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同金
加快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是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关键。安徽省蚌埠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构建面向中西部,服务长三角、辐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综合交通体系,对推动“两个中心”建设,加速淮河生态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蚌淮凤联动意义重大,也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
随着合肥、徐州、南京三大都市圈的发展,以及阜阳铁路枢纽地位的提升,蚌埠市交通枢纽的辐射能力受到削弱,区域内资源和要素受“虹吸”效应影响,向周边城市集聚,对蚌埠的发展影响极大。
淮河主干航道等级偏低,支线航道梗阻问题突出。特别是受淮河蚌埠闸、京沪铁路桥制约,运力运量严重受限。港口功能不完善,作业区相对分散,缺少具有核心带动作用和一体化综合服务的大型港区。货运物流吸纳能力不强,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淮河主干道一线港口资源缺少有效的联动合作。
铁路网络不完善,市域内怀远、五河仍未通达铁路,固镇县未通达高铁。东西向干线铁路建设滞后,蚌埠与沿淮城市联系薄弱。站场规模偏小,蚌埠南站枢纽站地位弱化。京沪高铁徐蚌段的通道利用率已达到80%,京沪普线线路运能已达饱和,通道能力相对紧张,不利于蚌埠市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蚌埠市公路网密度处于安徽省偏低位次,境内市县、县县高速路网尚未形成;市到县、相邻县之间尚未全部实现一级公路快速连接;二级以上公路占比9.73%,低于宿州、淮北、淮南等地。对接长三角区域的省际间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滞后,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偏低。
围绕军民合用航空还是独立建设民用航空的问题,困扰决策层30多年,导致蚌埠市民用航空发展严重滞后。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相对落后,铁水、公水、公铁、公铁水等多式物流缺乏联动整合,客货运输总量与其枢纽地位不匹配,综合交通体系的辐射带动和集聚效应发挥不充分。
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蚌淮凤一体化联动发展,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主要城市为抓手,统筹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完善网络、扩大能力、提升水平、做强枢纽,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构建放射状的“公铁水空”全方位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1)打造“两横一纵”黄金水道。密切省际、城际合作,整合淮河腹地资源,加快淮河干流航道提升治理和港口布局建设,培育航运枢纽,打造通江达海的淮河黄金水道。对接江淮运河,实现长江、淮河和江淮运河的“工”字型连接。启动蚌埠淮河三线船闸建设,建设临淮岗复线船闸工程,推动蚌埠津浦老铁路桥改造工程,提高淮河干线上游航道等级至三级以上。依托淮河干流航道贯通东西出海口,协同江苏省滨海至洪泽湖全段已经批准建设一级航道,力争将洪泽湖至蚌埠长淮卫段提升到一级航道,实现万吨轮直通蚌埠。
(2)打造蚌淮凤一体化港口群。将蚌埠港建设成为辐射江淮和皖北地区的重要集装箱港。推动蚌埠集装箱港口与沿江安徽港口、沿淮城市港口的合作,加快资源整合,构建战略联盟。有序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蚌埠、淮南、凤阳域内港口港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拓展通江达海航线,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产业。
(1)加快蚌埠“两个中心”建设步伐,依托快速交通体系,打造以蚌埠市为中心的蚌淮凤30分钟高质量通勤生活圈;建成以蚌埠市为中心,辐射70公里范围内的合肥长丰县,淮南潘集区、寿县、凤台县,亳州蒙城县,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滁州定远县、明光市的30分钟交通生活圈;建成辐射阜阳、亳州、宿州、淮北等皖北城市,沟通南京、合肥、徐州等周边城市,联通长江经济带、新欧亚大陆桥的60分钟交通圈。
(2)围绕“三个”交通圈,加强轨道交通方面建设。重点建设覆盖蚌淮凤7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项目,包括沫河口—怀远综合客运枢纽1号线;曹老集—凤阳县城2号线;临淮关镇—凤阳县城—蚌埠市区—怀远县城—龙亢镇3号线;蚌埠市区—马城镇—淮南市上窑镇4号线;曹老集—固镇县城市域线;沫河口—五河县城市域线;凤阳县城—蚌埠高铁南站—凤阳县刘府镇—淮南市上窑镇线;淮南市田家庵区—怀远县城—腾湖机场专线。
