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青白艳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落实中央决策和市委部署,把长寿区确定为重庆市6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之一,分析长寿区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的“五个振兴”策略,以期为其他兄弟区县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中论述,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要求。
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长寿是重庆市重要的工业大区,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强区。陈敏尔书记在2018年2月在长寿调研时指出,长寿是主城区外城市和乡村并存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县,要统筹好“三生”空间、打造“三宜”环境,才对得起“长寿”这个名字,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他在2019年4月15日至17日在重庆考察,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精神,牢记市委书记陈敏尔蹲点调研长寿时提出的“率先示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工作要求,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抓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目标,扎实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农村重点改革和农民增收等工作,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反映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我国国情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第一,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农民不能掉队。第二,农业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农村不能衰败。第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基本国情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第五,长寿作为全市6个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之一,既是对长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肯定,更是机遇和鞭策。
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7.5亿元,比上年增长6.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305.3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246.5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6∶51.1∶41.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604元,比上年增加9293元。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5.5万人,城镇化率66.07%,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2018年末户籍总人口89.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50.5万人,新出生人口7821人,出生率8.7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0688人,下降5.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5471人,下降21.1%。201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上升0.2个百分点。
2019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2亿元、同比增长8.8%(以下简称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4亿元、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1亿元、增长1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亿元、同口径增长0.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4元、增长9.7%。201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8.7亿元、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19元、增长9.3%。
2003年以来,长寿以建设“三地一中心”为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速度、总量大幅提升,但因基础差、底子薄,且长寿经开区等产业平台正处于发展阶段,重钢发展滞后、巴斯夫MDI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投产,所以尽管2018年用于民生的投入已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5%以上,但因财力有限,通过公共财政进行民生投入和区域扶持的资金瓶颈依然突出。
长寿幅员面积1423平方公里,农村面积占96.5%,农村人口占78.3%,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44.5%,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较弱。2018年,长寿区工业增加值为5.3%,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弱。同时,龙河、云集、万顺、洪湖等7个镇基本没有工业,现代农业发展正在起步,商贸物流产业落后,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持续增加农户收入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虽然长寿区人才资源配置有较大改善,但人才在产业、行业、层次分布上却极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人才多,新兴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少;中心城区单位的人才多,农村基层单位的人才少。同时,技术型人才严重缺乏,据统计,目前长寿区技术工人占企业一线工人的55%,而获得国家一级资质的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0.5%。因缺乏一技之长,很多劳动者只能从事一般性、简单性工作,工资待遇较低,制约了收入增长。
长寿是重庆历史上重要的老化工基地,长寿化工厂、重庆铁合金厂、川染厂、川维厂、重庆安定造纸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税收贡献,曾让长寿成为上世纪80年代全国财政收入超亿元的百强县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除川维等少数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外,大多数实行了关停并转,涉及职工4万余人,这些人绝大多数成为低收入群体。同时,2003年以来,随着长寿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大规模征地拆迁产生农转非人员近8万人,一些缺乏城市谋生手段的农转非人员生活逐步步入贫困。据统计,长寿区目前纳入城镇低保的人中,农转非人员高达30%。
为落实中央决策和市委部署,长寿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区2018—2020年乡村振兴的49项重点任务和78个重点项目,预计在未来三年将整合资金95亿元用于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下一步工作,要围绕这些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按照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等“五个振兴”策略要求抓好落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推动长寿乡村全面振兴,既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群众期盼的,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必然选择。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特别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强化村党支部建设。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候选人联审机制。
2.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对村“两委”换届开展“回头看”工作,坚决把受过刑事处罚、存在“村霸”和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清理出去。
3.升级便民服务中心功能。
打造梦想课堂,作为基层理论宣讲、爱国主义教育、普法教育等固定活动场所。规范村调委会,建设规范的人民调解室,如“老马工作法”及小马工作室,规范调解工作流程、调解协议书制作和调解案卷管理。
构建以现代高效粮油产业为基础,以长寿晚熟柑橘、长寿柚、长寿鲜鱼、长寿鸡蛋“四个优势产业”为主导,以“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为特色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六个“十万”工程,加快建成“田成方、土成行、渠成网、路通畅、能排能灌、全程机耕”的20万亩高标准良田。打造“橘香福地·长寿慢城”景区,使其成为现代生态农业文化示范区、现代田园休闲度假新目的地、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和示范区。
坚持“高中低档差异发展、鲜食主导加工配套”,打造以长寿湖镇为核心的血橙优势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的杂柑优势区、以邻封镇为核心的长寿柚优势区、以“两湖”为核心的有机渔业优势区、以现代畜禽养殖园为核心的绿色养殖优势区。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注重“特色定位差异发展、生态人文融合适应”,因地制宜打造早熟梨、黄腊李、花椒、枇杷、干果、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
实施农业品牌质量提升工程,突出“品自然好味、享长寿滋味”,着力打造“自然长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培育和“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以上,创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1.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
坚持整村推进、台账管理,由点到面,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大行动”。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及其法律制度创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推进农产品副产物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严防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下乡入地进田。
3.调动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培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建立村庄“脏乱差”视频会议点评、媒体曝光制度,制定美丽村庄建设考评办法,广泛发动青年、妇女、教师等多方力量,开展“巾帼绿色生活”、“青年河小青”等志愿服务和集中清扫行动。
1.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传承保护农耕文明和优秀乡村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培育推出“长寿最美古村落”。
2.开展家风家训传承行动。
在全区各村开展“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主题活动,挖掘一批好家风好家训的典型故事,传播家规家训,传承家风文化。
3.进行村规民约亮化行动。
严格按照村(居)务公开民主,指导农村普遍制定或修订具有特色的村规民约,借鉴贵州的“塘约经验”,规范红白事宜标准、流程等,加强村民自治,建立约束长效机制。
打好“事业牌”、“乡愁牌”与“感情牌”,鼓励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等返乡下乡领办创办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按规定享受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推行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学费补助办法,建立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长寿分院,开展“乡村振兴大讲堂”活动。设立返乡下乡创业扶持基金,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工程助农增收,积极搭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引导返乡农民工和农业企业到乡村建设基地、发展产业。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推广“互联网+农业”等新技术新模式,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逐步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开展重要农产品如晚熟柑橘、长寿柚等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进“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