二、自性化的救赎
“人要实现自性化发展,从而成为一个独特、和谐的人,就必須实现心灵内部世界的全面整合,直至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即自性。”e人的自性化是人逐渐认识并接纳自己心中隐藏的情结、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及阿尼姆斯,并将其带给内心世界的冲突消解,最终形成完整和谐的人格的过程。
海丝特一直为自己与丁梅斯代尔通奸的事情默默忍受着惩罚,如胸前的红字和人们的欺辱,符合人性的对爱的渴求却变成了清教规禁止的行为。在海丝特心中,对清教规的遵守和对爱情的渴求激烈交锋。虽然已经领受了惩戒,但是内心对爱情的渴望依旧苦苦地折磨着海丝特,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在树林里约定搭船回到欧洲便是一个例证。最后,当丁梅斯代尔勇敢地站出来承认自己便是当年那个奸夫时,海丝特内心渴求爱情的情结得到回归,与现实达成了和解。
丁梅斯代尔认罪后,也不再需要为自己内心的愧疚而承担着精神上的折磨,他扯下高贵而为人敬仰的教士的面具,减少了体内怯懦的阿尼玛的一面,消解了为了名誉地位而不敢认罪的阴影。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性格冲突最为剧烈的一个人物,他的公开忏悔调和了内心的纷乱。虽然他会因此遭受到外在的懲戒,但是他的内心世界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从而完成了自性化的过程。
在《红字》中,齐灵渥斯更像是来自地狱的一个魔鬼,阴影在他的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就是这么一个恐怖阴险的人物,在失去阴影的支撑之后,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举动——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珠儿,那个妻子和别人通奸而生的孩子。这一行为看似不合逻辑,实则是齐灵渥斯和自己达成的和解。长期为阴影所压制的他,习惯了以最险恶的心理去揣度、蹂躏别人的精神世界,但是,他竟然把自己的财产留给了珠儿,笔者认为,他做出这个举动的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长期笼罩在阴影之下,也给齐灵渥斯带来了心理上的折磨。他在报复丁梅斯代尔期间,常常会被阴暗的东西折磨着精神世界,从而变得扭曲、痛苦。而且,报复丁梅斯代尔会让他一次次想起妻子通奸的行为,这无异于一次次揭起自己内心的伤疤。齐灵渥斯将财产留给珠儿,可以看成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其次,齐灵渥斯本身残存的良知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在阴影褪去之后,他必然会意识到自己对珠儿父母带来的伤害。将财产送给珠儿,是他在良知觉醒后,对珠儿父母的补偿。总的来说,这是齐灵渥斯对阴影的努力消解以达到自性化的过程。
三、主题在自性化中的升华
对《红字》主题的阐释多种多样,有的批判清教规对人性的戕害,有的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海丝特进行赞扬,有的对宗教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本文立足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自性,通过分析人物的自性化过程来分析作品的主题。《红字》主要围绕着海丝特、丁梅斯代尔以及齐灵渥斯三人的心理冲突展开。海丝特对爱情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不近人情的清教规的不满,海丝特自性化过程的实现是其渴求爱情的情结得到了回应。海丝特原本可以不用忍受这些指指点点,带着珠儿到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重新开始一段生活,但是她选择留在这个地方,一方面是为自己赎罪,另一方面是为了爱情情结的实现。此外,在丁梅斯代尔自性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最终下定决心摒弃自私、虚伪、懦弱的一面,从而担当起自己的责任。齐灵渥斯也从内心的阴暗中走出,留下了他最后的一点温存——将财产留给珠儿。在海丝特等人实现自性化的过程中,关于人性的善与恶、道德与卑鄙呈现在文本之中,文本的情感基调也由恶走向了善,人物的自性化过程正是作品主题阐释的重要立足点。
四、结论
本文通过使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自性理论,立足于《红字》中人物的自性化过程,讨论了自性化对《红字》主题升华的意义。丁梅斯代尔、海丝特以及齐灵渥斯三人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情结、人格面具、阴影并接纳它们,最终使之整合化、和谐化,从而获得了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完成了自性化的过程。以往诸多研究《红字》主题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借助人物由恶到善、由纠葛到和谐的过程来展现主题,这便是作品主题中蕴含的自性化。
a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40页。
be 黄娟娟:《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人的自性化发展》,《社会心理科学》2015年第1期。
c 杨革新:《伦理选择与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6期。
d 李微:《心理原型理论观照下的灵魂挣扎——以荣格心理原型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 黄娟娟.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人的自性化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15(1).
[3] 霍桑.红字[M].胡允桓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 杨革新.伦理选择与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J].外国文学研究,2009(6).
[5] 李微.心理原型理论观照下的灵魂挣扎——以荣格心理原型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作 者: 魏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