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金刚
2019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于职业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详细阐明了未来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作为职业院校竞争的核心,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专业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三个方面对专业建设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方案》进行思考。
《方案》中要求,未来职业院校教师的发展方向为,对"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数量提出了具体建设目标,要求教师每年要到企业顶岗实践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锻炼,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通过《方案》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不难看出国家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1.加强师资实践技能培养。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一般是从双一流大学直接招聘应届生,但这些应届毕业生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理论功底比较深厚。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更注重实践操作,但对于应届毕业生自己都没有亲自操作过设备,何尝来传授给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河北省职业鉴定制定相关规定: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考取职业资格证时,从中级工开始,中级工两年之后才能考高级工。所以《方案》中提到2020 年职业院校引进教师必须有企业三年工作经验,这样引进的教师才真正的具有实践技能,才能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带到课堂,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合职业院校的发展。
2.制定教师成长职业规划。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应该贯穿教师教学生涯的全过程。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入职前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入职后应有系统化,常态化的培养体系,促进高职教师在理论和技能得到有效培养。针对教师职业成长规划,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唐工院)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科学制定相关标准,制定了《教师发展手册》,《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等文件,促进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使"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形成连续性,常态化。
3.加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技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一支过硬攻守兼备师资队伍,在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落地。
《方案》中建设300 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别与本科学生,他更注重职业性的发展,也就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践在学习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锻炼中,学校的教学环境只能是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永远也达不到真实的生产环境,所以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职业教育集团中优秀企业的示范作用,积极引领中小企业参与,极大的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1.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助力企业和学生发展。唐工院作为河北省曹妃甸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通过与首钢集团、河钢集团等大型钢铁企业合作,积极拓展渤海钢铁集团、唐山东海钢铁集团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2家,融"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创新创业、创新服务"于一体,打造"四位一体"校外实践基地。
2.规范专业相关标准,推动教学标准化。在《方案》中对专业教学、课程、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等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要求。标准在游戏中就相当于游戏规则,需要按照既定的要求去执行。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更多的"中国标准"走出国门,将"中国标准"输送到世界各地。如果说"中国标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宽了道路,那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是提高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的强有力后盾。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职业标准,可以简单概括为:用"标准"来引领职业教育。
在《方案》中提到,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等机构的考核,加强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办学方式模式、师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等情况的评估考核。
1.考核方式的制定。好的制度要有好的运行和管理体制,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但学校和企业的联合监督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更要从内涵建设去挖掘,将校企合作机制、先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手段解决教学管理问题。优质的教学资源、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迫切,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采用个性化和因材施教的方法越来越突出,开展分类及多元化培养和成才路径,使学生符合企业和社会的技术技能要求。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环节、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证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一是校、企及用人单位多主体协同,完成从教师到学生的可观评价;二是打破专业课程的分数考核方式,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三是从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针对学生进行评价;四是学生毕业前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自主选择考取职业能力等级证书;
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属于专业内涵建设,在加快内涵建设速度的同时也要提高办学水准。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更需要从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地方的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认真研究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如何适合本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
专业作为职业院校品牌的象征,为未来职业院校建设中至关重要,加强专业的核心要素建设,才能提升内涵建设,才能培养更全面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