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江
(北京市通州区徐辛庄卫生院,北京 100000)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颈椎病也伴随我们越来越多,颈椎病临床共分六型,今天我们主要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在颈椎病中占的比例约为20%--25%。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多表现为头晕目眩,轻者如坐舟船,视物旋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重者可伴有头痛、项强、瞬间猝倒、不省人事、汗出、面色苍白等。根据其症状表现,本病多归属于中医痹症、眩晕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血不荣筋,受风、寒、湿三邪杂合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颈椎先天发育畸形或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的钩椎关节增生改变、椎间盘退变;或颈椎椎周软组织的劳损,外伤等原因挤压迂曲、变形的椎动脉而诱发。
关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在临床上无特效手段,治疗结果多不满意;故寻求本病的中医治疗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就本病的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刀治疗及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好,现将典型案例举隅总结如下。
验案举隅:
患者,陈某,男,38岁,职员。主因“头晕反复发作1年,加重15天”就诊。患者一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头晕,头晕反复发作,伴头沉,重时无法工作,无明显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意识障碍,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偶可见耳鸣。今日头晕加重,自觉异常乏力,头沉明显,纳眠可,二便尚调,舌红苔白脉细,现为求进一步诊疗特来我科就诊。今日外院颈部血管超声示:左侧椎动脉起始重度狭窄近闭塞;右侧大脑颈总动脉狭窄,椎动脉近端狭窄;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增厚。X线示:颈椎钩椎关节3、4、5、6、7节增生伴棘突序列不整。MRI示:右侧椎动脉迂曲变形,第一、二椎段明显挤压变形。查体示:叩击实验(—),臂丛牵拉(—),旋颈实验+,按压右侧下项线至右侧横突后结节处条索状结构。在安贞医院住院给予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等治疗,治疗月余,症状改善不明显。既往患脑血栓两年。诊断: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断:眩晕 肾虚血瘀阻窍证。
治疗:予针刀,手法及中药结合治疗。
针刀治疗:针刀定位,在下项线中外1/3处定一点,第二颈椎棘突侧面定第二点,第一颈椎横突后结节处定第三点。常规消毒,按照针刀操作四部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垂直进针,在局部铲剥,松解,针下有松动感时出针。术后创可贴,贴服创面。患者仰卧手法侧旋复位,两次治疗后患者明显感觉眩晕减轻,颈部沉重感消失,后又巩固治疗两次。即愈。中药予活血化瘀、补肾通络治疗,方药如下:天麻15g,钩藤20g,决明子10g,栀子 10g,杜仲30g,牛膝15g 黄芩10g,川芎15,益母草10g,鸡血藤20g桃仁10g,红花10g。7剂,日一剂,水煎服。随访三年无复发。
疗效评价: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以《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量表》为基础开展评分,同时根据有关中医病症的诊断疗效作为评定标准。治愈是原有各型病症的症状消失,肌力恢复正常,且肢体以及颈部的功能也恢复正常,可参加劳动及工作中。好转是原有的各类症状均有减轻的情况。而未愈则是指症状未出现改善。
案语:
当前治疗方式有手术、非手术两种,手术治疗对于脊髓、神经根减压彻底,可对占位性病变做好清除干净的优点,但是手术后并发症以及高额的手术费用,让人们不太接受这种治疗法。因此多数患者采用的仍是以保守治疗为主,如休息、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牵引、理疗等,但临床上治疗时间长且时间多,未有统一的治疗和疗效标准。这些年,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为创新治疗法,具有疗效明显、费用低、操作简单等优点。
针刀学认为,颈部的姿势长期不良,受寒等原因引发的颈肩肌肉出现的劳损。此患者是由于后天慢性软组织的损伤、变性、挛缩,而引起的人体动态平衡失调,从而挤压了双侧椎动脉,引起的头晕、头沉、昏蒙不清。中医认为,椎动病是眩晕、痹症等范畴。根据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证明,多因素共同作用是造成椎动脉颈椎病发生,当下临床航普遍认为气虚、风阳上扰及瘀血、痰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且和督脉经气紊乱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督脉是阳脉的总督,循行在脊里,出属于肾脏,入络至脑,其病证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最终结果是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的症候群。
针刀治疗从软组织损伤理论,在头后大直肌的起点——枢椎的棘突侧面,头上斜肌的起点寰椎横突的后结节,下项线的中外三分之一和头下斜肌的起点枢椎棘突的侧面定点,以上几点组成一个三边孔,而椎动脉恰好从此穿过,一旦受损伤的软组织因变性挛缩,挤压经过的椎动脉就出现头晕、头沉、甚至猝倒等症状,通过针刀的微创原理,纠正动态平衡的理论,在以上几点松解瘢痕挛缩的病理组织,使病变组织恢复原有的生理状态,解除椎动脉的压迫,恢复正常的血运,从而治愈。中医认为,患者久病入络,时轻时重,病情反复,故治宜补肾通络祛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