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田园诗的地域特点

2020-03-01 16:14周密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范成大田园诗田园

摘 要: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四时田园杂兴》《腊月村田乐府》为代表,描写了吴地乡村四季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时将吴地的农业习俗与岁时习俗融入诗作之中。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范成大 田园诗 地域文化

一、范成大的苏州情怀

南宋吴地文学家范成大(1126 —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南宋时期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卒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出身于书香门第。

在范成大出生仅仅五个月左右,金人攻下北宋的首都汴梁。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范成大的母亲去世了,第二年父亲不幸病逝。当时范成大年仅十八岁,既要在昆山荐严寺读书,还要承担抚养弟、妹的重任,一生漂泊浮沉。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范成大一生四处为官,却一直心系着故乡苏州。其 《重九独登赏心亭》 创作于他年青时期。“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须弹铗更思家”,满满的思乡之情。赏心亭位于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南京距离苏州较近。登上建康的赏心亭,眺望远方,不远的地方便是自己的故乡,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身在成都时,范成大作《望乡台》 “千山已尽一峰孤,立马行人莫疾驱。从此蜀川平似掌,更无高处望东吴”,更加真情流露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借登山望远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且蜀地的山特别多,诗人一定经常登高远眺故乡。所以在诗人眼中已经没有更高的地方可以眺望东吴了。

范成大的《有怀石湖归隐》借用了“莼鲈之思”的典故。鲈鱼在古诗词中作为意象有表达思乡的蕴意。在这首诗中,范成大借用了张翰的典故,表达了他对退隐归宿的渴望与心切。等到范成大终于要回归家乡时,为了表达他对日思夜想的家乡的情感,他创作了《将至吴中,亲旧多来相迓,感怀有作》,写自己回到吴中,突然听到自己家乡的方言,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怀疑自己是在梦中久居客乡;遇见许久不见的亲友们,见面关心的新事都已经是许久前的旧事了;见到家乡的一草一木,那种喜悦之情更是跃然纸上。

二、范成大田园诗的地域特点

在官场经历了几番起落之后,范成大从乾道三年(1167)起,在苏州城西的上方山麓,石湖之滨,开始营造石湖别墅。他人生的晚年,徜徉于石湖之滨的青山绿水之间,尽情享受这恬淡闲适的退隐意趣。这一时期的诗作,处处可见吴地的地域特点。

(一) 吴地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

晚年的范成大住在石湖之滨,周围是田野水畔,他欣赏着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细致地观察自然界一草一木四季变化,感受着淳朴的风土人情,内心充实满足。

春天,萬物苏醒,有“柳花”有“桑叶”,“万草千花一饷开”“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柳花、桑叶新绿,多场春雨过后,土地润泽松动,草都破土而出,发芽了,花都争相开放了。油菜花没有开呢,菘心已经泛青色,冒出嫩芽了。芥菜开花新生的嫩茎很肥厚。满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百花飘尽;牡丹花花朵刚刚有点颜色,还没有绽开;樱桃熟了。到了晚春,花开始落了。

夏日,梅子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肥了。一眼望去,荞麦花呈现出一片雪白,此时的油菜花已经稀稀落落了。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这是夏季吴地农村特有的景色。夏天里的吴地自然风光是一片鲜丽的色彩。“唯有蜻蜓蛱蝶飞”,在这一片绚丽的风景中,蜻蜓蝴蝶欢乐地飞舞。动静结合。

到了秋天,花瓣上沾了露水在鲜艳的枸杞和菊花光芒映衬下显得特别红。“两蛩相应语莎丛”,两只虫子在草丛中相对鸣叫。有蜘蛛在黄葵叶间织网;蚕蛹出茧,化成美丽的蝴蝶,翅膀才干就飞走了。蜘蛛结的网阻碍了小昆虫飞来飞去,连蜻蜓和蜜蜂也被网住了。范成大晚年生活悠然自得,内心怡然,细致观察到了一虫一物的特点:用“倒挂”来写蜻蜓被网住的窘态。将蜻蜓在飞行时突然受阻,躯体前重后轻,翅膀摆动略高于躯干,导致尾部上翻,成倒挂状的窘态描写得惟妙惟肖。诗人一来观察时间足够长,二来观察时细致入微。至冬日“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睡醒之后在江边散步,看见寒风吹尽了树叶,然后倚着竹杖细数鹳鸟巢。西斜的太阳快落山了,月亮高挂在天上。乘着船看雪山顶,风虽然停了,但是天晚了寒气更加凛冽。坐在船上听船篙划过发出珠玉一样的声音,才知道湖面已经结冰了。“闲看”“坐听”“不知”,可见范成大悠然自得的晚年生活,让他尽情享受吴地乡村带来的美景。

