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艳光
像是走在一条洒满了星星的小路上,不疾不徐,从从容容。随手拾起眼前闪耀的那颗星星,便照亮了生活的此刻瞬间。而生活,便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瞬间串联起来,温暖,润泽,自足。
玩籽说,愿做一个快乐的拼布传播人,和更多喜爱拼布的人一起分享拼布带来的温暖喜乐。随着她的描述,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个拾星星的人,她带着内心的温润与满足前行,照亮所行之处。
时常有些关于儿时的记忆,会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心头,尤其是那些温馨的家庭画卷,会像一盏灯一样指引着我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提醒着我们将爱与温暖延续。
说到对拼布的喜爱,玩籽有着至今记忆深刻的儿时经历:
“爱上拼布源于儿时的记忆,昏黄的光中我趴在炕桌上写字,奶奶就着灯光配色、设计、手缝各种好玩的布艺东西,时光在一针一线中慢了下来……细细密密的针脚和端详着成品时的喜悦,让我记忆深刻,这些画面便一直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针线缝合的时光柔软而温暖,至今每每想起,都会感到心里非常宁静。而这颗小种子,随着岁月的流淌也在骨子里蔓延生长着……”
2016年,玩籽开始学习日本手芸普及协会证书课程。
玩籽在学习日本手芸普及协会证书期间的部分作品
玩籽的部分刺绣、补花、堆绣作品
2017年,她跟随北京补花第三代传承人郎莹老师学习传统京绣、补花和堆绣技艺。“
那个阶段还是处于模仿日韩拼布风格的时期,直到一次拼布展上看到了金老师的作品——巧夺天工的技艺,惊为天人之作!远远地看到‘神仙’气质的金媛善老师(没错,当时头脑中就是蹦出了这个词。),想凑过去合影又怕太唐突没敢上前,于是在计划表中便多出了一项——拜师。就是这样开始追随金老师学习,在传统拼布上继续深造。”
跟随金媛善老师学习
“从小时候耳濡目染初试针线,到后来的系统学习,再到和金老师在传统拼布上继续深造,一直很庆幸自己能有这么好的机会。”
“我个人认为日本的手缝证书课程是基础,更多的是一板一眼的课程模式,原则上是尽量按照课程来,不做改动。课程非常系统、细致,比较适合初入拼布门槛的爱好者进行基础技法的提高,但固化的模式会让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模仿阶段,较难形成自己风格的创作。后来跟随金老师学习、游学、鉴赏中国的传统拼布,才让思路放开,豁然开朗,这正是我想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毕业礼上金媛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
《檀花》,由钱形纹、倒三针、倒五针等传统拼布技法缝制而成,配以紫檀木珠,寓意繁花似锦,富贵吉祥
真丝小壁饰
真丝围巾
真丝口金包
从祖母灯下的一针一线,到自己也拿起针线去拼缝,一脉相承的,正是那一针一线中所蕴含着的人情温暖。那些由微小铸就的内心富足,由双手制作出的成就与喜悦,正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小确幸”。作品名称:《祖母鱼》,获得2020年第四届中国(北京)拼布大赛小物类铜奖。
玩籽奶奶制作的“年年有余”围嘴儿
创作手记:
古老的围墙,布满绿色青苔。院儿里,花儿满地。碎花布在奶奶的手中变幻神奇,虎头鞋、虎头袜还有金鱼围涎,吉祥的祝福由心蔓延到手里。细碎的针脚布满她的心愿,还能嗅出阳光晒在老金银花藤上暖暖的香。如今,我用你用的方式,把我们祖孙的记忆,凝固成复苏的画面,无论哪里,一线相牵。
《祖母鱼》由古老的“围墙”、立体绣花草以及两个中国传统的儿童围涎组成,其中主体金鱼围涎其原型是奶奶留给我的宝贵纪念。她对我说:“趁我还拿得动针线的时候赶快做好,把它留给你的孩子用。”那一年我刚刚上中学。现在做了拼布人,也用她的方式把我的情感表达出来,传递我的思念。
玩籽说:“从养蚕纺纱到缝制衣物,再到登上艺术的殿堂,世世代代传承的中国女红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也让人们的日子温暖可感、多姿多彩。松浦弥太郎说,‘越是微不足道,越用心去品味,在这个过程中,必会有新的发现。由此收获的每个微小喜悦,支撑着我们的每一天。’在钢筋水泥快节奏的今天,我们重拾针线,放慢脚步,跟随内心,再次感受这些指尖技艺焕发出的无穷魅力以及它独有的温暖传递。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份美好带来的内心的宁静,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拼布所带来的小确幸。”
那些“微不足道”,是生活中小小的幸运与喜悦,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瞬间并且稍纵即逝的小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来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作品名称:《在野》
创作手记:
作品原稿是几年前画的一幅油画。乡间小路,遍野山花,让人放松自在。
作品起名《在野》也是给心之所向一个确切的表达——浮生一日,当如花在野,不拒不追,不竞不随。这种法道自然的精神是我一生修习的目标。
恰恰针线又是让心安静下来最好的方式,拿起针线便是直抵内心的祥和与平静。手作的内涵与这幅画的表现不约而同的契合,《在野》就这样带着我的向往诞生了。
