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香山寺佛教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

2020-02-28 05:00王晓蕊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20期
关键词:大悲平顶山香山

◎王晓蕊

平顶山香山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被誉为“第一观音道场”、“观音祖庭”。2008 年,平顶山启动了“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为支持党政这一工作的开展,市政府开始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奔走呼吁工作。2010 年,在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下,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命名平顶山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并批准平顶山市建立“中国观音文化研究中心”,打造平顶山市又一国家级文化品牌。

观音信仰在印度最早以救难的观念出现,随后被吸收到佛教诸多经典之中,而其中重点专讲该内容的则是后来的《法华经》本。随着佛经的陆续翻译,该信仰思想进入汉地,瞬即带来民众的重视。但是来到中国本土的印度观音信仰并没有直接进入中国文化的机体,而是被进行了选择、吸收和改造。佛教的中国化使得观音信仰逐步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并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的信仰内容。

观音信仰是佛教文化信仰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是佛教教义适应中国本土文化过程最成功的表现形式。平顶山香山寺即为汉化观音文化的源头和发祥地,是我国观音文化的故乡。

一、印度观音信仰的形成及输入

印度佛教的观音呈男性,是在印度传统佛教轻视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得道只有在转为男身之后才能实现的观念背景下产生的。古印度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存在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四大种性。女性的地位和首陀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最低贱的一类公民。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庸,没有任何的社会权利。《摩奴法典》说:“诱使男子堕落是妇女的天性,……因为在人世间,妇女不但可以使愚者,而且也可以使贤者悖离正道,使之成为爱情和肉欲的俘虏。”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的佛教徒都是男性,他们出家,割断和家庭、社会的一切联系,过禁欲行乞的生活,严禁女性入教。并将妇女与禽兽、魔鬼相提并论,认为三者都是佛教徒修行学道的大敌和破坏者。原始佛教在创建、巩固、宣扬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吸收婆罗门教的观音信仰创造了自己的菩萨,名叫“马头观音”或“马头明王”。此时的观音,无论从形象上看,还是从功能与职司上看,都保留着“双马童神”的诸多特点。其形象依然是小马驹。公元前后,随着大乘佛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马头观音”开始改作男人身。同时,佛门弟子还对这位男性观音的身世做了许多新的解释,把他说成是阿弥陀佛的长子,与其二弟子大势至菩萨辅助其父,弘扬佛法,称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夫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在中国由男性向女性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北朝后期至中唐,这是观音女性化发展的酝酿时期。其中主要的表现就是从外观表象上向女性的靠近和发展。从考古发掘的佛教造像以及石窟造像来看,在北齐和北周时期观音女性化的体貌有所显现。尤其是麦积山的菩萨造像,女性面容丰满美丽,这一时期第44 窟菩萨像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而在初唐,武则天的执政进一步推动了观音形象迅速向完全女相演变。“安史之乱”以后,社会背景发生了重大转变,“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再加上唐武宗的灭佛运动,观音菩萨必须能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超脱世人。这样造福众生、仁慈可亲的理想观音菩萨形象就应当是母亲、女性,观音菩萨就以“女神”的化身出现了。

既由于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又由于观音自身内在的特点,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的心理,中土的文化传统以及唐时政治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一个印度来的威猛菩萨变成了一位中国化的女性菩萨。

二、平顶山地区与观音文化的历史渊源

尽管到目前为止,对于观音故事发源地的争论一直悬而未决,但平顶山地区与观音故事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却是无可争议的。这种渊源不仅可以追溯都楚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影响,而且与平顶山的风物等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历代著述、历代方志、历代碑刻,以及当地流传久远的佛缘民俗,都可以得出,平顶山是观音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地和发源地之一。

在平顶山地区流传的观音故事主要是妙善故事,它是观音菩萨的本生故事。所谓本生故事,叙述的是佛或菩萨在得道之前的事情,观音故事是观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平顶山地区的传播过程中,民众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及民俗等进行重述,呈现出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趋势。

关于妙善故事,现在能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应该是北宋蒋之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详细叙述了妙善故事:

昔道宣律师局终南山灵感寺行道,梵行感致天神给侍左右,师一日问天神曰:“我闻观音大士与此土有缘,不审灵踪,显法何地最胜?”天神越:“观音显示无方,而肉身降迹惟香山因缘最为胜妙。”师曰:“香山今在何处?”天神曰:“嵩岳之南二百里,三山并列,中为香山,即菩萨成道之地。山东北乃往,过去有国王名庄王,有夫人名宝德,王以信邪,不重三宝,王无太子,惟有三女,大者妙颜,次者妙音,小者妙善。三女之中二女已嫁,唯第三女妙善,始孕之期,夫人梦吞月,及诞之夕,大地震动,异香满室,光照内外,国人骇异,谓宫中有火,是夕降生,不洗而净,梵相端严,五色祥云,覆盖其上,国人皆曰:“我国殆有圣人出世乎?”

