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情下绘画心理分析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0-03-01 04:12赵根壮
卷宗 2020年29期
关键词:绘画心理健康院校

赵根壮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受到重视,其教学具有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和正面引导作用显著等优势,已成为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但目前高职大学生中,学习兴趣不浓,网络依赖性强,自制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占相当比例,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参与度较低、投入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达不到课程目标要求,课程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近年来,绘画心理分析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作为一种心理工作技术,它已逐步渗透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来。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在实践中应用这一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也尝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绘画心理分析,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 高职院校的新学情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相对稳定,但生源类型复杂。很多高职院校除了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招收职高生、中专生和五年一贯制学生等。复杂的生源类型,决定了高职学生学情特点复杂多样。

1.1 文化基础课总体较薄弱,学习困难大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录取分数线呈逐年下降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为保招生数量,来者不拒,交钱即可入学。高中毕业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课相对较好,综合素质、文明素质相对较高;职高生、中专生和五年一贯制学生等其他方式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文明素质等相对较差。学生入学成绩悬殊越来越大,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课、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明显,给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增添了难度。

1.2 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厚

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厚的问题。上课不听讲、玩手机、睡觉、课下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这种现状原因从多,既有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也有高职院校本身职教特色不明,专业不专,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担心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等原因;既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新颖等原因,也有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上课听不懂等方面的原因。

1.3 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欠科学

高职生多在高中阶段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课后练习和总结与这些高职生老死不相往来。许多高职生上课时只带本教科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连教科书都不带。学习效果较差,考试即使大多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仍会出现一门学科有多人不及格或一个人几门学科不及格的现象。

1.4 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态度不端

高职生虽心志高远,但许多人往往胸无长志,学习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坚定不移的毅力,不能刻苦钻研,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对待学习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学习内容不进头脑,依赖网络搜索。学习怕苦怕累,追逐学习的娱乐性。上课迟到早退,随意出入教室等现象也不少见。

1.5 学习能力一般,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一般。因此对理论课的学习,缺乏信心,积极主动性不高,课堂上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但他们喜欢玩,好动,思维活跃,动手能操作力较强,在学生社团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与理论课上往往判若两人。

2 绘画心理分析的原理

绘画心理分析是绘画人员依据特定的规范进行绘画(或自由创作),分析人员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反映绘画人员潜意识中的人格、情绪、态度、愿望、价值观、认知方式、应对方式等内在状态的一种心理分析技术。它以分析心理学中的心理投射为理论基础。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是一种类似自由意志物在意识中的反映[1]。

投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对意义不明、非结构化刺激的反应,由于没有明确的情境线索或他人观点的影响,反应时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表达,人对其所赋予的意义大都是他自己构造出来的、具有私人化的特殊意义,这个意义来自人对模糊不清刺激的主观解释和想法,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其心理上的需要、个性、情绪、动机、冲突、防御等内在状态。

投射理论还认为,刺激物越不具有结构,就越能引发人的无意识投射。

3 绘画心理分析的优势

绘画心理分析不需要高职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理状态,绘画技巧不设限制,按照给定主题要求自由作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这对于那些心理防御强的或不能准确用言语表达自身心理状态的学生,借助绘画这种形式可以轻松打破或减少其自我防御,从而能更好的表现个体潜意识层面上真正的心理倾向。

绘画心理分析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不仅能够作为一种投射心理测验的手段,同时也是进行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有效手段。和以往的教育手段相比,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3.1 绘画心理分析简单易行,能以较少时间和精力获得丰富的信息

绘画心理分析只需一张A4白纸、一只2B铅笔、一块橡皮和一盒油画棒或彩笔即可,简单易行,所需要时间很短。对绘画技巧没有要求,任何人都可不受限制的自由表达。绘画人员心理上的需要、个性、情绪、动机、冲突、防御等内在状态会在不知不觉中跃然纸上,让分析人员可以用较少时间和精力获得丰富的信息。

3.2 绘画心理分析既可用于个人,也可用于团体

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多为大班上课,教师在每周有限的2学时中,无法给予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也无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而绘画心理分析不仅简单易行,而且适合团体操作,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参与课堂的机会,也便于教师方便快捷地了解每个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及时了解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心理 问题。

