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戒严》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大师加缪的戏剧作品。长期以来,加缪的小说一直为学者推崇,并有大量研究成果,而他的戏剧作品却鲜少有学者研究。除改编剧之外,加缪的戏剧作品有五部。本文将站在存在之荒诞性的立场上,结合生命技术,对戏剧作品《戒严》进行一场生与死的解读,从困境、选择、反抗的历程来凸显其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关键词:加缪 《戒严》 生命技术 存在主义
《戒严》,又译《围城状态》,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加缪继长篇推理小说《鼠疫》之后于1948年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于1948年10月27日,由“玛德琳·雷诺和若望-路易·巴罗剧团”在马里尼剧院首次演出。该剧与《鼠疫》同名,都为La Peste,但是加缪在剧本中说明:“《戒严》绝不是改编自我的小说。”该剧是一部三幕剧,是一个由瘟神、狄埃戈、维克多丽雅以及一个类似预言家角色的残疾人纳达在加的斯城展开的故事。《戒严》描绘了一个荒诞而又发人深省的预言社会,加缪通过这部戏剧作品创造出不合常理的怪诞形象,结合作品怪异奇特的情节与主题设置以达到揭示人们对其生存处境的哲理反思。荒诞是对人生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体悟的同时也具有审美意向性。剧中对于生与死的探讨彰显了海德格尔式的向死而生的反抗,只有死亡的压制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存的紧迫,生出对于存在的思索。
一、困境:瘟神的笼罩
本剧在开篇就以一颗彗星的出现预示了加的斯城不同于以往的命运,城中人人自危,生活在恐慌之中。但是,此时的恐慌只是一种内心的焦躁以及没来由的恐惧,因为什么也没有发生,只有人与人之间虚妄的谣言。而后,小城真的出现了一个外来的男子,而且他与行政长官签署了转让小城领导权的协议,还特意强调行政长官是出于自愿而非被恐惧支配。恐惧作为一种情绪,而且是一种存在式的情绪,作为存在哲学和存在诗学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内容,是显示存在和个体存在的重要标志。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一切所围绕的中心”a。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我们与外在世界时时刻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作为个体的人也感受到了外界施加于人的形形色色的枷锁。而挣脱种种约束,回到独立的个体本身,其实是一种徒劳。于是,个体渴望脱离外界,却又始终与外界联结,这种矛盾导致了荒诞感的产生。在这个小城里散播的恐惧,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人。个体与外界的冲突、小城居民的微小与无力在此时一览无余。恐惧、焦虑、忧虑、不安,这些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荒诞的产物。至此,小城开始了专制的统治。小城还实行男女分开的戒律,瘟神的女秘书甚至会给居民发放临时的或者长期的生存证。瘟神颁布的各种戒律对小城居民实施全方位的规训,小城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监狱。福柯曾说:“纪律使一种关系权力得以运作。”b与此同时,身体与疾病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疾病虽然是身体所固有的一部分,但它是原始性能的一种爆发,自然而然地成为健康的天敌。这是瘟神所不能容忍的,健康就这样与统治相联结。
于是,小城居民完全被瘟神所控制,就如旧时部落面临玛雅末日预言之时,被古老的巫师所统治。正如剧中所言:“人可以没有面包,没有女人,但缺少不了什么都可以证明的一个正规的证书。”此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产生的背离使整个小城浸染了一种荒诞的色彩。生存是一种先于本质的存在,那么作为存在物的人又是如何享有各种权利的呢?一个被剥夺了意义的身体就成为阿甘本笔下的“赤裸生命”。汪民安指出:“在阿甘本这里,赤裸生命指的是被剥夺了各种政治权利的生命。”c而人一旦被剥夺了政治权利,就与动物无异。人们通过出生,获得公民权。公民权作为一个中介,使人具有了身份。而此时,在这个小城里,居民的身份却要通过一纸生存证来证明,本质主义大行其道。个体与小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个体与外界的平衡被打破。可见,加缪的戏剧关心的正是人的终极真实性、生与死的根本问题。
二、选择:生存或死亡
失去了宗教的庇护,人们必然掉落到终极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失去了各种各样的身份、各式的职权,人类就必须面对身为人的最基本的选择。在这里,生存抑或死亡,是人必须面临的终极选择。小城人人自危,生活在巨大的荒谬之中,居民面临的只有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狄埃戈给出了他的选择。在前两幕中,狄埃戈并未闪现思想之光,他就如千千万万的大众一样,接受着小城的变化。他和卡萨多法官之女维克多丽雅相恋,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戒律之后,仍然抑制不住对于崇高爱情的向往。狄埃戈知道,唯有维克多丽雅的爱才是属于他的王国。然而,其他人的自由不能由他来掌控。此时,生与死成为摆在小城居民面前的必答题。狄埃戈决心永远活下去,无论如何也要试试。巴塔耶“从黑格尔式的死亡开始”,他认为,“死”催发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诞生;而“自我”和“自我意识”,则是在“性”中,在神秘的巅峰经验中,找到了它的死亡和结局。“死和性,这种对立的体验形式,以彼此越界的方式成为一个巨大的纠缠不休的连续体,它们以相互撕裂的方式得以整合。”d狄埃戈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对于生的渴求此时激发了他的自我意识。在西方,献祭有着古老的传统,部落将牲畜、飞鸟甚至活人进献给神灵,以祈求神灵保佑。通过观赏大型的献祭活动,目睹献祭活物生命的终结,人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对死亡产生了一定的意识,从而更加知晓生命的可贵。
