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媛媛
(黑河市草原服务站,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社会功能,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得到广泛的重视和保护。森林生长速度缓慢,经过长期的采伐和利用,全球原生森林资源面积急剧减少,带来气候异常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重后果。当前,人工培育森林成为了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有证据表明1982—2018年全球树木覆盖面积变化的60%是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因此,基于森林资源保护的森林培育就显得十分关键,为此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培育重要性、森林培育模式、森林培育技术措施、森林培育质量控制方法、森林培育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本研究基于森林资源保护视角,针对森林培育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如苗木培育、苗木管理、苗木种植和种植后管理等技术要点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森林资源保护前提下的森林培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森林在生长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能量的获取,当前工业经济发达,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从而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森林能在温度较高的季节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起到显著的降温作用,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森林的存在能够保证林区地表温度相对正常,避免部分森林火灾的隐患。在冬季,森林能够起到降低风速、保护林区热量聚集的作用。同时,森林对于水分、土壤也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由于树木根系发达,可以有效地从地下吸收水分,地面部分又能够起到承接雨水,减少其对土地的冲击作用,进而避免水土流失。此外,基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森林可以有效地吸收、减少大气之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氧气,达到降低温室作用的效果。可见,森林资源保护对于自然环境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森林保护,通过有效技术手段的实施不断提高森林保护水平。
苗木培育是开展森林培育的前提,也是进行高质量森林保护的重要基础。在进行苗木培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苗圃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需要结合苗木自身的生长特性选择相对平坦、肥沃的土地[1]。在完成苗圃选择之后,森林培育人员需要对土地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消毒、细化和施入基肥等。其次,不同的苗木对于培育时间和季节等条件具有相应的要求,在确定相关的条件适于播种培育之后,需要正确进行播种。在播种的过程中,通常以树种的大小为依据进行开沟操作,通常开沟深度在5~6mm之间。对于以桉树、杨树等树种较小的植物,在播种的时候可以避免开沟,而以浅播种的方式来进行,其他树种可采取相应的方式来进行播种,在使用点播的方式时,需要注意每穴种子数量应控制在1~3粒,并注意种胚方向。完成播种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覆土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可采用覆土和播种同时进行的方式来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覆土在深度上一般为树种直径的5~6倍,在这个深度下,可以有效避免鸟兽危害和水分蒸发的问题[2]。
育苗管理是森林培育的关键环节,管理过程是否科学对于苗木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在苗木出苗之后,应当进行充分的管理工作,保证苗木正常生长[3]。在苗木管理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苗木的覆盖问题,通常采用稻草或松针等作为覆盖材料,覆盖厚度以30~50mm为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水分的蒸发,保持地表温度,为苗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在完成播种之后,需要保证树种处在合适的萌芽条件之下,即具有一定的空气湿度,因此在这个阶段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灌溉和排水工作,一般而言,田间土壤之中水分在50%左右,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攥取土壤,观察是否残留湿迹的方式地进行判断,确保浇灌的过程中让土壤水分增加到60%。此外,苗圃之中由于养分充足,土壤肥沃,因此也容易导致杂草生长以及病虫害的出现,育苗人员需要及时对苗圃中的杂草进行清除。最后,当苗圃之中苗木之间的距离较近的时候,也会对苗木的生长状况造成不良影响,以及引起严重的病虫害现象,因此需要进行间苗的操作,通常间苗需要分为2~3次进行操作。苗木出圃时间应选择与苗木生长特征相符的时间节点,通常选择以阴雨天为主。在挖掘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以苗行方向为基准,进行沟渠挖掘,沟渠深度为200mm左右,从而进行苗木的起苗操作。在完成移栽之后,需要及时进行浇灌和遮阴操作,从而增加幼苗成活概率[4]。
在造林过程中,首先要对树木进行筛选,优先选择树干挺直、树冠完整、整体健康的树木来进行,还需要对造林地进行整地操作,即对造林地天然植被进行伐除或化学清除。在整地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方法,全面整地需要对相关原有植被进行全面清除,局部整地则可以采用带状、块状的方式推进整地工作。依据当前苗木种植的要求,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根据树木的实际年龄确定植穴的大小和深度,通常而言,在树木具有3-4年树龄的阶段上时,植穴的挖掘应确保直径不小于50cm,植穴的深度不小于30cm,而5-6年的树木,植穴不小于80cm,深度不小于50cm。树木栽种过程中,可以以传统的种植方法为标准,即对植株株距进行确定,进而对当前的表层土壤和挖掘出来的深层土壤进行区分放置,再向植穴之中进行基肥的埋放,同时适当填入部分的表层土壤,这种方法可以放置苗木根部与化肥进行直接接触,导致烧根现象的出现。在填入表层土壤之后,进行植株的放置,并进行深层土壤的埋入,最后以轻提的方式避免苗木出现窝根。通过上述方式进行人工造林能够较大程度地提升树木的成活率[5]。
完成苗木的种植后,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需要重视苗木的后期管理地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人工森林之中存在的各类杂草,此类杂草的存在可能会导致争肥现象的出现,进而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因此需要开展定期的清理,通常对于人工造林可以以每年2~3次的频率进行杂草的清除,从而有效保障树木生长和健康。其次,在树木逐步生长的过程中,由于根系的扩大,原有的植穴不再适宜当前树木根系发展的需求,因此还需要相关人员针对树木的生长状况及时扩穴,从而为树木的进一步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根据树木的生长状况,在5-6年的时间之中,树木的根系会形成扩穴的需求,因此以5-6年一次的频率进行扩穴对于树木的生长有利。此外,对树木进行适当的追肥也可以达到促进树木生长的目的,在追肥的时候,同样需要避免肥料与树木根系进行直接接触,否则会出现烧根,因此可以以树木的生长情况为依据,将肥料倾倒进深约300~600mm、宽约300~400mm的沟中,并及时进行土壤的回填,从而保证追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追肥的时间应控制在每年1~2次。最后,对林木的管理工作还应当注意病虫害,如树木叶锈病等,此类疾病在树木生长的各个阶段之中均有较大的发生可能,且对林木的健康形成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不同的阶段之中对树木生长状况进行持续关注[6]。
森林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区域景观,同时可以降低温室效应和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在进行森林培育的过程中,培育单位和技术人员要注意对于苗木的培育,依照相应树种的生长需求进行充分有效的育苗管理工作。通过采用适宜的技术方法,有效地提升树木的生长质量,同时有利于后期的经营管护和补植补造。在造林阶段,应当根据正确的操作规范,进行植穴的挖掘和种植,同时也需要增强对苗木种植之后的管理和追肥工作,保证森林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