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需求的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闽江学院为例

2020-02-28 07:04尹利军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财税税务调研

邱 强 尹利军

(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其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相关政策,引导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税收学专业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专业,也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的一个新设专业。特别是随着我国法治的不断完善,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高质量的税务人才需求量大增,这同时也对高校税收学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校税收学专业是在财政学(税收筹划方向)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自设置该专业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财税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工作,也得到了就业单位的一致认同。但随着社会对财税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要求、原有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等已不能满足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同时,面对省内外兄弟院校的专业竞争形势,如何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凝练专业办学特色,也是摆在每个专业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基于此,为配合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推进税收学专业的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财税教研室组织部分教师对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学生培养与就业情况等方面展开了调研。

二、调研方案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调研方案的设计

1.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对涉税专业岗位群和工作任务进行调查,了解涉税工作领域的岗位设置和能力素质要求,掌握税收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找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涉税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推进税收学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我校财税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研究探索适合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包括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方面,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接受调研单位共计50余家,包括税务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行业领域涵盖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财税人员就业的主要领域。毕业生方面,主要是近五年来财税专业毕业生约100名。

3.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的任务和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税收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群,了解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二是掌握福州及福建地区涉税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三是了解财税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情况;四是听取各方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的评价与建议等。

4.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文案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参观考察及走访座谈等多种调研方法。同时,本次调研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了解社会对税收学专业的评价。

(二)调研结果分析

1.用人单位调研结果

首先是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从调研结果来看,用人单位普遍表示需要专业的税务人才以适应税收实际工作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税收在国家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税务部门面临新的征管环境,国际税收事务的日益增多,还是中介机构的蓬勃发展,都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税务人才。与此同时,我国税收法律规范体系复杂,纳税人全面把握和准确执行税收政策存在困难,随着全面营改增、金税三期上线,国家税制及征管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些都给企业的税收风险应对提出了许多新课题。纳税人对涉税专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企业亟需能帮助其合理节税、降本增效、有效降低涉税风险的专业人才。在各大招聘网站,懂财务、精税务、通管理、擅筹划的复合型财税人才,往往成为企业招聘的热门人才。具体来讲,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就业方向及实际市场需求看,目前该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主要有三个,即:公务员、税务会计、税务代理和咨询等。

其次是相关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及走访座谈,发现不同用人单位对税务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侧重点不同。在职业能力方面,税务部门注重税收执法与税收管理能力,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中介所机构注重税务代理与税收筹划能力,而企业更注重纳税申报以及税务筹划与管理能力;在职业素质方面,税务部门注重政治品德素养和岗位责任心,中介机构注重求知欲、抗压适应力及团队合作,企业注重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与工作热情。[2]

总的来看,用人单位对本校财税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但也认为目前高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导致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加大税收专业课程学时,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实践实训锻炼,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开设一些人文社会和艺术类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到专业以外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校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特别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水平资格证书。

2.毕业生调研结果

首先,学生认为我校财税专业主干课程比例偏少、专业知识细化不足,而且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契合度一般。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收学专业往往按照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来设置,过分追求“多而全”,涉及的知识面太广,[3]而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细化不够。以我校税收学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占比37.7%,学科基础课占比16.5%,这就压缩了专业课的课时,税收专业主干课仅占10.9%。此外,专业选修课所占比例也很少,开课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课程设置上主要基于学科体系考虑,对于税务实践发展变化捕捉不够,缺乏一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并且某些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讲授与实际部门的工作情况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因此,我校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需要与市场进一步衔接。

其次,学生都对我校财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给予了肯定,但是一致期望税收学专业能够充实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优化现有实习实训的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对于课程教学方式,学生也更希望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授。然而,目前我校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与学生要求还相差甚大。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总课时限制,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过多,挤占了学生实践机会的课时量。以我校税收学专业为例,专业教学计划中总课时量高达2060个学时(不包括军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课时占了学生总课时的90%以上,实践教学课时仅占不到10%,而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实验实训教学课时占比更是不到3%,这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机会极其有限。二是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限制。开展案例教学和指导实践要求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熟悉行业动态,但我校税收学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普遍缺乏涉税实务工作经验,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三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制约。税收学专业是一门实操性要求较高的专业,部分专业课程需要在课堂内依托实验室进行验证性学习,而且针对不同课程,涉税实训的教学软件也不同。然而,目前我校税收学专业尚未建立起本专业一体化综合实验室,涉税实验软件也不能根据税务发展动态及时升级更新,还满足不了多种不同税务实验的要求。