从死来看生,“从‘无来看‘有,从‘不存在来看‘存在,使西方对传统的存在论有一个全新的立场”e,这是海德格尔的创见。此外,爱情是人类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力量。这种原生力量促使狄埃戈开始觉醒,最终选择了自我。性本能具有一种创造力、生命力,促使人向上,使得人类社会繁衍不息,造就了人类社会的繁荣。小城将男女分开的律令,从根本上违反了自然的规律。瘟神通过对性的控制,约束了居民的肉体,控制了小城总体的稳定。然而狄埃戈对于爱与自由、性与生存的追求,使得他不再恐惧,进而带领大家推翻了瘟神的统治。而他所具有的力量,正是死亡所赋予的。他用向死而生的勇气,使得一切教条式的规矩都失去了效力,笼罩在小城上空的阴影因为居民“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攻自破。正如加缪在《西绪弗斯神话》中所阐明的一样,我们的人生如此无意义,如此荒诞,但是我们能做的不是消极、被动地选择死亡的覆滅,而是怀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强大的社会机器。
三、反抗:虚无的预言
作为这部戏剧的男主角,狄埃戈的变化代表着人类成长的过程,即从懵懂迷糊到逐步觉醒,再到寻找存在的意义。在第二幕结尾,他对女秘书发出了自己的呐喊:“你们以为,一切都能化为数字,制成图表!可是,在你们出色的词典中,你们却遗漏了野蔷薇、天象、夏天的面孔、大海的轰鸣、撕肝裂胆的时刻和人的愤怒!”f在这个巨大的监狱中,瘟神可以控制一切人造的东西,但是像野蔷薇、天象、夏天的面孔、大海的轰鸣这些自然界的生物与现象,具有一种野生的原始的力量,是瘟神所不能控制的。“只要有一个人战胜恐惧心理,起而反抗,就足以使他们的机器吱咯作响。不是说机器就停止运转了,还差得很远。但是,机器终究发出摩擦的吱咯声响,这时候,它也真要卡住了。”g在第三幕开头,狄埃戈带领小城居民在广场上抹掉星形标记,打开窗户,就算瘟神依然拿着死亡的花名册威胁他们,他们也能从容高呼“死亡万岁”。死亡打不倒人类,打不倒变绿的草木,打不倒清爽的海风。带着对生的渴望,带着人类与生俱来的荣耀,带着对维克多丽雅的深切的爱,狄埃戈带领居民战胜了瘟神。这终将是狄埃戈口中自由人的时代,而不是瘟神口中奴隶的时代。狄埃戈用自己的死亡换得了永生,正如他对维克多丽雅所说的:“我同死亡办好了手续,这便是我的力量。然而,这种力量吞噬一切,那其中没有幸福的位置。”h最终,狄埃戈成为一个存在主义式的英雄。
在本剧中,还有一个人物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那就是残疾人纳达。纳达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的预言贯穿了整部作品。纳达,即Nada,在西班牙语中是虚无的意思。在彗星出现,大家开始恐慌之际,纳达坦言:“我什么也不需要,我的蔑视能一直用到死,大地上的任何东西,无论国王、彗星还是道德,永远也不会超越我。”而后,他声明,如果上帝否认人世,他就否认上帝!对于存在的追寻始终要从人自身出发,诉诸上帝与其他一切外在的寄托显得如此虚无缥缈。虚无的确是一种难以解释的存在,它包容一切,无所不在却又无迹可寻。比如小城里的一切,始终摆脱不了虚无的状态。纳达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切都毫无意义,如此荒诞,如此偶然,最终都将归于虚无。萨特说过:“虚无只有在存在的基质中才可能虚无化;如果一些虚无能被给出,它就既不在存在之前也不在它之后,按一般说法,也不在存在之外,而是像蛔虫一样在存在的内部,在它的核心中。”i虚无作为人的一种固有属性,它本身具有一种力量,一种归零感,一种让人重返原初,让事物展现原始面貌,让人回到意义产生之前去看待事物的新的視角,即现象学所谓的“还原”。人们如果除去自己的教育水平、时代背景,回到原始的、赤裸的、没有外在因素干涉的原初状态,便会无所畏惧。正如在人类的婴儿时期,我们对这个世界知之甚少,便毫无畏惧。虚无作为与存在相对的概念,在现象学这里,就具有了一种积极的力量。虽然我们无法战胜虚无,也无法反抗虚无,但是我们可以体验到它,可以用我们的思想去感知它,从而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无限的意义。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一切的未知,即使外界纷繁复杂、动荡混乱。纳达这个名字,已经包含了一切。
四、结语
加缪被称为存在主义大师,他所特有的荒诞哲学颇为后世青睐。在《戒严》中,我们可以觉察到纳达的睿智与预言家的属性,体悟到狄埃戈的成长与蜕变,还可以在充满荒诞的小城生活中,浮光掠影般目睹居民对于这场灾难所采取的态度。既然人生荒诞、世界虚无、生死偶然,那么,我们不妨“举起巨石,藐视诸神”,探寻人类自己的意义。
a 〔丹麦〕克尔凯郭尔:《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66页。
b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0页。
c 汪民安:《何谓赤裸生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6期,第88页。
d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27页。
e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fgh 〔法〕加缪:《加缪全集·戏剧卷》,李玉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176页,第176页,第192页。
i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宜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9页。
参考文献:
[1]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丹纳赫,斯奇拉托,韦伯.理解福柯[M].刘瑾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作 者: 华丽娜,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