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 欧阳平 刘梦麟
摘要:藤县西江二桥南主桥为(50+100+450+100+50) m双塔双索面混合梁飘浮体系斜拉桥,整体造型美观,受力合理,主梁采用混合梁设计,中跨主梁采用创新的钢-HUPC轻型组合梁,边跨主梁采用混凝土梁。文章介绍了该桥的总体设计思路、桥型方案和主要结构设计方案,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决策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混合梁斜拉桥;总体设计;型钢-UHPC组合桥面结构
中国分类号:U442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藤县西江二桥南主桥为主跨450 m双塔双索面斜拉桥,斜拉桥主梁采用混合梁设计,中跨主梁采用钢-HUPC轻型组合梁,边跨主梁采用π形混凝土梁。中跨组合梁桥面板采用创新的型钢-UHPC组合桥面结构,是国内采用该类型桥面结构最大跨度的斜拉桥,与传统组合梁相比大大减轻了主梁自重,节约了工程造价。本文将结合大桥的总体设计特点,重点介绍其在桥型方案选择、主要结构方案方面的设计思路,以便为类似斜拉桥的设计和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藤县西江二桥位于梧州市藤县藤州镇境内,距现有藤县西江大桥约6 km,由南桥、北桥组成。其中,南主桥的跨径布置为(50+100+450+100+50) m,全长750 m,为双塔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混合梁斜拉桥。桥梁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并兼顾市政桥梁的功能,设计荷载采用公路-Ⅰ级,通航标准满足内河Ⅰ级航道单孔双向通航的要求。
2 主要建设条件
2.1 地形地貌
西江二桥桥位处属剥蚀丘陵及河谷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為18~140 m,相对高差约为122 m。河床呈开阔的U字形,桥梁横跨西江(浔江段)及洲岛。洲岛岛长约4.0 km,宽约800 m,岛上地面高程约22~36 m。洲岛将浔江分为南、北两条河道。南、北两岸岸坡均较陡,南岸坡角为45°~70°,北岸坡角为50°~90°。
2.2 通航条件
洲岛将天然河道分为南、北两汊。其中,规划航道由南汊通过,南汊江面宽约680 m,水深约9~12 m,天然河槽较宽,整个河槽均是优良的通航水域。目前,南桥所在的南汊航道规划为Ⅰ级航道,通航3 000吨级船舶,单孔双向通航净宽为400 m,净高为13 m。
2.3 工程地质
桥址南岸的覆盖层以粉质黏土为主,厚约3 m;洲岛岸覆盖层以粉质黏土和粉土为主,厚约16 m;江中覆盖层较薄,局部没有覆盖层。南桥基岩为砂岩,强风化层最大揭示厚度为39 m。中风化层风化不均匀,局部夹强风化,岩石裂隙发育-稍发育,裂隙面铁质浸染,局部可见方解石脉穿插,岩体较破碎-完整,岩芯多呈短-中柱状,少量碎块状,采取率中等-高。
2.4 地震烈度
桥梁建设区域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 g,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
2.5 基本风速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的基本风速为26.3 m/s。根据桥位地表类别(C类)得到桥位处设计基本风速为20.65 m/s。
2.6 其他
项目水上运输条件较好,桥址位于西江上游,目前可通航2 000吨级船舶,水运便利。项目陆运条件一般,项目南岸有机耕路可到达桥址。
3 桥位方案设计
根据城市规划,藤县西江二桥在洲岛岛头附近跨越浔江,桥位正好位于浔江分流口处。根据《内河通航标准》,水上过河建筑选址应避开分流口,且避开距离不得小于顶推船队长度的4倍,当桥梁选址不满足避开距离时,应加大水上过河建筑物通航孔跨度或采取一孔跨过通航水域的方案。考虑到如果在原规划桥位建设桥梁,不但项目难以连接洲岛地面道路,主桥跨径和建设投资也将大幅增加。因此,藤县西江二桥桥位调整至岛头下游约900 m处,在满足规范要求避让距离的前提下,尽量贴近原规划桥位,更好地与规划引道相衔接。选位示意图见图1。
4 桥型方案设计
4.1 总体思路
藤县西江二桥南主桥总体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桥位处通航、行洪、防撞、地质等条件。桥梁主跨跨度主要由桥区航道的通航要求决定,大桥需要跨越洲岛南汊主航道。洲岛南汊天然河槽较宽阔,整个河槽均是优良的通航水域。根据通航要求,南桥的净空尺度按Ⅰ级航道标准控制,桥梁通航净宽为400 m,净高为13 m。结合上述通航要求,并综合考虑预留桥墩承台及防撞设施等宽度后,通航孔跨跨径≥450 m。该跨度下的适用桥型有悬索桥、斜拉桥和拱桥[1]。就拱桥而言,由于江面宽约680 m,拱桥的拱座基础均落在水中,河槽水深较深,有推力拱桥的拱座基础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大;无推力系杆拱桥方案的跨径也已超过其经济跨径。因此,拱桥方案在本桥建设条件下并不合理。就悬索桥而言,450 m跨径较小,不是其经济跨径,且两岸中风化岩层的岩面较深,不利于两岸锚碇的设计和施工。因此,悬索桥方案在本桥建设条件下也不合理。对于斜拉桥方案,450 m是双塔斜拉桥的常规跨径,也是经济跨径。斜拉桥450 m主跨基本跨越了洲岛南汊主要的河槽水域。
对于边跨和主跨采用同一种梁型的常规斜拉桥,其边中跨比在0.4~0.5之间,岸上边跨长度较长,主桥规模相对较大;而边跨和主跨采用不同梁型的混合梁斜拉桥,其边中跨比在0.3~0.45之间,可以缩减边跨长度,降低主桥规模和工程造价。
4.2 主梁方案及边跨布置
就斜拉桥主梁形式而言,目前跨度在400 m以下的斜拉桥主要以预应力混凝土梁为主,跨度400~500 m之间以预应力混凝土梁和钢-混组合梁两种主梁形式为主,跨度>500 m以钢-混组合梁和钢箱梁为主。450~590 m为钢-混组合梁斜拉桥的经济跨径,和钢箱梁相比,组合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主梁自重,但混凝土桥面板是优秀的承压结构,可以和钢梁共同承担主梁轴力,且其增加了主梁的整体刚度及桥面板局部刚度,同时避免了钢桥面铺装带来的风险;而和混凝土梁相比,虽然采用钢-混组合梁方案比预应力混凝土梁方案略贵,但钢-混组合梁具有利于控制施工质量、施工工期较短、施工风险较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