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视角下的妹岛和世作品解读

2020-03-01 20:44李天玮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1期
关键词:现象学建筑师场所

李天玮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 建筑现象学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关于人本问题的思考越来越得到重视,新的工业技术虽然带来了更完善的功能,但却对人文关怀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渐渐地认识到功能主义的危害。针对这种全社会的状况,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期创立了现象学。在此后不多年里的建筑学领域,面对同样的问题,建筑师和理论家们都将自己的眼光发散到其他领域中去寻求解决。因此,一些理性思考的建筑师开始对建筑现象学产生兴趣,从而受此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追溯从建筑现象学理论诞生到今天这段历史,现象学思维存在的痕迹愈加清晰,许多建筑师的作品中都蕴含着对于人及自身存在的理解,尽管这些建筑师并没有高举现象学的旗帜,但其作品足以说名现象学对他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建筑师认识的不断变化,建筑现象学也随着现象学在发展中衍生出了很多分枝。总体来讲,可分为两类[2]:一是挪威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创立了建筑场所现象学,场所精神作为核心理论成了这一派的支柱;另外一类是帕拉斯马和斯蒂文·霍尔等人延展出了建筑知觉现象学,空间知觉作为这一派的支柱。场所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虽为两个不同的派别,但是相辅相成的。场所现象学侧重描述的是这个空间场合或者事物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知觉现象学则偏向我们去亲身体验这个事务所带给我们的感觉[3]。这是两种相反的过程,在许多建筑实践中往往都有体现。无论场所理论还是知觉理论,都要求建筑师以人为核心去营造场所。

2 妹岛作品中的现象学表达

2.1 人、自然与场所表达

建筑现象学认为人对外部的世界总怀着一种恐惧和陌生,认为这不是属于自己的,而这种心理感受会在当人们在这个空间有过长期的体验和生活后才会逐渐消失,这是人们将空间变为场所的过程,也是对该场所逐渐认同的过程。这也正如现象学所揭示的,建筑从来都不仅仅是建筑,人们对待它的态度无不显露出对于自身存在的思考角度。场所精神是人的体验的产物,而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营造可以让使用者产生共鸣和体验的空间。妹岛的建筑总是充满着情感和人性关怀。就如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设计中,建筑的出入口被均质化,无主次入口之分,同时建筑立面采用通透的玻璃,室外的人可以清楚地识别室内的活动。这种设计方式完全颠覆传统美术馆封闭、冷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人对陌生公共环境的心理障碍,妹岛期望用这种方式表达出美术馆是属于公众开放的意涵。同时建筑内部也消除了明确的功能分区,人们在里面拥有极高的自由度和多样的自由观览体验,而非传统美术馆给人一种沿流线参观到头就离开的“客人”感受。妹岛把这种对人的细腻关怀体现到设计中,使金泽美术馆给人许多亲切感和空间认同感。

金泽美术馆与建筑现象学大师彼得·卒姆托的瓦尔斯温泉浴场有着相似的平面构成方式。瓦尔斯温泉浴场的平面可以看作在方形平面上放置一堆的小盒子,这种空间分割方式加上页岩表皮给人一种漫步自然岩群的体验。相似的构建手法出现在金泽美术馆中。这种神似泡泡图的“图解”平面并不是自由随意画的,妹岛的设计过程充斥着大量的模型实验,概念图纸与不同比例的模型互相调整、推敲来评判人在不同功能区的流动体验和建筑功能的透明度,最终选定方案。妹岛的“图解方法”重在选择自然的空间而非自然的材质,建筑形象现代而前卫,同时给使用者创造自然体验的空间归属感和认同感。

建筑现象学也认为自然、建筑与人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建筑师应当将环境与人、空间的意义结合起来,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妹岛对此有着独特的思考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她说过,“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作为一个建筑师需要铭记在心的就是同时考虑到建筑和环境两种因素”,“最理想的情况是,通过你所建造的建筑,让周围的环境看起来很好,这样的关系也会让建筑本身看起来很好”。蛇形画廊的设计中采用铝材夹板屋顶反应建筑与自然的关系。铝屋顶被无规律布置的2m~3m间距不等的钢柱支撑起来,轻薄如翼,漂浮在公园中。屋顶下表面对公园景色的反映使公园与场馆融为一体。