总的来说,在本次对毕业生调查中,学生对我校财税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是满意的,但认为人才培养的特色还不够突出,还没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我校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做出一些改革。具体来讲,一是要夯实税收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二是要注重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三是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等学科工具的应用能力的培养。[4]由此可见,税务专业人才培养即是要坚持“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方向,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提升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调研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两方面调研的结果可以发现,目前税收学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对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认识和培养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教学比重较少、应用型师资缺乏、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等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中。因此,基于本次调研结果所反馈的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改革和优化我校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切实提高人才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确定我校税收学专业人培养目标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宗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对税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层次的目标定位

由于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差异,各自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有所不同,形成专业人才在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一种颇受欢迎的观点认为,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学术型、创新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重点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型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5]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立足福州、面向市场、突出应用”为办学宗旨,强调学科专业建设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我校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人才职业岗位目标定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税制复杂程度的加剧,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中介机构对税务专门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一方面,从征税主体来看,国际税收合作加强对政府征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税务主管部门在综合管理、国际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税收分析管理、税收信息化管理方面需要大量高、精、尖的税务征管人才;另一方面,从纳税主体来看,面对不断调整的财税政策和暗滋潜长的税收风险,纳税人对涉税专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企业对既懂财税政策和财务知识,又能从事税收筹划及财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需求很大。而这些需求的满足都迫切需要靠高校培养出大量能够承担税收业务重任的专门人才。因此,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面向各类工商企业、中介机构、政府或非盈利机构从事纳税事务、税收管理的实际工作。

3.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目标定位

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强调“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观,即在“通”的基础上要有所“专”,既要有一技之长,更要能融会贯通。与此相应,目前社会对财税人才的需求也是强调“一专多能”。“一专”是指精通财税政策法规、具有处理涉税问题有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多能”是指除此之外,还应具备计算机、英语、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素质能力。因此,税收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即培养具有处理涉税事务、控制税务风险和进行税收筹划的专门能力。

综上所述,围绕我校办学理念与服务目标定位,结合市场对税务专业人才的调研需求情况,我校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具备财税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熟悉税收政策和税收实务操作,能在各级财政、税务等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及企业从事涉税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我校税收学专业课程体系调整

围绕税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本次调研中反馈的问题,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进一步优化。

一是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课和实践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6]

二是具体设计上,应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结构,精简基础课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的学分,相应增加专业课程的学分。按照目前毕业总学分160分计算,如果可以将基础课程的学分压缩5%左右,那就可以为专业课程增加8学分。这样既可以增加现有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与实验课时,也能为一些新增特色专业课程预留一定的课时空间。[7]

三是增加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时数,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一方面,建立税收学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如“税收管理”“税务代理实务”“税收筹划”等业务性强的课程,要求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实践教学领域,加强税收专业实习,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是增加一些适应不同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的特色课程。根据税收学专业就业特点,新增一些应用性、实务性较强的特色课程,如“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企业税收风险分析”“国际税收筹划”等专业选修课,分别面向不同的涉税主体的岗位能力需求,并相应增加这些课程的实验实训课时比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税务人才的需求。

(三)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推动课程教学模式革新

一是探索课程“组合式”教学。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打破“一门课完全由一个教师承担”的格局,不同章节由不同的、在相关领域擅长的教师讲授,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与优势。[8]在税收学专业课程中,可以从“税收学专业导论”“财税专题讲座”这两门课开始试行。同时,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也可试行上述改革方法,如“税收筹划”“税务管理”等课程中不同的实验实践项目可以交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专业认知教育”“专业实习”等校外集中实践课程,可以分别由校内老师和实践教学基地的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切实提高综合运用财税知识处理实务问题能力。

二是重视税收学专业案例教学。为了满足企业对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税收学专业应重视“专业教学案例库”建设,开设“税收案例分析”等相关课程,通过与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校企合作单位合作,共同筛选在税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及国际避税与反避税案件,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税收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税收实务问题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税务实践发展变化,必须对案例库进行定期更新和替换,以保证所选案例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三是构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除了与福州市司法局、税务局等联合举办榕城高校税法知识竞赛以及常规性的校内税法知识竞赛外,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财税技能大赛,以检验和提高我校税收专业的涉税业务处理能力,并取得了不错成绩。2015年获得德勤税务精英挑战赛全国优异奖,2018年获得“福斯特杯”全国大学生会计税务技能创新大赛三等奖。实践证明,竞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了指导教师主动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5]

(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税收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应用型税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就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税收实务经验缺乏和操作能力不足是师资队伍最大的短板。[7]为此,一方面,应选派教师到财税部门、大中型企业、中介事务所等部门挂职锻炼,了解财税最新动态,熟悉掌握涉税实务处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定期参加财税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税收实务培训,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税务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兼职导师,参与开设税收实验课程及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以弥补我校专任教师税收实践能力不足的短板。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税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同时也对税收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与优化,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当然,探索建立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税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因此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财税税务调研
税务动态
个人独资企业对外投资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论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
提升税务干部的学习力
财税政策助推贵州精准扶贫探讨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探讨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财税管理
践行“三严三实”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