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们的大时代

2020-02-28 11:56陈晓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隐形多元化冠军

陈晓平

“隐形冠军”的概念,是1986年由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的,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

在新版的《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一书中,赫尔曼·西蒙认为,隐形冠军企业应满足三大标准条件:1)世界前三强的公司或者某一大陆上名列第一的公司;2)年营业额低于 50 亿欧元;3)不为外界所知。

德国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尤其是杰出的制造能力,得益于1300多家隐形冠军的支持。中国制造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需数以千计的隐形企业,这也是中小企业“可望又可及”的目标。

赫爾曼·西蒙团队在中国已挖掘了94家隐形冠军,有的已成功在全球开展业务。比如,他例举了一家名为Alvanon的公司,其总部位于深圳,高度国际化,以至于完全没有中文网站。Alvanon诞生于 2001 年,创始人王克继在英国接受医学教育,归国后接收家族的服装生意,他本人热衷于在服装生产中应用新技术,希望利用新科技和体型数据解决网上服装尺寸的规范性问题——大量服装由于尺寸的问题而被退货,这成为许多品牌商和零售商的痛点。

起初,Alvanon为采用真人模特的服装品牌提供扫描以及微调服务, 并为它们在中国量产对应的试衣人台。2006年,王克继遇到美国科技公司Intellifit的创办人,后者采用“毫米波”的扫描技术,利用毫米波会被水分反弹的特性,即使扫描对象不脱去外衣亦能成功录取相关体型数据。与Intellifit联合后,Alvanon逐渐成长为服装行业提供综合尺寸解决方案的领先公司,业务遍布亚洲、欧洲和美洲。

隐形冠军的成功之道,即专注于业务,扎根在细分行业,其产品难以超越和模仿。多数公司之所以“隐形”,只是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越八成左右的隐形冠军耕耘在B2B领域,也有部分公司刻意低调,比如Alvanon即明确回绝《21CBR》记者的采访。

隐形冠军群体的宏观意义是毋庸置疑的。2019年以来,我们认为,两种力量的消长,可能会激励中小企业主成为隐形冠军:

第一,大量多元化公司举步维艰。由于经济形势特别是金融环境的变化,不少以高债务、高杠杆扩张的多元化企业遭遇危机,规模庞杂、竞争力缺乏的业务,非但没有带来预想的收益,反而成为拖累,迫使许多企业重新思考布局,收缩业务,回归基本盘,甚至海航这样的万亿巨头也是如此。

第二,专注型企业日益得到奖赏。许多企业家的规模崇拜,是基于现实的经济利益,中国资本市场日益成熟,越来越多赛道好、高壁垒的专业公司获得高溢价,并带来可观的财富效应。

我们在专辑中分享了翰森医药、兆易创新两个案例,它们只属于“准隐形冠军”,一家是国内第一大精神疾病类制药公司,一家在NOR Flash细分存储市场刚登上全球第三,在相当长时间内,它们的知名度仅限于专业领域,销售规模均在100亿元以内,然而,资本市场一度分别给出1350亿元和800亿元的市值,尤其是翰森市值已超过同在香港上市的复星国际(中国最有名的多元化企业之一)40%。

其他专业细分领域,中国也已出现舜宇光学、蓝思科技等百亿美元级的大市值公司。这些企业正向技术价值链的上游攀爬,并开始或者已经开展全球布局,与欧美在位厂商竞合。

虽然市值本身存在巨大的波动性,只是公司价值的一个参考指标,然而,这些案例说明,一家在专业领域卓有成效的公司,只要存在长期的增长潜能,即便规模有限,也能在市场得到高溢价,而不用寻求多元化扩张。

赫尔曼·西蒙认为,企业要成长为隐形冠军,往往需要数十年时间,并预言中国的隐形冠军数量在未来10-20年会出现大幅增长。板凳要坐十年冷,基于长期的视角,做专业的事情,可能是大多数中小企业最理性、最高性价比的选择。

就隐形冠军群体在中国的发展,《21CBR》记者专访了杨一安先生,他是《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的合作者,也是德国西蒙顾和管理咨询公司中国区合伙人,他分享了对中国隐形冠军群体的观察和建议。

分布广泛

中国90多家隐形冠军来自各个行业,其中毫不意外地以制造业为主,且以长三角(含江浙沪)和珠三角(含港澳)的企业为主,分别贡献25 家隐形冠军,占到半壁江山。

这种分布,主要是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得改革的先机,经济较发达,区域内制造业繁荣,也有产业链的聚集。比如,许多外企在长三角附近投资,聚集大量生产型的企业,客观上培养了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企业家创业氛围也浓厚。

