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玲
从本期起,杂志新增“绿叶专栏”,推出由高级编辑李景平先生主笔的“生态文学访谈录”。这是在本刊总编辑杨明森先生倡导下,与几位编委多次讨论后特别开辟的栏目。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访谈?
我们观察到,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学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生长点。国家级文学大刊《人民文学》杂志在2020年第5期首次开设了“自然文学辑”栏目。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人民文学》如此鲜明地倡导并推动自然文学创作,无疑释放出一个可喜的信号。我相信,此举对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起到助力作用。”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在重要的文学评奖活动中,一些优秀的生态题材作品屡有获奖,也使得“生态文学”热度不断上升。作品的体裁、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全线出品;作者的队伍快速增长,除了徐刚,哲夫、李青松等一批成熟的作家外,李娟、傅菲等新一代作家已经崭露头角。近期,已故生态作家胡冬林70万字的《山林笔记》出版,成为文坛关注热点。值得告慰胡冬林的是,越来越多的作家具有了自觉的生态意识,开始从生态的维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意识到,作为一本生态文化期刊,《绿叶》应当顺势而为,为生态文学的发展推波助澜。于是,我们先是抛出了对生态文学作品的粗浅认识,然后连续刊发了李炳银、李景平、张义丰等人的关于“生态文学是什么”的文章,引发了圈内更进一步的讨论。此间,在一些具体问题和表达上,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我们以为,这恰恰是需要进行更为深入讨论和交流的时候。
“生态文学访谈录”就此诞生。
首先,生态文学的含义需要辨析,把生态文学界定得太宽或太窄,都不利于它的发展和对它的研究。正如本期访谈中,李青松认为,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
其次,帮助读者对生态文学作品多一点思考,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即“生态文学除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同时,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它还要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第三,彰显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克服现代化的轻率和功利,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每个人的内心。”李青松强调,只要是生态文学作品,那么主题都应该主张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都应该体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一篇超过万字的访谈,看上去体量有些大,标题“生态文学是怎样的文学?”理论色彩也有些浓。然而,读完两位作家兼研究者的对话,我以为,这分明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指导课。李青松首次披露了自己第一篇生态文学作品——《秦岭大熊猫》的创作和发表过程,动感十足,画面感极强。谈到自己的生态文学之路,他说,“一个作家的成长,跟一本刊物的长期抬爱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我以为,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一本刊物的褒奖。作为编者,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谈,那就是,一本刊物的成长,跟一些作者的长期支持有着很重要的关系。细心的读者应该能发现,本期对话的“二李”,都是《绿叶》杂志的编委,同时也是《绿叶》的核心作者,在提携《绿叶》发展方面,二位编委是不遗余力的。
在创作与读书的关系上,李青松谈到了怎样读书悟出大格局,怎样写出美的作品。细致到标题、用词等。真正的生态文学是生态的,更是审美的。
两位对话者,言语间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恩和敬畏。他们一方面对生态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另一方面也试图从文学的角度提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虽然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而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甚至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则是完全可能的”。他们的对话真诚、有力。
行文至此,有必要讲个小插曲。
“二李”访谈在2020年7月18日左右就已经完成交稿,按照常规应排入第8期刊发(即本期)。那个时间段我们正忙于第7期杂志的出版。7月28日,突然获悉,中国作家网发布了全文。原来是作者在小群交流后,被性急的网络编辑抢先发布了。策划、制作的选题被人捷足先登,对我们“打击”不小。想到杂志的运行周期还有一个月,我们决定,编后立即发在公众号上。几分钟后,“中国环境”融媒体转发了全文。这次突发事件,让我们被动体验了一把网络媒体的速度。可能以后杂志内容公众号先行将成为常态?
理论探讨不是一朝之功,也未见得立竿见影,但不能不学,不可不知。“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本期作品,我们特别选用了一批自然投稿和基层推荐来稿,鼓励那些视《绿叶》为知音的作者。陕西作家赵丰撰写完《秦岭鸟语》后,第一时间发给《绿叶》。赵丰长期在秦岭聆听鸟语,用文字描写出鸟语的灵动。他甚至把对秦岭鸟语的观察,视作生命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问自己,也问我们:“如何从鸟语自身的魅力返回到人的认识层次上来,即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鸟语,是听而不见,还是洗耳恭听?” “埂上的草,是很少有人去关注的”。然而,乡土散文作家赵传兴“在每一株草上都投去喜爱的目光,在每一个草的家族前都蹲下身来,和它们目光交流”。他的文字平朴,不张扬,不煽情,却给人以一种深沉的思索。
《绿叶》杂志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期待群贤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