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灏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林业局,山西 晋中 030800)
林业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文调节、向多种生物提供优质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北方已实现绿化苗生产超1000万亩,约有幼苗3000万株,因此对林业造林质量提升策略进行探索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循环机制是影响北方林业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林业造林管理是一项系统且专业的工程,仅仅是依靠单一的行政命令,极易导致管理不规范,使得造林工程成为完成上级命令的任务。同时,在具体造林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对重点工程进行分类管理,现行的很多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存在诸多弊端。而在植树成活率以及存留率等方面,采取的是事后检查的方式,一旦发生问题无法及时补救,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此外,很多林业造林工程并没有进行事先调研,造林计划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新技术较少,在实际造林工程中反而出现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自然依据,如未按照国家所出台的《造林技术规程》《全国公益林建设标准》等制度文件开展运苗栽植,从而导致造林不成功,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尽管我国北方林业面积比较大,但是在造林工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如因缺乏培育经验,在树苗培育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树苗死亡,导致存活率非常低。此外,土壤中营养成分是否充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树苗的生长,若土壤肥沃则可以加快树苗的生长速度,若土壤肥力级差,则会制约树苗的生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1-3]。不仅如此,树种选育也是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若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林业人员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能,丰富培育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同时,在造林时未对周围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进行全面检查,使得部分栽植树木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此外还普遍存在着“重造林,轻管护”的问题,在造林前期参与人数多、重视程度高,但是在后期却经常出现无人看护的问题,从而导致造林整体成活率不高,导致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管护资金投入不到位,林业主管部门技术指导不及时等。
在实际林业造林工程中,由于缺乏“适地适树”的认知,没有充分意识到不同林木对于土壤、水分以及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不同,只是单纯的种植相同的林木,进而使得混交林种植面积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了森林的生态防护效果。比如,杨树生长速度快,经济收益周期短,因此北方地区很多农民受利益的驱使,在人造林中均选择杨树进行栽植,导致在北方人工林杨树纯林的数量和规模较大。这种树种单一的森林结构削弱了其抵抗生态灾害的能力,防风沙防干旱作用严重降低,且极易受病虫害的侵袭,进而发生逆向演替的现象,森林生态效能被遏制无法发挥出来,进而制约了造林经济性的提升。
在我国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偏低,不是所有树种都可以适应该气候,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但是,部分地区林业部门为尽可能提升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在没有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不适宜北方生存的树种。尽管林业人员主观意识非常努力,但因为自身专业素养不强,无法有效提升造林质量。此外,还有部分人员因缺乏科学的造林意识,认为森林树木的生长主要是依靠自身调节,人为操作对其影响不大,这些意识严重制约了我国北方林业造林质量的提升。
北方林业部门在开展造林工程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安排,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保障造林工程顺利开展,同时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明确造林工程中各岗位职责,形成上下联动机制,确保造林任务顺利完成。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科学编制造林计划,加强造林前实地考察,掌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及地区发展规划,合理编制造林工程的总体规划,从而确保规划更科学、更贴合实际需求,有效指导林业造林活动的开展,进而实现提升造林质量的目的。在完善相关制度的同时,还应积极借鉴国外与北方情况相近的成功造林案例[4-6],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融合自身需求,对比彼此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同时,还要对所在地区的环境、气候条件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树种的生长习性合理选择栽植时间、密度,在树种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保护举措,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对苗木产生损坏,进而影响成活率。
科技手段是提高北方林木造林质量的重要操作,在造林中移栽和整地环节将会对造林质量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移栽和整地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林木的成活率。整地环节工程量较大,需要较高的投入,用量标准必须要达标。在起苗、运输到栽植过程中,虽然工序短、耗时不长,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在林木造林工程中,要加大新技术的引进,以高科技、新理念作为支撑,将常规性经验栽培技术和新技术结合起来,推动林业造林工程顺利开展[7-9]。如应用生根粉蘸根,种子包衣,容器育苗等新技术,在整地改造中严格按照新标准进行,积极采用大穴移栽技术。在树木移栽后,要同时加强后期养护工作,强化林木固定支撑,确保种植后的原始根系土球和根系的生长不被破坏,防止恶劣天气,如大风对根系造成毁坏。而在夏季,要做好树冠遮蔽工作,尽可能减少水分蒸发。总之,在林木造林工程中,工程设计必须要立足科学的依据,遵循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规律,在充分考虑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确保林木造林工程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发展。
因地制宜开展良种培育是提高北方林业造林工程质量的关键举措,必须要对北方地区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充分了解影响林木生长的各种环境因素,如植被、地形、温度、风力以及降水量等,同时根据不同地区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法[10]。如干旱地区,需要在造林过程中注重树种生长所需的水分;在盐碱地地区,其水文和地质条件与正常土壤之间差别较大,在造林前需要采取技术手段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充分考虑盐碱地种植可能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综合土壤特性,合理开展造林,只有改良后的盐碱地方可适宜树木生长。其次,在树种选择上应选择符合北方土壤的优良树种。任何树种都具有属于自身的生长需求,当改变生存环境时,就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病虫害、树木枯死等,严重影响林木的生存效率,因此要根据林业规划给树木提供更为充足的生长空间,减轻森林土地的承载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建设进程日益加快,但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林业造林迫在眉睫。作为造林工程的核心主体,必须要加强林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其造林意识[11]。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必须要摒弃传统的造林理念,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造林技术,确保林业人员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更新,使得造林工程规范化开展。此外,还应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林业人员进行考核,将造林质量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并辅以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总之,林业造林工程是防风固沙、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开展造林工程时,必须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各项措施,不断完善造林管理制度,优化造林技术,科学选育树种,切实提高造林人员的综合素养,以此推动北方林业造林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