根据以上的传文内容,我们可以对妙善故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蒋之奇《香山大悲菩萨传》后,妙善故事逐渐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南宋僧人行秀在嘉定十六年(1223)作《从容庵录》时,卷四第五十四则“云严大悲”条曰:“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人为宣律师所说。”僧侣们开始对妙善故事肯定及接受,并积极地传播它。之后不同时期的各种文献记载,使得民众在接受妙善故事的过程中,道德教化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厚。这反映出妙善故事在传播中,随着佛教世俗化的传播趋势,也逐渐褪去浓厚的宗教色彩,而带有明显的世俗观念,逐渐发展成为以孝道为中心的道德化故事。

明代章回体《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以及当代的豫剧《三皇姑出家》中介绍到,妙善为庄王的三公主,自幼熟读经史,性情文善,有智有谋。庄王为妙善当招驸马,妙善宁死不从,决心一生出家。妙善乃入香山,登顶四望,即自念言:此处是吾化缘之地。她来到香山下修行得道并精通医术,常骑虎下山为民治病,人称骑虎三皇姑。不久庄王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异僧告诉他用西南香山仙人的手眼方可治愈。妙善公主得知后把自己的双眼双手割下来,救治父亲的病。庄王病愈后到香山拜谢,方知就他的是女儿妙善,悲痛万分,于是,求天地神灵帮助女儿。上天神灵被妙善的孝心感动,使妙善长出千手千眼,这也是大悲观音菩萨千手千眼故事的来历。

关于妙善公主观音应化的故事,大多以蒋之奇的《香山大悲菩萨传》为基础钩沉演绎,因此说《香山大悲菩萨传》是把印度佛教观音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对话形成的民间化、世俗化观音形象最终固化下来的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资料。而平顶山香山之所以成为佛教圣地,不仅是引起与天竺香山地理位置和山形相似,建寺年代最早,更重要的就是妙善在此修道,得成正果为大悲观世音菩萨。

三、平顶山香山寺的佛教文化旅游开发

香山寺作为观音菩萨的得道超化、由男身变女身的标志性地点。出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禅宗文化纪念地的保护,平顶山政府特以开发香山寺旅游为依托,对汉化观音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力图营造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观音祖庭氛围,创造兼具宗教、旅游、休闲、武术研习、佛学教育、特色餐饮及佛教园林艺术等功能体验为一体的风景旅游胜地。实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良好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修复大地创伤,以富有感召力的“观音祖庭”品牌效应带动宗教与旅游经济。

香山寺景区主要由三座东西向的连绵山峰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东龙山、火珠山、西龙山),香山即位于其中的火珠山上。作为佛教圣地,香山寺已有1800 多年的历史,历经风雨和无数次的劫难,仅存的文物只有北宋时期的大士塔。观音大士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3 米,唐时寺塔并存,后世毁损。今塔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敕建。根据文献记载考证,塔下有地宫,存放有舍利法物。塔的轮廓呈抛物线,远观如圆锥体,又状如子弹头,富有节奏变化,细腻纤细,灵动秀美,近观塔身雄浑高大,塔刹入云。

景区设计未来达到保护大士塔的目的,在其周边划定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用极乐世界的原型来营造空间称为香山寺院规划布局的思想源泉。以千年大士塔为立院之根本,以“珈蓝七堂”形制延伸而出的四重开合有致、收放有度的院落布局依山就势并逐层递减,使其成为烘托佛教氛围的必然结果。礼佛之旅始于山门,通过天王殿、四面佛殿、观音殿、珈蓝殿、祖师殿、法堂、禅堂、客堂、钟楼、方丈室以及魁星楼等,最终到达千年大士塔。整个景区以塔为中心、四面配以殿堂的曼荼罗式布局形式。

香山寺在历史上虽然屡建屡毁,甚至其形制格局在不同时期均有变异,但贯穿香山寺的主轴线却为历代所依。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士塔即坐落于该轴线显著的位置上。因此,香山的主轴线是香山寺乃至整个周边区域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大悲平顶山香山
北京香山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游香山
正解《将进酒》
平顶山诗群
倪进明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情人
平顶山:第四支红九军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