(3)加强铁路方面建设。加快蚌埠—五河高铁(合沂高铁联络线),淮北—宿州—固镇—蚌埠、京沪高铁固镇枢纽站。谋划建设以蚌埠为中心辐射蚌淮凤城市及周边区县的轨道交通。谋划建设沿淮高速铁路(包括蚌埠南—淮南南高铁)和快速货运铁路、合蚌城际,实现蚌埠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快速连通。
(4)加强公路方面建设。加快推进京福高速、宁洛高速安徽段“四改八”扩容改造工程,协调江苏省加快推进泗洪—蚌埠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亳州—扬州、固镇—宿州、蚌埠—定远、蚌埠—武汉高速公路(固镇—怀远—凤台段);G206怀远—机场—宿州、G344固镇—宿州、S224固镇—灵璧、G345蚌埠—淮南潘集、S313沫河口—五河、S311五河—固镇—怀远一级公路。推进黄山大道东延连接凤阳、蚌埠—刘府高速公路连接线、蚌埠—沱湖快速通道、S224蚌埠—固镇新城快速通道等项目。
(1)沿淮通道。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通过省级层面加强与沿淮各省、市对接,参照沿江综合交通走廊模式,按照“1+1+1+2+2”的总体思路,规划建设以信阳、阜阳、淮南、蚌埠、淮安、盐城为节点,横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1条高等级主航道、1条高速铁路、1条普通铁路、2条高速公路(南沿淮和北沿淮)、2条普通国道(南沿淮和北沿淮),畅通沿淮通道。
(2)合芜蚌通道。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走廊挤进G60科创走廊需要,依托在营、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高铁、城际铁路、机场、干线公路和航道、港口,打造合芜蚌立体综合通道,包括贯通合芜蚌的4条铁路:高速铁路(借助商合杭连通淮蚌)、合蚌客专、合芜蚌城际铁路和淮南货运线;3条高速公路:“四改八”京福高速合蚌段、宁洛高速全段,通过蚌淮、合淮阜高速连通巢湖南高速连通芜湖;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全面贯通,联合淮河蚌埠枢纽、江淮运河合肥枢纽、长江芜湖枢纽,打造安徽内河港口集群;推进蚌埠机场、芜宣机场成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客运、货运物流副中心枢纽。
(3)蚌滁宁通道。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中原城市群,依托在营、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高铁、城际铁路、机场、干线公路和航道、港口,打造蚌滁宁立体综合通道,包括4条铁路:除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外,推进亳蚌宁扬城际铁路和沿淮高铁建设;4条高速包括宁洛高速、南沿淮高速、蚌凤滁宁高速和固宿高速。此外,推动合芜蚌港口、航运融入南京航运主枢纽。
(1)加强客运枢纽一体化衔接。依托在营、在建和规划建设的高铁、城际铁路、机场、干线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主综合枢纽和副客运枢纽,实现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干线公路和机场等紧密衔接。
(2)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统筹以蚌埠为中心、蚌淮凤联动发展的货运枢纽与开发区、物流园区等空间布局。按照“无缝化衔接”、打通最后“一公里”要求,建设与蚌淮凤一体化能力匹配的公路、铁路连接线和换装设施,提高货物换装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
以沿淮通道和淮河航运中心建设为依托,建成沟通河南信阳、周口,江苏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等地的沿淮客运和港口物流集散中心。
(1)创新交通项目融资模式。积极争取中央项目和资金支持,拓宽财政交通建设资金渠道,细化落实“省市共建”政策。探索组建铁路发展投资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公司和交通投资公司,分别负责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谋划、规划、建设、投融资和运营管理等。牵头建立淮河产业投资基金,重点用于包括综合交通项目在内的重大产业发展,争取国家增信、政策支持和流域城市合作。
(2)完善综合交通建设管理体制。成立蚌埠市主要负责同志参与的综合交通建设指挥协调机构,负责对内定期研究协商,对外沟通对接,对上积极争取项目,进一步强化上下协调,横向沟通,推动各项规划政策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