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淑美
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措施,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方位管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1)管理意识不够。我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确颁布了相关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定期清查自身拥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确保账目保持一致性,从而防范资产的流失。但是,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来看,多数事业单位的管理意识还不够强,没有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重使用不重视管理,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失和成本没有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也没有及时对自身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和盘点。与此同时,在购入全新的固定资产之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资产管理意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对于相关的管理岗位,并没有选派专业的管理人士来担任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从而导致大量的账外资产存在,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效能。(2)运作效率低下。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使用的绝大一部分采购资金都是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再加上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主要采取收付实现制,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不具备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固定资产的过程中,事先并没有制定合适的计划工作,通常都是根据事业单位的主观需求和一些负责人的喜好进行随意购买,没有充分考虑到固定资产的运作效率,从而使得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部分固定资产存在闲置的情况,浪费了事业单位的大量资金,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3)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第一,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多数情况都是由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的保管部门和使用部门并不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没有最到位。第二,对资产管理的控制流程存在缺陷,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明细登记并不是特别的及时,导致财务部门无法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单位的账目出现差错,造成事业单位的资产损失。第三,监督机制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完善自身的监督机制,也就无法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督管理意识,才会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
1.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首先,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理念,针对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设置相应的指标,并将其归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做到权责清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其次,需要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相关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比如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以及维护工作等等,严格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对单位的采购、验收、审核和批准等流程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实施。最后,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评估机构,主要就是负责监督和管理固定资产从购买,到使用,最后到报废的全过程,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和核对,从而避免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发生。
2.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的运作效率。为了解决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运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比如要是单位固定资产的性能不符,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预算申请,这时在申请预算之前,就需要做好可行性的论证工作;要是固定资产的使用针对性较强,那么事业单位就可以制定合适的调配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之间固定资产的共享。具体操作就是,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设立完善的设备共享平台,然后在这个平台上放置一些事业单位闲置的固定资产,通过构建的设备共享平台,将这些资产分享给其他单位使用,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运作效率。
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的固定资产结构和组织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坚持权责分明的原则,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明确分配固定资产的使用人,并具体落实相应的资产使用权限和保护职责。其次,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严格遵守制定的相关内控制度,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工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