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成
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办事处
“城中村”是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是重要城市发展的重要单元和特殊载体,在特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补齐住房供给短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吸纳外来中低端人群、完善城市规划布局等重要角色。“城中村”熨平了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与城市高房价的结构性矛盾,是大量外来人口的首选落脚“第一站”,为深圳制造业发展和崛起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恰逢建国七十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圳市政府六届九十八次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2018 年~2020年行动计划》[1],旨在推动建设“美丽深圳”建设,破解城市治理难题,全面提升“城中村”安全质量、环境品质、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努力把“城中村”建设成为安全、整洁、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
深圳市“城中村”经历过政策真空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存在着楼房密度大、容积率高、楼间距小、违法建筑多、公共用地少等特点,同时“城中村”商业旺盛、人口密集,为安全生产、环境卫生、公共管理带来了挑战。
“城中村”综合治理旨在提升硬件、优化软件,整治过程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但“城中村”普遍存在着外卖地多、人员结构复杂、居民素质偏低、物业租赁发达、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等特点,深圳快速城镇化无形中加大了贫富差距,拉开了商品房小区居民和“城中村”居民的距离,“城中村”内居民缺乏归属感、获得感,自我认可程度低。居民对“城中村”综合治理参与热情低,甚至对整治过程带来的不便产生抵触和不满,阻挠整治过程等。
“城中村”既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单元也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降低居住成本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凸显出城市美化、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消防治安、用电安全、网络通信、燃气安全等建设问题和治理难题。
由于缺少牵头部门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不同管理部门、产权单位各自为政式地替“城中村”的设施完善和建设管理“添砖加瓦”,导致工程重复、道路反复开挖现象严重,既浪费了公共资源也增加了治理成本。反复建设和开挖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增加了居民的不满,加大了整治的阻力。
“城中村”综合治理过程存在重治理轻管理、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城中村”的道路建设、立面刷新、店招更新、景观提升、燃气建设、三线下地、雨污排水分流等工程类建设项目,在短时间内起到了提升“城中村”整体品质、完善“城中村”硬件设施的作用。但是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少对建成设施的管养维护,缺少对居民、租户行为的约束管理,公共设施破坏现象严重,公共环境迅速恶化,整治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实地调研龙华区内的29个“城中村”样本,发现多数存在消防通道随意占用、新建道路私设地锁、新刷墙面乱贴广告、新建雨水篦子私排餐厨污水、私自搭接黑网络等现象,社区规范化管理缺位。
“城中村”综合治理的根本宗旨是以人为本,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整治的推进离不开居民的支持、理解和参与。加强前期宣传,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共治可以事半功倍,一是方案设计阶段广泛征求居民意见,设计过程因地制宜优化方案;二是施工阶段做好展板宣传和施工计划公示,施工全程积极沟通,赢得居民理解和支持;三是收尾阶段做好居民回访工作,畅通渠道让居民参与整治,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归属感。
针对“城中村”综合治理的十大整治目标,从对应牵头整治部门抽调专职人员成立“城中村”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做好前期统筹布局工作、中期协调管理工作、后期验收移交工作、全程监督监管工作。保证整治任务有序进行,消除多头管理变成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减少重复建设多次开挖的浪费行为。
龙华区共有餐饮单位18000 多家,其中51%分布在“城中村”,在51%里200m2以下小餐饮企业占比80%,租赁产业繁荣、外来人口众多、小摊小贩聚集等为管理带来了难度,政府主导引入物业迫在眉睫。通过物业规范社区居民行为规范,定期管理维护公共设施,有效保障整治成果。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居民破坏公共设施行为依法治理。
总而言之,“城中村”综合治理是深圳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平抑居住成本的必然选择。深圳市“城中村”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是城市用地急剧扩张的历史产物,在人员结构、空间布局、业态分布上都有着深圳市特有的印记。可以看到,综合治理在一定程度补足了“城中村”的公共设施短板,改善了市民居住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但是,由于政府前期整治经验不足、缺少整体统筹规划、重治理轻管理、居民抗拒心理大等因素,“城中村”整治呈现出治理难度大、投资浪费多、效果可持续性差等特点。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充分结合深圳市“城中村”的特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城中村”打造成深圳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