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岳军
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技术,迅速地渗透到现代教育中,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契机。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加快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实施了全国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硬件、软件两方面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发挥它的优势,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重视,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搬进了教室,走入了课堂。本文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从多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阐述了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只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才能发挥它的优势,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知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生活环境、年龄等原因,接触面往往有限,对一些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因而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感到盲然,久而久之,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如果在导入新课时,我们收集一些跟生活有关的图片或一些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能集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等信息于一体的功能,给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从网上搜集了:天安门广场、泰姬陵、艾菲尔铁塔、加拿大国旗、澳门特区区徽、脸谱、大众等车标、枫叶、蝴蝶、房子的装修图案、地板砖拼成的地面、等腰三角形、长方形等轴对称图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一段“请您欣赏”的短片,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呈现在屏幕上,学生们惊叹不以。这时老师及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精美的图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顿时学生们议论纷纷,然后我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先在每一个图案中,添上一条直线将它分成两个部分,再将图案沿直线对折,引导学生们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他们很快就明白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使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并设置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让学生迅速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数学概念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原来我们一般借助学具的操作演示配合空洞的语言描述运动的过程,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如果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来演示,能及时调控,看到运动的过程,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在教学时往往让学生准备两个圆先在自己的课桌上运动,观察会出现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用到黑板上来演示,师生要进行操作演示又要费尽心机的组织语言进行口头的信息传递,且难以体现在每种位置关系时两圆圆心的距离与两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老师教得很累,学生也不能达到全员理解。教学时,我自制了多媒体课件,运用动画演示,且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两圆之间的距离及两圆的半径,运动过程中不停地闪烁,伴以轻松悦耳的声音,两个圆慢慢地移动,每出现一种不同的情况,就静止一下,引导学生观察两圆圆心的距离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并呈现此时位置关系的名称。演示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很快知道了两圆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而且知道了每种位置关系时两圆圆心距离与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二次函数y=a(x-k)2+h”的图像的性质时,我们要把它与y=ax2的图像进行比较,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先与学生共同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画出“y=a(x-k)2+h”的图像,再画出“y=ax2”的图像,然后引导学生用去比较两个图像的异同,由于学生在作图时不够精准,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地结论。现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演示,不但迅速地画出了图像,节约了时间,而且我将不同的图像着了色,移动它们,学生们很快发现移动后它们的图像能完全重合。这时我不改变a值的大小,而将k、h改为不同的数值,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平面坐标系内出现多个图像,平移,反复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了“y=a(x-k)2+h”的图像与“y=ax2”的图像开状相同、位置不同,也知道了当a值相同时,怎样通过平移得到“y=a(x-k)2+h”的图像,这样我们轻松地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运用多好媒体的动画演示功能,我们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教学学生学得有趣,老师教得轻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吴岳军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顶多再加上几块小黑板,节奏慢,课堂容量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呈现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要呈现这些题目并留有空白来写解答过程,黑板就显得捉襟见肘。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能节省老师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并争取到更多的思考和思索的时间。
传统教学模式是将学生按年龄划分成不同的年级,再几十人组成一个班,学校制定统一的课表,老师采用同一种方法教学,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要求学生,学生都是在课堂上学生,在家里完成家庭作业,学生学得很被动。这种“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变化中的需求。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教育变得更加便捷、灵活、个性化,它可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也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技术,将一些知识点制作成一堂堂10~20分钟的微课,发布在学校的共享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性的学习,然后完成相应的练习作业,将练习作业及时传给老师,老师批发改学生的作业,根据完成的情况,优秀的、有进步的及时给予鼓励;存在问题的及时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确出现问题的原因,再传一些相应有练习让他们进一步巩固。甚至我们还可以记学生在家里学习新课,将家庭作业放到课堂中。这个平台除了师与生的交流,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间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位学生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他们既可以选择独自努力钻研,也可以通过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知识或者为他人答疑解惑来进行学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节奏来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但在运用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下列问题。
有的老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简单化,他们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从网上下载一个多媒体课件,也不考虑班级学生的学情,不作任何修改,,拿来就用,他们只是为了用多媒体屏幕代替黑板、代替老师的板书、代替老师的讲解,这就使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录像课”、“电影课”,老师只起到了一个会点击鼠标的“机器人”,削弱了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倦感。结果,适得其反,徒劳无功。
现在有些学校或上级领导在听课或组织教学比武过程中,不管什么课,不管什么内容,也不管是否适合使用课件,都把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依据。这不仅浪费老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对于学生也毫无帮助。例如我们在教学“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如果我们只是用课件展示一步步的过程,学生就只看到一个个答案显示,学生缺少了计算的历程,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还是一脸的盲然。教学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先动手计算,我在行间巡视,先展示正确的解答过程,再将普遍存在的、典型的错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虽然没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我们只能恰当的运用它,而不能盲目的依赖它。
有的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中,为了追求版面的优美,通常大量使用图片、视频、音乐等,甚至在每一个展示的版面就配上一个小动画,在展示每一个答案时也配上声音,过多的使用这些特效导致“喧宾夺主”。学生的对一些漂亮的图片、视频、动画感兴趣,而无心去看主要的内容,导致注意力的转移。老师制作课件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学更好、更高效的进行,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作,要突出主体,减少一些花哨的东西,以免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节奏慢,容量小的缺点。传统教学中板书的进度都比较慢,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有足够缓冲的时间。但多媒体教学不同,教学材料都是课前准备好的,不少老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一个个版面连续放映,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和讨论。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用多媒体出示了课本上的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例子及解题的每一个步骤,从分析思路到示范解法,前后不到5分钟,例子讲解就结束了。然后马上转入下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一节课下来就出现了7个实例。这堂课从表面上看,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示了运用二次函数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这种追求“高、大、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看起来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紧凑,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造成将原来的“人灌”变为更为高级的“机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将使我们从传统教育模式向新的教育模式转变,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是无与伦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只要我们依据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各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地制作出一个个适应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就会让我们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