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淏清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两当号子”,属于甘肃民歌,2008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之所以用“两当”命名,是因为最早发现这个民歌种类是在两当县的云屏乡一带,而且那里有丰富的号子,流传广、体系相对完整。实际上,“两当号子”的流传并不局限于两当县,整个县南部地区都有传唱,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一种乐曲。
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都离不开孕育它的文化土壤。“两当号子”便是根植于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产生的。
1.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两当号子”古朴的原始文化观
两当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东北部,因境内有条两当河而得名。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秦岭山区,属于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北靠天水市、西邻徽县,东南两面与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相连。清代德俊撰道光版《两当新志》卷之一“形胜”称:“万壑分流,群山错峙……盖秦陇之捍蔽、巴蜀之噤喉也。”①就清楚地说明了两当县地处陇、秦要地,而扼守巴蜀的地理区位优势。这里山大沟深,水险林密,沟谷纵横,奇峰突兀,平均海拔约1400米,最高海拔2738米,最低海拔773米。两当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差异显著。冬季干冷而无严寒,夏季湿热而无酷暑。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11℃,降雨量600毫米~700毫米,山区稍多,日照条件较好。南北部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阴湿,南部中山地区光温条件次于中部,但旱涝灾害较多。
山大沟深的天然条件使这里交通较为闭塞,文化相对落后,唱歌就成为了当地人的娱乐方式。因而这里的人们善于歌唱,每家每户的男女老少都能随便唱几首山歌、小调、或是喝几声号子。出门看到美景时唱、干活时唱、回家路上唱、乡亲们邀歌时唱、逢年过节更是要吼一吼,总之,号子已经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在这里,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漫山的号子声,这是“两当号子”产生的自然原因。
2.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两当号子”别具一格的包容性
两当号子流传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它的调式成熟,旋律完整,曲体严谨,表现力丰富,而且曲调特色十分鲜明,这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的。
清朝中晚期,先后在湖北襄阳和广西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革命。这两次运动虽声势浩大,但终究以失败收场。为了逃避清军的围追堵杀,战败的部分义军退隐到了川楚边界的巴山中部至陕甘边界的嘉陵江水域——即南北秦岭山中,凭借着山大沟深的密林隐蔽起来,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随着战势的缓和,他们逐渐定居下来,变成了当地的“棚民”。由于他们大都来自“两湖”“两广”地区(川贵一带的也有),所以当地人曾习惯上把他们亲切地称为“湖广广”。陕甘川交界的秦岭山区成为“川楚棚民”的第二故乡,同时他们也分别把各自家乡的民俗文化、技艺、风土人情带到了南北秦岭,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经过数代人的创新完善,终于形成了一种别具风格的“棚民文化”。“两当号子”就是这些“湖广广”们把他们各自家乡的民歌和本地的号子、山歌以及民间小曲结合起来,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民间音乐,它是在特殊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
其次,两当是个小县城,全县人口仅有5万多人,自古就是羌、氐所居,如今却有汉族、彝族、壮族、回族、蒙古族、藏族、满族、苗族、侗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11个民族。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两当11个民族融合在一起,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展现得淋漓尽致,文化的共通性和包容性奠定了“两当号子”浓厚的文化背景,使隐藏在山沟沟里的“两当号子”别具一格。
“两当号子”属于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具备了音乐所给予人们的各种美感,如愉悦之美、生活之美、自由之美等等。
1.“号子”来源于生活,具有生活美和实用美
鲁迅说过:“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②可见,文学的产生和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而“杭育杭育”则是众多号子中最普通的表达方式,类似于“嘿呦嘿呦”,是集体劳作中常用的加油使劲的口头语。可见,音乐与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③《关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也是《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这是一个青年男子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全诗集中描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只能在想象中和她亲近、结婚。这样的场景从古至今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在《诗经》中,与生活相关的诗还有很多很多。《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而其中的“风”指国风,意思是各个地方的民歌,共计160篇,占据总数的52%,这不仅说明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又可见音乐与生活的渊源由来已久。
目前有记载的“两当号子”曲目中,直接与生活相关的是部分“排号子”,如“箱夫子歌”“苞谷叶叶像把刀”“三根竹子长上天”“幺姑打猪草”“打夯号子”“背佬儿号子”等,④这些“号子”从名字就可以直接看出是和人们日常劳作相关的。在“苞谷叶叶像把刀”中的歌词是这样的:“苞谷叶叶呦呦,像把刀哩么呦呦,三月里种来呦嗬嗬,四月里薅呀么小哥哥,花花么开在呦呦,尖尖上哩么呦嗬,娃娃么背在依呀依子喂,半中腰呀么小哥哥。”⑤词中很形象地把苞谷叶叶比喻成锋利的刀,农妇背着娃娃干活的场景。