2.2 场所——寂静体验

场所概念建立在人的体验上,体验建筑不仅仅是停留在形式、空间和表面,而是从心灵去感悟。现象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通过体验,体验不仅靠知觉,还包括反省。建筑中的听觉体验是寂静无声的,人们在这样的空间中平静而安详。聆听寂寞的“声音”让人从内心深处变得静穆。寂静不是真的没有一点声音,而是强大的建筑体验让人的内心变得纯净。寂静的体验是日本禅宗文化的积淀,师承白派的妹岛也将这种感觉运用到极致。就大仓山集合住宅,夹在喧闹与安静的中间地带。妹岛通过运用干净的灰白混凝土、封闭的院落、简练的构造细节和小汀步创造了一种隔离闹区的寂静场所体验。

2.3 场所——事件容器

建筑现象学认为空间之所以成为场所,是因为有人的活动和事件的产生。妹岛的设计十分关注人的行为活动与建筑体验,她将建筑比喻为人活动的发生器,在设计中力求实现人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就如在李子林住宅设计中,妹岛为了满足业主女儿的要求,在男孩卧室的隔墙上开启窗洞使得女孩可以通过窗洞和弟弟聊天,虽然对于卧室空间而言,这样的设计并不合理,然而妹岛却反其道而行之,更为关注使用者与空间的互动,并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打破常规,让男孩卧室成为真实事件的空间载体,使得空间有了叙事性、趣味性,变得更加具体而真实。

2.4 材料与场所表达

材料是场所表达的重要工具之一。传统的建筑现象学提倡真实地面对材料特性以营造场所,但自后现代时期以来,现象学界对材料的使用观念发生了许多转变。一方面表现为由对材料“本性”的追寻与表达转向对材料潜在可能性的探索与揭示;另一方面对材料的单纯关注转向对于“材料—空间”一体化的氛围创造。

妹岛对材料选择很考究空间一体化氛围的营造,她去营造自然、亲切化的场所不会在意是否选用自然的材料,只会在意什么样的材料可以营造出她想要的空间氛围。她的用材标签为Low-E 玻璃、磨砂玻璃、亚克力板、铝板、金属网等,契合她的消隐于自然的手法,对于透明、半透明的立面都有创造性的表达。这些极现代材料的纯粹表达超脱了自然材料所体现出的物质性,营造了“材料—空间”一体化的场所的氛围和对都市文脉的回应。

2.5 场所与细节

场所中能够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追求场所精神的建筑师恨不得把扶手磨光去表达细节对于人的情感吸引。建筑细节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是空间的使用者。建筑细节可以指向宏观层面,也可以指向微观层面。毫无疑问,妹岛建筑的实现靠的就是对技术细节和情感细节的精致打磨。金泽美术馆体现了妹岛的诸多细节处理:体型设计考虑到整个公园的场所营造,用圆形体量去均质化场地价值;公园的小路也可以均质化地随意性通达;同时用高低错落的不同高度的展室体块去迎合周边天际线;或因起初考虑到将美术馆同时作为当地一个幼儿园的课外活动基地,在玻璃外廊外细心地撒播了牵牛花种子,使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观察花开花落。

3 结语

当今建筑现象学正在普化,通过对妹岛建筑的分析,我们不用诧异其有很多与现象学精神契合的地方。盖里·史蒂文斯说过,“现象学家严厉批评他人,却没有找出替换品”。诚然由于个体与群体的差异,现象学无法用一般的、普适的设计方法来指导设计,但它提供了思考的方向——以人的存在为核心。随着建筑现象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关注人的行为的思考方式不约而同地成为建筑学界的共识。

建筑为包含情感的人服务,妹岛用深思和谦逊的态度来回答自然、空间与人的关系,与此同时树立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思考人的存在、人的体验、人的行为等这些决定空间与场所本质的东西应该成为每个建筑师的工作伊始。当前,我国都市建筑的空间塑造缺乏场所观念,对人的情感呼应表现的“冷漠”,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设计路线在都市建造中运行还需要各个参与方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现象学建筑师场所
胖胖的“建筑师”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当建筑师
恋爱场所的变化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