(二)描写了吴地农村生产劳动的场景

范成大从吴地农村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浓墨重彩地描绘富有吴地特色的劳动场景。

吴地处处是水,因此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也就处处利用水。最为深刻、精辟、出彩利用的就是水稻的种植。即所谓的“稻作文化”。范成大的田园诗作中也可见水稻生产的劳动场景。

《右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二:“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江南是以山水为主的地方,吴地农民主要从事水田劳作,五月恰是麦子成熟的时候,此句写了农民忙着移栽秧苗的劳动景象。

《右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初夏,该开始给水田里的秧苗除草了,男人们都下田除草。女人们晚上搓麻线,织成布。第一句直接描写劳动场景。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是他们没有闲着,就在茂密成荫的桑树下面学习种瓜。这些都是吴地农村常见的劳动场面,充满地域特色。

《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八:“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描写了秋收后,农民们打谷子的场景,把稻子的米粒打出来。这里给我们展示了当时打谷的农具——连枷。

吴地盛产茶叶,《右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此句写出了茶农的生产情况。平日里鲜有人来的村庄,因茶商的到来,连鸡犬都“热闹”起来了。

南宋,随着皇室的南渡和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一次空前的大发展。达官显贵、富商大贾对丝织物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吴地蚕桑业的发展。吴地此时几乎是无家不蚕。诗人田园诗作中处处可见吴地蚕农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劳动场景。

《四十田园杂兴六十首 并引》其一:“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春天,桑叶的新芽尖才冒出来,还没有长大成桑叶。坐在窗前,沐浴着阳光,看着农家养蚕的忙碌场面,仿佛听到了蚕在吃桑叶的声音。

《右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四:“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来写蚕茧在久沸的水里翻滚,缲车发出嘈囋的声音。这是吴地妇女们在忙着煮茧抽丝的劳作景象。在这里诗人给我们展示了抽丝的缲车以及它工作时候发出的声音。采桑者与巢丝者互相祝贺:今年绵茧少丝茧多。这当然是令人欣喜的事。

(三) 反映吴地乡村农业习俗

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吴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以及文化意味的农业习俗。范成大则是最早以诗词形式来记录吴地乡村农业习俗的诗人。

《四十田园杂兴六十首 并引》其十一:“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描写的是吴地农村的浸种以及选择在吉日开种稻包的农业习俗。

《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其三:“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反映了芒种时节后披絮插秧的农业习俗。

《刈麦行》:“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犁田待雨插晚稻,朝出移秧夜食麦。”描写了吴地常见的农业习俗——稻田种麦,刈麦插禾。

作为蚕桑业发达的吴地,范成大的田园诗对吴地养蚕缫丝的农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照田蚕是吴地广为流传的一种习俗。人们认为火烧得越旺,蚕田就越好。乡村腊月二十五夜晚,家家户户点燃长竿火把照耀着农田,高呼祈祷词。《腊月村田乐府》:“与烧火盆同日,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

《右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吴地的四月是养蚕季,农家的禁忌特别多,家家户户必须闭门,红纸贴门,邻里之间不能走动,俗称“蚕忌”。

吴地农民有占卜物候的农业风俗。《右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四:“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吴地农民认为青蛙的叫声越是响亮且越持久的话,就是丰收的吉兆。《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农家以甲子日天晴为吉兆。甲子日如果有雨,那么庄稼就会歉收。所以农民祈祷秋季的甲子日能够晴空万里。

(四)反映吴地岁时习俗

到了宋代,我国的岁时习俗已经非常完备了。我们熟知的有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春风时的春社,清明及清明节前的寒食,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腊月初八的腊八,大年三十除夕等。这些岁时习俗又因地域的不同,有着各自的民俗。在范成大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对吴地的岁时习俗的生动描写。

