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和发展

2020-02-28 05:00唐亦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20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企业

◎唐亦

2014 年5 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体制、动力、模式和目标都将加速转变,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经济增速放缓,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前些年,发展最快的阶段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07%,打破了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高时长记录。但自从2012 年以后,经济增速度放缓,由10.07%降到7.7%、7.4%、甚至达到了6.9%的增长率,可以说我国在经济增速上逐渐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二)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服务业在经济产业中的比例逐渐提高,并在2013 年中首次服务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超过了工业产值所占比例,在当年的GDP 中占高达46.1%之多。且在2018 年这一比例更是增长到了52.2%。其次,中国的消费需求逐渐成为消费主体。在2012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且是自2006 年以来初次消费超过投资的年份。

(三)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目前经济增速放缓,风险确实存在,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国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出口,都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我想重点谈一下经济转型会异常困难的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供应无法满足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人民币储蓄率、上市企业投资状况以及国际贸易均会发生变化,而由于传统工业化的束缚,我国技术发展与进步达不到预期成果,致使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并呈现下降趋势。

第二,竞争性质和方式发生改变。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如何去创造财富,如何去创造市场。但是,经济增长转为中高速后,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会大大加强,竞争的性质和竞争的方式也发生变化,社会资源重新配置。

第三,经济结构的变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附加价值低的产业、产品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相反,附加价值高的产业、产品会有较好的发展。

第四,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国内外的均衡,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国外竞争者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目前,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

创新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但创新不容易,创新需要时间。企业是从生产到产品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基础科学依次延伸,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我们企业现在做得最好的是最右端的这一块,也就是生产。有一些产品开发,也有一些应用研究,但是,越往基础科学延伸我们的企业就做得越少,越不擅长。

经济转型的核心实际上是从生产向基础科学延伸,所以要想做更多的事,就要做基础研究,甚至基础科学。目前,有两种方案可以考虑。一是下游企业从生产开始往前沿延伸,逐步做一些基础研究,甚至是基础科学。另一个是大学和研究所从基础科学向生产延伸,做基础科学,做基础研究,再做应用研究,然后把产品开发出来,最后生产。两条路都可以走,但都不好走。我国的企业更擅长做生产这一块,做一些产品开发,如果做应用研究,做基础研究,实际上非常困难,但这个转型对于行业领先企业来说是必须的。另外,利用大学和研究所的长处做研究,但是越到后端面临的挑战会越大,也就是说做生产、做销售很不容易。

同时,随着国内市场越来越开放,跨国公司到中国一方面带来了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我们面临的挑战之大前所未有。

三、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创新与发展的思考

(一)以创新实现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一,以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一般指劳动密集型的、以传统技术为基础进行生产经营的产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承载着地方文化,与社会生产及群众生活联系密切,在满足消费与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国内国外,传统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

国内外工业化进程表明,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产业抓住新的市场机遇,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塑造、发展模式创新等得以不断提升。面对“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制,企业更加重视通过技术进步提升内生活力。去产能与结构升级,包括产品、技术、管理的升级,进一步扩大出口。

第二,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一年一度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于2019 年12 月24-25 日在京召开,会议中指出,央企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应用、集成电路、区块链等领域的布局力度。央企要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域,实施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国家安全以及具有行业影响力、带动力的重大项目,着力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行业的全球竞争优势。

第三,其他措施。比如双创、共享经济,这些都是很好的思路。“双创”,即“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在2015 年6 月4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双创”再度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该次会议决定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营销、财务等第三方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信息、技术等共享平台。

(二)重视新的发展动力

创新需要时间,转型也需要时间。新能力的培养,比如新的技术能力、新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基础研究能力、产业化能力、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等,不是短期内就能培养起来的。我国每年有七八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和非常好的硕士项目、博士项目,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创业,是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发展动力。

《关于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双创”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对保障和扩大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在新常态下,高校应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深入学习如何创新

重视企业战略与企业能力的创新。我国的电信产业,无论是设备还是服务,发展的都非常好,就是因为在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对中国企业来讲,关键的是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突破了才能有主动权,才能占据主导地位。

大企业应以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组织来发展新业务。创业容易长大难。创业并没有那么困难,但企业长大确实不易。因此,更要通过创新来拓宽企业发展道路。还要关注管理能力,培养和发扬企业家精神。所谓企业家精神,其核心是在艰难困苦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发展实体经济,为企业家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更需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

在个体层面上,要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力争上游。

企业层面上,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创新的机会,要建立基本的创新条件,开展有效的研究开发。要处理好计划内创新与计划外创新的关系。计划外创新是指企业中计划内创新以外的创新活动。计划外创新是非计划安排的、自发的创新活动。正因为如此,计划外创新很容易被忽视,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甚至被认为是不符合企业的战略和政策、是对资源的浪费,应该被取消的。如果企业只做计划内创新就相当于“一条腿走路”,我们应该想办法“两条腿走路”。这几年发现,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计划外创新。

要解决好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后来者劣势”问题。即使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开发上取得了突破,同跨国公司相比,往往也更不容易被市场接受。因此,要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技术。要提高创新的效率。不断优化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流程,采用先进的技术创新工具,坚持简单原则和精细化原则,不断探索新的创新模式。要培育创新文化。这里面涉及到长期坚持、容忍创新中的失败、充分尊重研发人员的个性和工作方式、高度重视对科研人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避免过于依赖数量化指标考核研发人员和研发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因为开发重大核心技术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即使有了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一项重大技术从开始酝酿到基本成熟,没有5 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同时,还要容忍创新中的失败。创新由一系列失败而来,失败告诉我们这条路走不通,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支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产业层面,要创新生态体系建设,计划内创新和计划外创新一定要兼顾,总部和事业部、不同层级的研发机构之间要处理好关系。此外,要有激励,要掌握好激励的力度和激励的方法。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更具规模化。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为了降低我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力度,要重视创新发展、学习创新。创新是一项事业,一定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到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