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林草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华鼢鼠防治技术措施

2020-02-28 04:20闫星达
林业科技情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鼢鼠鼠害洞口

闫星达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6)

1 山西鼠害情况

山西省鼠害主体是中华鼢鼠,一般取食植物根系、农作物块茎、块根,取食重点因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对林业的取食期主要在春秋两季,且主要啃食幼林根系,致使幼树枯黄甚至死亡,集中分布在大同、朔州、临汾等地,尤其以山西北部、西部较为严重,其中鼢鼠年均为害36万亩,严重影响人工育林的发展[1-3]。

2 中华鼢鼠特征

2.1 分类及形态特征

中华鼢鼠属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鼢鼠属,与中华鼢鼠类似的种还有东北鼢鼠、阿尔泰鼢鼠等。我国山西地区主要为中华鼢鼠,与东北鼢鼠相比,中华鼢鼠体型相似,均为短粗型,体态健壮,善于掘地打洞。中华鼢鼠前指爪、足较细短。头宽而扁,鼻平钝有利于掘地,整体毛色为灰褐色,背部有明显的锈红色带状毛发。

2.2 生物学特征

2.2.1 繁殖规律

中华鼢鼠繁殖遵循一定的季节性规律,相较于一般的地下生活物种,中华鼢鼠的繁殖主要集中在4-8月,其交配时间一般集中在气温回升的春季,每年4-5月是其主要的交配时间,交配时间延续到8月气温升高时结束。基于中华鼢鼠此类繁殖规律,可在其交配开始前对其进行大规模捕杀,以此减少其繁殖基数。

中华鼢鼠平均繁殖1~2次,每胎平均2~3只者居多,至多5~6只。繁殖盛期为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中旬,其繁殖期的特点主要是时间短而集中。中华鼢鼠的妊娠期约为1个月,哺乳期从5月开始,其中哺乳期盛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此期间鼢鼠觅食活动频繁,食物消耗量大,可依据此类特征进行食物诱捕[4-5]。

2.2.2 活动规律及生活习性

中华鼢鼠的活动规律及生活习性,可从其活动时间、方式以及范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活动时间来看,中华鼢鼠在年、月、日不同的时间跨度下,均有规律性的物种特征。宏观上看,中华鼢鼠整年活动,因活动及生活地区位于位于23°N线以内,气候相对温和,无寒温带气候影响,因此其活动不受气温影响,所属科属种均无冬眠特性。

一年之中,中华鼢鼠的活动依据季节的交替又会有不同的表现,中华鼢鼠一般每年有两次活动高峰。一次处于繁殖交配阶段,时间主要集中在4—8月。另一次则处于觅食屯粮的秋季,时间主要为9—10月,一般来说,依据当地的作物成熟规律便可推断出其觅食活动时间。中华鼢鼠在一天之中,也有不同活动表现,依据捕获的时间分析,其在一天之内早晚活动最多,雨后洞内潮湿,中华鼢鼠更为活跃[6-7]。

从活动方式上来看,首先中华鼢鼠终年在地下生活,能挖掘长而复杂的隧洞,掘洞速率快。

其次中华鼢鼠属于食根性的有害鼠,好穴居,视力退化,听力及嗅觉进化的更为灵敏。在对其诱捕时候应注意结合其感官特征进行陷阱的布置。

除此之外,相关研究表明,中华鼢鼠对环境因素敏感,作为感官灵敏的穴居动物,鼢鼠与大多数动物一样畏惧光、畏惧水和畏惧声响。例如好堵洞,一旦发现洞口被疏通会立即堵上,听见声响会立即返回巢穴。

从活动范围来看,中华鼢鼠胆小,故而活动范围主要为洞穴附近,一旦其想变换活动范围时,必先掘洞以此实现活动半径的扩大或迁移。

3 防治措施

3.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效率较为低下,但对环境影响较小,基本依靠人力或机械装置进行捕杀,结合食物诱捕,对局部区域内的中华鼢鼠防治能起到一定遏制作用,但大面积的捕杀效果不佳[8-9]。

3.1.1 铲击法

基于中华鼢鼠怕光、怕风而产生堵洞习性,在捕杀时,可先切开它的洞口,并把洞道上面的表土铲薄,然后用铁锹对准洞道在洞口后方静候,当鼢鼠来洞口试探或堵洞时,立即使用钢铲切下捕杀,也可阻断其回逃的洞道即可捕获。

