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逻辑关系

2020-02-28 23:15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起点矛盾

李 晖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208)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为指导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逻辑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本质要求,与时俱进是时代特征,求真务实是目的和归宿,党的思想路线是革命性、真理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统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理论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在党的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上,最重大的创新就是提出了“问题导向”这个概念。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问题为导向,是我们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开展工作的起点,我们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论述,理解其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充分发挥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路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逻辑起点

我们研究问题导向,首先就要对问题、问题导向的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

(一)问题、问题导向的概念

什么是问题,如何界定问题,各个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出发,站的角度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同。“问题”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有四种含义: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事故或意外;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哲学家和政治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有人认为问题是一种思维形式。有的认为问题是主观对客观矛盾的理性把握。马克思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89毛泽东认为:“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哪里有要处理的矛盾,哪里就有要解决的问题。”[2]839习近平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3]86我们由毛泽东和习近平关于问题的论断可以知道,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问题就是矛盾”,所以坚持问题导向也属于方法论的基本范畴,问题导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念,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所谓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我们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要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把问题作为认识的起点,创新的起点,创新的动力源,在不断认识和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问题导向在思想路线中的逻辑关系

逻辑起点是人们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环节,是历史的最原始的基本关系的反映。一个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先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逐步展开、演绎,把一个理论的全部内容合乎逻辑地构架起来,形成理论体系。逻辑起点是一个理论的起始范畴,贯穿理论体系的始终。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党的认识路线,是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思想路线不同,认识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认识的起点,创新的起点。问题导向作为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逻辑起点。从认识的逻辑看,问题是认识的起点,创新的起点。人类的每次认识,都是在首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2]839同样,人类的思想理论创新过程也总是贯穿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4]20坚持问题导向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列宁说:“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5]357逻辑的发展过程,就是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也就是认识的过程。

问题来源于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人与世界、存在、矛盾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实践关系。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6]284

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求。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是问题的根据,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认识问题就是认识矛盾,问题是事物和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伴随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问题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问题就没有世界,没有问题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问题内部和问题之间存在着制约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解决问题就是解决矛盾。

从认识论看,“问题是对客观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并不直接存在于客体之中,而是存在于研究客体的主体的意识之中。……因为只有正确理解客观存在的矛盾才构成问题”[7]。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问题,时时有问题,问题之间与问题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就是客观事物的“常态”。人类不断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又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理论和实践是在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前进,并推动着理论创新和社会进步。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研究问题、推动工作的起点。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全面地看问题;要相互联系地看问题;要历史地看问题;要发展地看问题;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要求

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思想路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的充分发展是形成科学认知的重要前提。在不同历史时期,党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不同的,实践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实现认识的飞跃提供了丰富资源和重要支撑。我们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不断深入,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思想路线也就形成新的认识、新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不高,对中国国情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加上实践经验尚未积累到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规律的程度,思想路线是在与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作了完整、科学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801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方向、目标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国家出现了大跃进、急躁冒进等问题,后来的中央负责同志又提出“两个凡是”,造成党内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的现象非常严重。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在全党领导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航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并取得新的发展,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赋予“实事求是”新的科学内涵,并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强调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实事求是”必须同“解放思想”相结合,实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8]364“解放思想”四个字使党的思想路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解放思想”重在“解放”,解放的对象和内容是被“左”的条条框框束缚的思想,解放的目标就是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统一,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路子。正是在“解放思想”的指引下,立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江泽民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9]537“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个具体结论当作永世不变的真理,思想观念要紧跟时代,努力探索和掌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大力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实事求是,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突出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明确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10]724要求全党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重要性。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就是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际、思想与行动的辩证统一。求真务实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要求,是新时代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方法论动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11]133,但是也没有任何时期遇到现在这么多的挑战与困难。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我们需要应对“四种危险”“四大考验”;要解决“四风问题”,党中央治国理政所面临、要分析和解决的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强调问题导向,不是让问题唱主角,而是强调要敢于直面问题,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政治担当,解决问题是关键,这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坚持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形成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到新的历史方位上。

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其中,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特别强调的是实践主体性,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调的是与时代同发展,与社会同进步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强调的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目的与归宿;坚持问题导向揭示了思想路线的逻辑起点。

二、“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动力源

习近平深刻揭示了问题是发展和改革的动力源,深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认识。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矛盾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12]132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多处讲到事物运动的源泉是“事物本身中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306毛泽东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6]30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本质。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推动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永无止境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研究事物发展问题的核心问题。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3]74问题就是矛盾,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4]235他还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4]14问题就是矛盾,就是矛盾的表现方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矛盾观点,坚持事物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在逻辑依据。

问题倒逼改革强调实践、勇于实践等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5]21这里的“实践”“实事求是”与坚持问题导向是统一的,都是强调和突出实践。中国社会就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不断突破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改革就是靠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践,直面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往前推进的。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问题为中心谋划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治国理政的直接目的是不断解决问题,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是矛盾的具体表现,矛盾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要进步,要发展,要创新,就要解决矛盾和问题。领导干部开展工作,实质上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努力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不解决问题、不破解难题,党和人民事业就无法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初心和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坚持问题导向是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在地要求我们干事创业要从问题切入,找到成功之路。因此,能否深刻把握主要矛盾,发现、分析、解决制约本单位或本地区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直接体现我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创新的起点、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契机。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体现坚持问题导向思想路线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4]14问题是认识和思维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这个科学方法。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16]20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都是为了解决他们时代的大问题。从问题出发,有利于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正是遵循问题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入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第一次把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石上。

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的发展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7]14这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是因为它与实践的一致性,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发展在思维中的反映。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出发点来看,是一个以现实问题为起点的革命实践过程。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互动,认识与行动的互动,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中国的现实问题,以解决时代和人民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在不断围绕时代提出的问题、解决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系列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是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选集》第一篇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6]3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正是对阶级进行分析,找到了被忽视、遗忘的农民阶级,走出了一条与十月革命模式不同的,发动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在长期的理论思维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他的理论著作中体现着对坚持问题导向的准确理解和娴熟运用。《反对党八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众多著作,都是研究毛泽东坚持问题导向思想路线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可以说,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路线贯穿毛泽东的一生。

真理标准之问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迈开了思想改革的第一步。是否改革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思想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在旧的思想观念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情况下,要改革必须先解决认识问题,邓小平领导了解放思想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是有了真理标准之问,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冲破思想的樊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处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关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启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党的先进性之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接连丧失政权,发生了亡国亡党的悲剧,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警醒,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保持党的纯洁性?时代把党的建设问题推到了非常紧迫和重要的地位。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21世纪。

发展之问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起点。从“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给社会进步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胡锦涛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开展创新性探索和回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观点,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党的领导核心之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8]719要解决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对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作了十分生动的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19]106习近平着眼于始终保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从严治党既是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战略举措,又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以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基础,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精准发力而提出来的。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发地和生长点,也是其逻辑起点。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起点矛盾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实事求是”定乾坤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