其实,中国隐形冠军地域分布非常广,并不局限在沿海,甚至非常偏远的地方也有隐形冠军,我们在19个省市找到了隐形冠军的样本。整体来看,商务政策包括地方政府的推动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最近几年,各地出台专项冠军等相关的激励政策,日本、韩国等也曾鼓励培养隐形冠军,但没有多少成功的案例,根本原因是隐形冠军要靠企业家推动,如果没有愿意打造隐形冠军的企业家,政府政策的短期刺激也不会长久。

我们发现的94家中国隐形冠军,普遍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当然,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实际数量肯定不止,只是我们采取比较谨慎的标准,毕竟德国的隐形冠军平均有数十年历史,百年企业不在少数。只有经过时间洗礼,才能验证企业的实力。遴选的时候,我们特意排除了用钱堆出来的行业冠军。此外,部分隐形冠军极为低调,他们不愿意被发现,中国、德国都遇到这种情况。

已知的隐形冠军,多由家族实际控制,创始人大多在第一线,对企业非常有感情,由于创始人普遍在四五十岁区间,接班人的考虑现在并不特别紧迫。在是否由子女接班的问题上,这个群体可谓“泾渭分明”,部分非常希望子女接管企业,有意识地将他们引入内部,熟悉业务环境;也有少数人相信,家族内部人参与企业治理,不利长期发展,拒绝子女或者亲戚参与,以职业经理人为例。

从德国经验来看,一般三代以后,家族成员参与经营的比例很小,比较常见的方法是成立基金会,创始人的家族成员在基金会控股,不再直接参与实际业务,聘请外部的经理人参与为主,只有少数公司的管理层依然有创始家族的成员。

坚守专注

中国隐形冠军的成功之道,最关键一点在于领导者专注于核心业务,与德国的隐形冠军一样,他们扎根于自己所在的细分行业,即便有挣快钱的机会,往往天然会有一种抵触感。也有企业尝试过多元化,发现可以在非核心领域扩大规模,利润表现却不是最有利的,甚至吃过大亏,最终又回归到核心战略,更加坚定只做了解的生意,专注夯实其在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当然,经济是有周期的,隐形冠军也了解,行业周期不可避免会影响其业绩,甚至影响程度非常大,不过,他们不是从短周期的视角看待财务表现,而是放在一个10-20年的长时段,认为即便有波动也是可以接受的。

专注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相对缺失的一种特质,我们接触很多企业家,普遍感觉“心里慌”,希望落袋为安。如果一个管理者希望挣快钱,隐形冠军不是最佳的战略路径,只有先抵挡得住诱惑,又有信心长久经营的企业,才有可能出现隐形冠军。

所以,真正隐形冠军的实控人,思维气质相对独特,会将其全部注意力投入到主业中,从事自己更有把控的事情,很多人即便有地产之类方便挣快钱的机会,也不愿插手。

也有部分企业家之前尝试过多元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这些人受挫后,会产生一个副作用,即往往不再向银行借钱。企业实施多元化,一般都曾寻求贷款,遭遇不利行情的时候,杠杆效应雪上加霜,有的企业甚至濒临倒闭,这些企业主壮士断臂砍掉副业后,会缩减外债,挺过来后就不再冒险贷款。

专注只是基础条件,贴近客户,了解需求调整经营战略和产品组合,与客户共创价值,这是隐形冠军的核心理念。

所谓“隐形”,更多表达是一种战略路径的选择,即在一个细分市场当中,力求行业领先,不求被别人知道,甚至不强求规模,只要保持长期的良性发展。从国际上看,多数隐形冠军以B2B为主。

有大量隐形冠军,其实在有意识地控制规模,希望能稳妥发展,速度慢一点无所谓,既不借钱,也不急着扩张。 他们与客户的关系,不是单纯的供货商而已,而是发展成战略联盟,共同为终端用户提供好产品、好服务,本质是联合搭建生态体系,共同做大蛋糕,进而所有参与者获利也增大。

因此,一般的隐形冠军不会低价倾销,以价格战打击对手,即便在采购端,也是优选供应商,力求做好产品品质。短期内,他们的产品价格或许有劣势,长期来看,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不管德国或是中国经验,都能让客户满意。

全球化机会

超过六成的隐形冠军来自制造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间部分,可能是细分行业的一个部件供应商,由于不直接面对终端市场,受到冲击相对会少一点,尤其是很多隐形冠军,会供应不同的下游客户,这是其平衡业务风险的方法。