在设计图稿的时候,我就是那抹绿草、那朵花;在缝制布料的时候,就仿佛深处无尽的蓝天与田野之中……
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得心始终是平和,清净,放松,喜悦的。金老师说,心里想着美好的事情缝出的作品也一定是美好吉祥的。
我会一直信奉这个信念在一针一线中。
有趣的玩偶系列
“最后的小熊是给女儿缝制的六一节礼物,是独一无二的,我相信不论过去多少年,她都能透过每一个针脚感受到妈妈的爱。”
拼布真是一项温暖的技艺,它默默承载着我们的爱与祝福,那么轻盈,也那么浓厚,无论世事怎么变换,那始终会是人心头的一抹亮色,鼓励我们在漫长的时光中变得柔软而强大。
“就像人一样,布料也是有生命的。特别是天然植物染色的布料,每一段时间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美丽。下面这组植物染做出来的小物对我是一种新的尝试,放弃了精细的工艺,就这样随意的松散着组合,想呈现出布料本身最自然最原始的状态。”
说到作品风格,玩籽说自己还在摸索,“我想任何人在确定自己的风格之前都要经历模仿阶段,都会有一段学徒生涯。而在学徒生涯结束后,如果想要进入更高的境界,就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积累以及自己独特的创意。必须让之前所有的模仿,变成你自己的骨血。”
玩籽谦虚地说自己在拼布的路上还是个好奇的小学生,“作品的色彩会和很多因素有关,某一阶段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又有的阶段会受到流行风尚的左右,可能是还没有定性吧,但是我很享受突然被某个元素所吸引的感觉。在作品的材质和工艺方面希望能做更多更大胆的尝试,融合所有熟悉的元素,努力突破原有禁锢,这个很难,但有了想法就强迫走出舒适区去试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融合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就有利于不同性格的学生之间实现性格互补,可以平衡不同性格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性格和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作品名称:《福临》
创作手记:
夏布所散发出来的古老质朴是能让人瞬间放松一见就无法放下的,粗糙朴实的质感在缝制的时候却是极难控制。植物染色,同色系拼接配以传统的“福”字,让夏布古老的气息得以更好的表现。
或许就是这样的好奇、随性,让玩籽能像个好奇的“小学生”一样保持活力、保持有趣,但创作起来,又像是修行多年的人带着达观和喜悦去自然地热爱、挥洒,专注,与世无争。
“创作时的心情就像是在播种,怀揣着心中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样子去耕耘,这样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一定会散发着美好的气息而感染见到它的人。”
一针一线简单明了,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积小流以成江海”;可以从微小中绽放光芒,照亮生活;可以从微小中传递温情与爱,内心丰盈。
“传与承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能量,我认为广纳百家之长,融会贯通,结合当代审美的创新作品才能在传的基础上让传统手艺得以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近期的作品《祖母鱼》是一个小的尝试,融合了传统的拼、贴、倒三针、倒五针和现代立体刺绣等工艺,主体金鱼的原型也是来自河北民间的图样,在传承祖母手艺的同时也加入了我自己擅长的技法。布料也由民间的棉布换成真丝布料,作为壁饰在色彩上会更加华丽。传统的工艺品中有太多我们可以挖掘借鉴的元素,要做到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作品中做各种尝试之外,玩籽还在朝实小学带着孩子们上拼布课——“和孩子们一起拼布的时候特别开心,他们认真的样子真美。拼布是培养孩子们环保惜物、专注踏实的态度和品格的最好方式。”
孩子们在针线中感受着美与创造,而他们的反馈与活力,也滋养着玩籽:
“在上拼布社团课的时候,孩子们每节课后都会写上一句他们的感受;他们每次来到课堂时脸上带着的兴奋劲儿,总会让我充满能量;他们对于针线布料的喜爱也融入到了他们新奇的创作中。”
孩子们在设计杯垫图案,他们将以针线为笔,把自己的想法在布料上表现出来。
“最后分享一些我祖母和母亲的手艺,她们是我拼布的启蒙老师,时至今日,这些传给我的物件儿,让我对拼布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更加关注技法以外的情感传递。——拼布就是爱。”
奶奶的手艺——“虎头虎脑儿”虎头鞋
从祖母手中线,传递到母亲,到玩籽自己创作,再到散播给孩子们,这根长长的线,系住了亲情,也系住了漫长岁月中的美与爱。正如玩籽所说——
“捏起针线,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反射进来,投在针上,布上,手上,心上,如此的平和逸静。手作是一种修行,怡情,暖心。当我们学会摈弃浮躁,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的样子,美好也会如期而至。”
母亲的手艺——“富贵花开”的“大料瓣儿”门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