自明清以来,外地客商在广金乡的大山林中开办了许多的炼铁厂、采矿场,如松坪村的漆园子铁厂、响水村的钢场坪炼铁厂,据考证都是徽县、汉中富商的商号。当时的生产工艺都很落后,采矿冶炼过程中,需要很大的风箱向炉内鼓风,往往需要四至六人的合力推拉。于是“拉箱号子”便应运而生了,仅幸存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箱夫子歌》等。歌词如下:“土筑的堆子丈八高哎,三道门箍来箍的着头道木箍哎,箍在马门口噢,二道木箍箍在半山腰,只有三箍箍噢得高,花哎瓶口上搭阳桥哎。”⑥歌词中完全呈现了众人合力拉箱的场景,很是壮观。
2.优美的旋律又可以使人的心情产生愉悦之美
汉代的《毛诗序》中指出:“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意思是音乐中的声音是由情感生发出来的。虽然,情感不是音乐所专有的,而是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但是音乐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这是由音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众所周知,音乐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是可以影响人的心情,优美的旋律让人愉悦,伤感的音乐让人难过,欢快的音乐使人兴奋。每次听“两当号子”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其高亢的旋律中,尤其是其中的“花号子”。因为“花号子”曲调高、旋律性强,没有唱词,只用“咦、呦、哎、啊、嗬、呀”这些衬词演唱,音区很高,演唱技巧独特,难度大,但它却因为演唱形式活泼,并能加入各种类似口技的模拟声,所以演唱起来声势较大,场面热烈,多用于节庆活动,且在民间演唱的曲目较多。当歌手一声“呦——”喝起的时候,仿佛自己已经回归到纯洁、高远的大自然中,即使再多烦躁的心情此时此刻都会不自觉地安静下来,认真地、细细地品味其中的奥秘。这种美妙是“两当号子”带给我们的,久久不能忘怀。
3.演唱形式自由自在,又具有自由之美
“两当号子”分为“花号子”和“排号子”。“花号子”又分为“唢呐号子”和“鸡公号子”两种。所谓“唢呐号子”就是歌手用声音模仿唢呐吹奏的音调而演唱的号子,如在两当南部流传甚广的《大唢呐号子》《画眉儿跳架》等曲目。“鸡公号子”就是歌手模拟公鸡报晓啼鸣的声音来演唱号子,包括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表演形式,代表曲目有《大鸡公号子》 《生鸡公号子》等。其中“鸡公号子”的演唱最具特色,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公鸡啼鸣开始引入乐曲,在乐曲的演唱中,又轮番有一人如口技般的作公鸡打鸣声穿插在几处特定的乐曲小节中,此起彼伏,形成一种一鸡独领,群鸡齐鸣的混声效果,场面十分壮观。“排号子”,又叫“山歌套号子”,它是揉进了山歌的调子,用号子的形式即兴编唱,曲调比“花号子”要低一些,旋律变化较小,节奏较为整齐,便于在一些劳动中集体演唱,是当地最为普及的号子。“排号子”最具代表性的有“打锣鼓草”“箱夫子号子”“滑竿号子”“苞谷叶叶像把刀”等。
“两当号子”的调式较高,节奏自由,风格粗犷。演唱方式别致,方言技巧独特,具有浓郁的山野风味。一般是四至六人分组演唱,以齐唱为主要方式。演唱号子特别注重“接气”,即第一组人将要唱完一句换气时,第二组人就要从这一句的尾音拖腔处接唱。这样除了音色上小有变化外,感觉不到换气的痕迹,形成“一气呵成”的效果。在乐曲的尾音上,习惯性的渐弱并三度下滑拖腔,是演唱号子的基本特色之一。除了齐唱外,演唱方式还有领唱、对唱、和八度和声的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
4.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使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之美
近几年,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两当号子”不仅是陕甘川毗邻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在于它是甘肃民间文艺的代表。早在1957年,“两当号子”就曾作为甘肃的“土特产”赴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文艺汇演,并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近几年更是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甚至登上央视的舞台,2018年艺术社的马荣参加了央视《回声嘹亮》节目,再一次让观众领略到“两当号子”的风采。
“两当号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相关个人都尽可能地做到了对其保护。其一,收集和整理散落民间的曲目。“两当号子”的大部分曲目先后被学者整理在索向武的《两当民歌集成》(精编版)、张鹏慈主编《天水民歌集成》(内刊本)、戈爻(王安瑞)编著《两当民歌》等三本著作中。其二,保护现有的民间艺人。在现有资料中,两当已确定了3位“两当号子”的省级传承人,1位市级传承人,授予他们身份的同时,还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另有林明亮、马荣、庞志发、伍永生、袁晓琴、余秀琴6人已申报市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原生态性,如果只是保护还远远不够,如何更好地传承下去才是长远之计。其一,建立长久性的保护传承基地。两当就已建立艺术社,专门教授年轻人学唱号子。其二,将号子纳入当地的中小学课堂。年轻人将是今后非遗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因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大大促进其传播和弘扬。其三,拓宽号子的存在价值。号子最初的功能只是一种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方式,当下的号子逐渐形成一种民歌文化,它不仅仅是田野乡间的小曲,而是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文化,红白喜事、春节社火、农家乐的专业表演都成为号子存在的多种方式。其四,适应时代需求,把传统号子与时代对接,写新词谱新曲、推出新号子。其五,依托新媒体,广泛传播地方文化。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已经落伍,面对新媒体时代,除了电视、电话,还应该利用微信、微博、各种短视频多种平台宣传号子文化。
所以,“两当号子”的流传已由活态之美变成一种动态之美,今后还会变成一种新态之美,这才是有效的科学保护与传承。
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两当号子”作为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歌,其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两当号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审美价值支撑着它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注释:
①(清)德俊:《两当新志》道光二十年(1840)抄本,台本: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第26页.
②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③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④⑤⑥索象武主编:《两当民歌集成》(精编版),甘肃省两当县文化体育出版局,第2-3,27,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