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凯
随着国家对资产管理的重视,为落实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报告成为反应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的重要报表。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防止资产流失,成为科研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并进一步通过创新模式和创意举措,使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性有所提升。
固定资产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 年(不含1 年)、单位价值在1000 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 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 年(不含1 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各个环节没有有效衔接,导致资产管理生命周期断链的现象。使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信息不对称,出现资产管理中账、卡、物不相符,资产位置、现状掌握不清楚,资产调拨、借用、维修流程无法跟踪,资产报损无法及时处理、账务上无法及时核销,资产移交没有痕迹导致资产流失的现象。
在资产具体的盘点工作中,由于资产种类繁多、资产数量众多、资产分布广泛、资产管理人员缺乏等原因,很难对单位现有的资产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盘点,致使每次盘点工作都是虎头蛇尾,没有真正的摸清家底,导致超过使用期且不能使用的资产无法及时报废,闲置的资产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资产权属不清等问题,如何利用数字信息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提升资产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资产的管理成本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资产规模庞大、资产数量众多、资产管理人员短缺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贵、精、难、稀”的资产,资产管理人员对设备的运转、保养、维修、维护的信息掌握的不够专业,很难有效的管理资产,如何落实“谁使用谁负责”的资产管理理念,让人人都成为资产的管理员,成为当前资产管理继续解决的问题。
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推动资产合理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国有资产实行监督使其实现保值增值。
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整合、优化和集成,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通过相关资产的上下衔接链条式管理,涵盖资产采购申请、询价采购、验收入库、资产领用、维修维护、资产变更、资产盘点、资产处置等实物资产的管理,也涵盖对资产的政府采购、财务核算、日常管理、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科研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另外,科研事业单位还需要建立一个数字信息化的沟通渠道,专门服务于本单位的上下部门和同等级部门间,从而提高对相关资产的管理现代信息化沟通的便捷性。部门之间借助信息技术可以相互传递最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数据信息,使链条式数字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在宏观与微观中完成充分的结合。实现多部门的联动,有效配合,并运用数据信息分析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为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在资产管理中我们应借助现代技术使资产管理人员从繁重的资产盘点工作中脱离,特别是应用二维码和FRID 技术,首先对每项资产生成二维码或者条形码标签,使标签与资产一一对应,对资产进行固化,在盘点工作中,只需要借助手机或者扫描枪对资产标签中的二维码或者条形码,实行简单的扫一扫功能,就能快捷、高效、准确的完成资产盘点工作,同时生成资产盘点表,解决了资产盘点工作耗时耗力的烦恼,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科研事业单位应对资产管理创建立体式的评价考核体制,要做好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体制构建。可以在原有的结果性评价考核体系中,增添过程性的评价考核内容,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合理的制衡和监督。通过构建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严格的方法步骤,从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固定资产的具体状况以检验管理成效,贯彻落实“谁使用谁负责”的管理理念。可以创建相应的考核机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手段提高过程评价的考核高效性。
通过详细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固定资产过程管理科学规范高效。从而把每项资产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让每个人都成为资产的管理员,形成针对性更强、责任更明晰的管理体系。
在新时代下,我国科研事业单位也在改革中加快了步伐,这也让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求愈来愈高。因此,科研事业单位一定要深入研究并分析新时代中固定资产管理的发展特点,并在新的工作需求下,不断创新出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产共享、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