3.3 绘画心理分析便于检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绘画简单方便省时,受记忆影响较小,易于多次重复实施,便于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或改善的程度,便于检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这为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4 绘画心理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4.1 绘画心理分析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课堂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言语进行,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比较枯燥,容易使学生学习失去主动性和参与感,学生积极性不高,教育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绘画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直观和具体的表达方式。教学中教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不同的主题,让学生自由创作和表达。后经学生自评、他评、互评,再由教师专业点评,产生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互动性和体验性显著增强,不仅能拉近师生间心理距离,迅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探索自我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增强了对相关内容的领悟。

4.2 绘画心理分析在处理情绪困扰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言语分析与治疗在解决人由错误认知或思维所引起的心理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但在处理人存在的情绪困扰、创伤体验等以情绪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而绘画心理分析和治疗在这方面则显示出独特优势。Langer(1953)强调: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有些地方靠语言的影响力是达不到的,那就是所谓的“内在经验”的领域,即情感或情绪……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将情感客观化,以便思考和理解这些情感[2]。

绘画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那些困在内心深处又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或者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烦恼和情绪体验呈现在画纸上,让学生客观地正视自己存在的各种情绪,了解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寻找应对情绪困扰的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和调动自身的一切资源,化消极为积极,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4.3 绘画心理分析有效地突破了学生的自我防御,增强了学生对自身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热情,促进了自我完善

“人,认识你自己”,早在2000年前就作为铭文刻在古希腊德尔裴神庙上,时到今日,人们仍然在为之奋斗。正值人生发展关键阶段的高职生自我认识模糊,为此陷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迷茫中。

绘画心理分析与治疗不仅可以处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创伤问题,而且可以使心理障碍患者的自我形象、自尊或自我概念、社交技能等得到提高[3]。绘画心理分析课堂上不设限制,有的只是理解、鼓励和相互支持,学生很放松,其情感和体验充分流淌,心理防御减弱或消失了,学生可以深入到自己潜意识里去认识一个真实的自我,让其感到惊奇,耳目一新。在过去,学生也想看清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多次尝试都无功而返,逐渐对自我探索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而绘画心理分析让学生拨开云雾,越来越看清真实的自我,从而激发了自我探索的欲望和热情,促进了自我完善。

4.4 绘画心理分析有效地改善学生人际关系,促进人格不断完善

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面。在绘画心理分析中,“突破困境”、“我说你画”、“团体作画”等多种绘画游戏,帮助学生觉察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边界,体悟人际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彼此的难处,建立真诚信任、平等尊重、宽容相容、互惠互利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5 绘画心理分析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5.1 绘画心理分析要积极向上,适可而止

“良言一句暖三冬”。教师对学生绘画作品的解读诠释,即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心、价值感,也能让其感到沮丧和自卑。因此,积极向上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善于把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向上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接纳和无条件关注。

学生绘画作品或多或少会透露学生内心隐藏的真实想法,教师在诠释解读时应掌握好“火候”,适可而止。过度的解释会引发来访者的心理抵触,适得其反。解读既让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有所觉察和领悟,又不能让其有受伤的感觉,要清楚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5.2 绘画心理分析要注重学生本人解读,小心求证

作品解读不可千篇一律,按图索骥。同一作品在不同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但绘画作品反映的是其作者内心的想法,有其特殊意义或象征,有些甚至连作者本人也不甚清楚。因此,教师在解读学生作品时,立足于学生个人的背景,对作品的特殊之处和亮点重点关注,对作品可能具有的多种意义进行大胆假设,同时向学生本人小心求证[4],通过反复交流,找到学生内心世界的突破口,得出确切的意义,充分理解作品含义的个体差异性。

5.3 绘画心理分析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保护学生的隐私

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分享学生作品时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保护学生的隐私。涉及学生隐私的内容要征得学生的同意,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同时告诫学生,对同学分享的内容,特别是涉及隐私的内容仅限于课堂内,课堂外没有例外。

猜你喜欢
绘画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