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兴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基层建设与基层服务质量也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统计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队伍。因此,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必须要多策并举,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全面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机构建设与工作开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受经费、机构编制等的制约,有的基层单位没有设置相关统计机构,往往采取临时抽派人员进行统计,缺乏相应的办公条件、设施,导致队伍不稳定,统计人才保留困难。即使每年都安排一定时间对相关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但业务培训的频度远还赶不上基层统计人员变化的频率,极易产生统计工作断档,影响了基层统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和有序运转,甚至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统计质量大打折扣。
2.工作人员队伍配备不足。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先天不足,统计法也没有对企业、村统计人员配备作出明确规定,导致统计工作力量的弱化。而现实的统计工作任务却越来越重,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催生了文化、科技、民生等领域新的统计调查任务;党委、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也在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调查、群众安全感调查、工作满意度调查等统计调查项目以及“下升上”、“个转企”等工作也需要统计部门的大力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化倾向加大,客观上也要求强化统计工作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力度。
3.基层队伍人员素质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基层的独特环境,基层保留人才的压力比较大,导致基层统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高学历人才扎根基层的现实性困惑较多。一些乡镇(街道)的基层统计人员中,一是存在年龄偏大,特别是一些相对较长时间从事基层统计的人员,大多数年龄在40岁以上,对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较弱,导致统计效率低,自动化采集处理能力弱。
1.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级的统计队伍的建设。目前在整个统计队伍中,乡镇(街道)以及村这两级的统计基层建设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从整个统计工作的情况来看,乡镇(街道)以及村的统计信息又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所有的统计信息和数据也来源于乡镇(街道)和村,因此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还必须要把乡镇和村这两级的统计工作作为重点。
2.健全配强基层统计人员。针对目前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的实际,要切实扭转基层统计队伍中的倒退、松散、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现状,着力加强统计机构的建设,配齐配强基层统计人员,按照打造“专业型、分析型、管理型、执法型”协调发展的基层统计干部队伍。制定科学的体制机制,多策并举配强和稳定基层统计队伍,积极改善基层统计人员工作条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以强有力的保障,确保吸引人才,能够留住人才,为基层统计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
3.提升统计教育平台。目前,网上教育已成为统计岗位教育的有效载体。诸暨统计教育网实现了统计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功能,是统计工作、统计人员学习、沟通的重要平台。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专业网站的作用日益增强。要不断完善功能,特别是要强化其教育培训平台的作用,把现在大量的现场培训、会议培训,转化为网上课件培训,使从业人员免于奔波,便可自主、即时接受教育培训,同时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帮助学员把握最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努力建成一个教学资源丰富并集教学教务管理、教学通讯、在线学习等多功能的统计教育门户网站。
4.加强统计人员信息化培训 推进统计现代化。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统计工作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强,统计一套表网络直报,基本单位联网工作的推进,统计人员必须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才能正常开展工作。通过进行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的考核,掌握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按测试成绩分级别进行培训,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内容,配备专用计算机,对统计人员实行上机操作讲解。通过对计算机及各种日常报表软件的培训,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统计工作的质量主要是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并不是很高。为了推动统计工作向新台阶的发展,还应该完善行政执法机制,从而提高基层基础统计数据的质量。在统计工作中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有利于强化基层统计工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行政执法也可以对基层统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