3.1.2 引水灌洞法

基于鼢鼠怕水的特性,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水库、引水渠、水井等作为水源,利用水泵、水管引水灌洞,即可淹死大量鼢鼠。此种方法较一般的物理方法节省人力物力,灭鼠效率也大大提升。

3.1.3 器械防治

山西多用人工地箭捕杀法。找到鼢鼠的直洞处,将洞口垂直铲齐,洞口上方铲平,在洞口铲平处插三支长30cm,直径3mm且不易弯曲的钢签(地箭),距离洞口分别为10cm、16cm、22cm,并确保在洞中央刚好洞径上方。洞口两侧插入两根L形木叉,且能承受10kg以上拉力而不被拔起。然后取洞口湿土拢成与洞口直径大小的土团(土壤干燥时,可加水),大小以能自如滚出洞口为好。把朝洞内的一面加工成自然土块型,轻微撒上一层洞口层土,放入洞内。在钢签两侧架一单杠形支架,承重10kg以上,高于钢签30cm。制作类似扁担(长约1m),一头捆绑板砖(石板),另一头系一长度约10cm,粗约1cm小木棍(材料都要承重10kg以上),石板方的扁担架在单杠形支架上,保持石板与钢签顶端接近,另一扁担下垂的小木棍挂在洞口两侧的L形木叉下,形成一个机关杠杆。待中华鼢鼠推土封洞时将洞口土球推出,触动L形木叉下挂着的木棍,木棍弹出,杠杆失去平衡,石板迅速下落,压箭入洞,插中鼢鼠。

3.2 生物防治

春、秋季节是防治鼢鼠最有效的时期。鼢鼠在冬天蛰伏一整个冬季,在春季回暖之后便开始从洞穴向林地、田地移动,挖洞取食,在地表形成明显堆积的土堆,方便有效寻找洞口。而且由于长时间的饥饿,会导致鼢鼠反应缓慢、体型偏瘦,容易捕杀。此时应组织人员大力捕杀,捕杀最佳时间是在早晨9点之前,下午16点之后,要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完成地箭放置[10-11]。特别注意雨后晴天的早晨,鼢鼠阴雨天活动量极少,在洞穴中躲避时间长会饥饿难耐,一旦天晴就会外出觅食,这时鼢鼠的活动通道距离地表较浅,容易察觉。此时进行防治,效果显著。到了秋季,鼢鼠开始为越冬准备储存食物,活动量增加,也极易捕杀。在春季秋季加强防治鼠害,可以巩固当年防治效果,减轻来年鼠害。

3.3.1 营林生物防治

在造林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根系发达鼢鼠厌食的树种类型,如沙棘、柠条等,或者营造与厌食的树种结合的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12]。避免种植鼢鼠喜食的纯林或混交林,对树种和林分进行优化,在造林过程中注意合理间隔种植,促进成林。合理增加植林密度,增强保存率的同时,栽植苗木时在确保成活的前提下,适当将厌食苗林栽植的深一些,迫使鼢鼠避开或增加挖洞难度。

3.3.2 强化监测预报

监测预报是防治森林鼠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同时也是维护森林生态的必要环节。对未成林造林地、中幼龄林及其它易受鼠害的林分及时准确开展鼠害的监测预报,做到早发现、早调查、早防治。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害鼠(兔)预测预报办法(试行)》和《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方案》,要求以林场(乡镇)为单位建立鼠害中心检测点,用护林员检测调查辅助专业监测,健全鼠害监测网络系统。派人定时定点、定任务、定周期监测鼢鼠活动分布、需要防治的范围、鼢鼠主要危害地区、鼢鼠种族的繁殖、死亡、迁移等情况。并在具体防治之前制定具体防治方案,坚持低成本、科学环保的生物防治理念,防止鼢鼠繁殖蔓延,有效维护林草生态系统安全[13-14]。

3.3.3 营林措施

采取封山育林育草措施,减少人畜活动,禁止畜牧、打猎行为。学者林松山[15]等表明,要保护鼢鼠天敌的生存环境,增加生物种类多样化。构建绿色安全、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发挥自然生态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以此实现鼢鼠生态控制。

4 结语

防治森林鼢鼠鼠害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政府、林草业部门和相关民众要一齐参与。在防治鼠害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实施生态环保的防治措施,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鼢鼠鼠害洞口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正宁县中华鼢鼠的为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的施工工艺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小陇山林区鼢鼠防治研究
玉树草原鼠害防治建议
玉树地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
森林鼠害防治技术探析
草原鼠害防控技术探索
高寒地区隧道洞口段排水系统改进措施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