春社,即立春之后第五个戊日。按岁时习俗,这一天农民们都会聚集在树下供神,献酒肉祭品,来求一年好收成。祭祀完毕后农民们分享酒食。《四十田园杂兴六十首 并引》其四:“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描写了农民们带着自己酿制的薄酒祭祀的场景。祭祀之后农民们分享酒肉,醉酒而归。从诗作中可见社日这天还有击鼓、斗草的习俗。

腊月二十四,苏州人称“廿四夜”,是送灶君的日子。灶君,又称灶神、灶王,民间则称“灶界老爷”。为各家所供奉的家神。它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凡间人性善恶,每年上天汇报一次工作,玉帝以此作为赏善罚恶的依据。《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之《祭灶词》写到这天家家户户准备了猪肉、鱼肉、豆沙等祭品。“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只能男子参加祭灶活动,女子都要回避。烧纸钱送灶神上天,然后大家一起欢庆一堂。

《春四十田园杂兴六十首 并引》其七:“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写了寒食节妇女们游虎丘,登灵岩的习俗。这里抓住了节日服饰,描写踏青女子头上插着簪花,裙袂飘逸。吴地妇女“喜簪花”。这里通过“簪花”表达女子们对春天到来的期盼。

中秋佳节,举家团圆,正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亮,吃月饼,享受阖家欢乐的时候。《右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这里的太湖即石湖。吴地农历八月十八有石湖串月的胜景。明亮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如仙境。其美景令诗人发出“城中有此月明无”的感叹!

“口数粥”是吴地流传的特有的节日习俗。《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之《口数粥行》就描写了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吴地人民吃口数粥驱疫鬼避瘟气。在《腊月村田乐府 并序》里也写道:“二十五日煮赤豆作糜,暮夜阖家同庆,云能辟瘟气。”可见吴地人民对鬼神信奉的程度很大。在这首诗作中,对口数粥的制作、用料、功效都做了详细记录。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吴地的春节自然有很多讲究。《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对此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学性描写。其五 《爆竹行》描写了二十五夜晚,放爆竹驱赶恶鬼。其六《烧火盆行》描写了除夕之夜,各家在门前燃烧薪火,以表示相互暖热。其八《分岁词》描写了除夕夜,一家团聚一起,守岁到半夜。其九《卖痴呆词》描写了春节“守岁”的习俗。其十《打灰堆词》描写了除夕夜,人们们把串起的铜钱绑在竹竿末端,捶打粪土堆,呼叫“如愿”,以求富贵。其二《灯市行》描写了元宵节前吴地灯市上热闹的景象。

三、范成大田園诗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

范成大的田园诗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山青水秀的吴地,蕴含了丰富的吴地文化内容,为我们研究学习吴地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价值。

(一)审美价值

范成大的田园诗,清新温润,大量运用白描手法。意境的设置又活泼自然。与陶渊明田园诗的朴实无华相比,他以一个居住在吴地农民的身份来书写吴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描写了吴地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业习俗、岁时习俗等,又写出了剥削者的残忍,给人的感觉更真实,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是对传统田园诗的革新。

(二)史料价值

范成大的田园诗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吴地文化。既有对吴地自然风光的描写,又有风土人情、岁时习俗、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记录。特别是对南宋时期吴地农业生产、民俗风情的记录,对我们研究吴地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记载。范成大一生官宦生涯,游历四方,却一直心系苏州,晚年在石湖隐居,与吴地人民为邻,所以他诗作中对吴地农情农事、民俗风情的记录都是真实可靠的,是我们研究吴地文化的客观凭证。

(三)社会价值

吴地地处江南,在南宋时期未受到战乱影响,一直处于安定的局势中,所以农业、经济都得到了发展。吴地文化在前人的文化积累基础上,不断走向成熟,例如稻作文化、蚕桑文化等。这些文化内容在范成大的笔下描写特别多,特别清晰,也是田园诗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吴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范成大笔下的勤于耕作、自强不息的农民形象是中华民族品格的沉淀,这些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高峰.范成大的苏州情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3).

[3] 王敏杰.从范成大田园诗品吴地民俗文化[J]名作欣赏,2015(1).

[4]高屹.范成大与江南文化关系研究[D]宁夏大学,2013.

作 者: 周密,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语文教育。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范成大田园诗田园
田园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喜晴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