2019年,我们得到的普遍反馈,就是生意不好做,市场竞争激烈,客户越来越挑剔,价格越来越敏感。隐形冠军所处的细分行业,如果不巧赶上经济周期的底部,日子一样难过。其实,这是有破解方法的,我们建议,通过地域的多元化和客户的多元化,平滑外部环境带来的经营风险。

对比中德两国的隐形冠军,一个较大差异点在于,德国企业创立两三年之后,往往已出海开启全球化;中国企业因本土市场规模庞大,走出去的必要性并不迫切,全球化战略相对保守,经营地域集中在本土。一个生意好做,大家跟着做,也成为中国企业的一大特点。

我们一直鼓励中国隐形冠军,要将目光投到海外去,毕竟中国GDP只占全球的1/6,广阔市场在海外,以地域多元化降低企业风险,实现增长。整体来看,大概只有1/3的隐形冠军,存在规模化的海外营收。

许多隐形冠军反映,出海的一大瓶颈是人才缺乏,去国外以后“两眼一抹黑”,不知从何入手;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差别巨大,国内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国外也并不适用。比如,有一家电子消费品厂商擅长低价打开市场,在国内屡试不爽,将做法移植到日本之后,遭到全行业抵制,下游零售商不配合,消费者也怀疑产品品质,不得不重新探索经营策略。

其实,德国隐形冠军开始出海时,也是这样,起步不会一帆风顺,差不多会有两三年的调整适应期,但只要派驻人员逐步积累海外经验,再加之本土雇员的帮忙,就可以将海外事业慢慢做起来。关键是,企业要有决心走出去!

我们认为,中国的隐形冠军,未来最大机会和挑战在于全球化。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隐形冠军,其实也应该是一家全球性企业,10-20年之内,这是中国隐形冠军的必经路径。最近几年,我们观察到很多样本,甚至完全不做国内业务,在国外经营非常成功,比如在非洲从事手机业务的传音。

进阶之路

中国大批潜在的隐形冠军,起家来自前期的成本优势,由此慢慢取得市场份额及规模地位。不过,一个真正的隐形冠军,必须投入大精力,在产品性能上有提升,在技术研发上有创新,进而形成相应的品质溢价。

进阶为隐形冠军,是一条艰苦的道路,短期会有波折,企业家要有更长期的准备和愿景,明确二三十年后自己的企业要变成什么样,然后有决心在细分行业内扎实做事,并以客户的多元化和区域多元化,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

其实,德国隐形冠军之所以大量聚集,有其历史背景。在1871年德国统一之前,本土市场非常狭隘,必须要向外寻求突破。早年间,德国制造的品质也非常低劣,甚至有德国商人以次充好,为自己货品贴上“英国制造”的标签。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明確规定,出售到英国和其殖民地的产品,必须标注“Made in Germany”,以抵制低劣的德国货。

之后,德国企业主开始反思,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终于去除了低质产品的标签,将“Made in Germany”打造成全球范围内的高品质代表。

现在,中国内部蓄积的消费升级潜力,其实是一个隐形冠军的大好机会,他们可以推动产业链做更好的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戴森吹风机、Rimo wa旅行箱的热销说明,中国消费者不是只喜欢买便宜货!

当然,多数隐形冠军并不会被消费者直接接触到,只能坚持做中间品。不过,从全球的样本来说,依然有20%的企业从事终端消费品相关的业务,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演变为成功的消费品公司,即便按照10%的成功率,保守估计的话,会有2%的隐形冠军会最终成为“显性冠军”。

这跟隐形冠军的路径选择有关,毕竟选择一个相对细分的市场,再进阶要满足至少两个条件:第一,涉足的消费品品类赛道足够宽,有机会使得其为众人所知;第二,发展战略更为激进,可能要并购公司,或者放大财务杠杆,很多隐形冠军其实并不愿意如此。

不过,华为这样的企业在早年何尝不是一个隐形冠军?随着体量不断变大,技术不断成熟,近年来也成功实现从企业市场到消费品市场的突破,为世人知晓。隐形本身并不是目的,是为成长中的企业提供了一层保护壳,不被大企业发现关注,长大的机会也就多一分。有朝一日实力成熟形成核心竞争力,自然也能破茧而出。

猜你喜欢
隐形多元化冠军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郁闷的冠军
没有冠军的赛跑
隐形药水
“0感无暇” 隐形妆
专业化PK多元化
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