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的理论探绎

2020-02-28 15:28李作清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生产力矛盾

◎李作清

一、新时代是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判断

深入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之中就会发现,这种变化都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演变而来的,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在每个历史阶段,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都是以当时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新时代这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矛盾的认知基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新时代,而新时代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规律性认识,按照规律办事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则起相反作用。

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变化,预测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趋势。毛泽东、邓小平等伟大的革命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展了这个基本认识,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的表述,是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表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必须立足于这个实际。

正是对历史阶段的整体把握,坚持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改革开放近40年来,坚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使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发生了飞跃性的提升。

二、新时代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

从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到2015年,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基于这几重角度进行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同时,也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述一经提出,迅速获得了理论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共鸣。这一重要思想是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理论武器。

任何复杂事物中都存在多个矛盾,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决定着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党不断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的重要保证。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论断,是党中央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对新时代众多复杂矛盾相互关系的甄别分析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党对国家发展全局新的重大判断,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是矛盾本身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展开。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明人民生活水平在向更高层次提升;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昭示着社会生产力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和未来的历史性变化。

三、新时代必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一种发展思想,也是一种执政理念”,是新时代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好做实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经历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天宫、天眼、墨子、高铁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走在时代前沿,我国已经从制造大国走向智造大国;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进一步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一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获得极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因此,我国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基本摆脱了落后状况,生产落后状态下旧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

第二,新时代需求侧的改革和实施必然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提供总体的政策支撑。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主要是指人感受到自身内在的物质或精神上的缺乏,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和享受而对于外界事物的摄取欲望和要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人类社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的需要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以及确定性和变动性。需求侧的改革是以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为依托的,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极大满足。

第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进入新时代,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领域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总收入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尚未得到解决,还存在着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无法满足高品质需要。市场壁垒依然存在,市场竞争仍不充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相对滞后,微观经济主体受到较多约束,实体经济活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们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质量,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同时,民生领域也仍然存在许多短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广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诸多难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品类、数量和质量还不够充分,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充足,优质公共服务的紧迫需要,尚未达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标准。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的清醒认知,也是未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所着力解决的方面,这些方面的解决,必然带来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四、新时代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动摇,更要妥善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转化,但这没有改变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才能守护好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一是顺应“变”促进“变”,要对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适时进行调整变革,以变应变;二要立足“不变”坚守不变,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继续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夯实经济基础。

第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更是历史发展的目的,我们应该在发展中实现人的价值,保证人的生活需要、发展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一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就是要协调发展中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就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此,要把发展的着力点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二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四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五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针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现实情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保持兴旺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关键要注重推进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国家形象的发力点,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

总之,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新时代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征程中,再谱新篇。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生产力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