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日
(新宾县林业总场,辽宁 新宾 113200)
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是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其味甘、性平,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补精益肾、提高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延缓衰老等功效,在研制新药、开发保健食品和功能药品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黄精资源丰富,分布较广、蕴藏量较大,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等地区,品种有鸡头黄精、多花黄精、滇黄精等。随着国内外对黄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注重营养保健、疾病预防,对黄精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黄精作为传统的中药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辽宁省是我国黄精的重点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鼓励下,黄精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工驯化栽植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品种以鸡头黄精为主,产量不断增长。辽宁省黄精总产量由2008年的2 000 t发展到2019年的1.5万t,产值由2008年的3 000万元上升到2019年的1.6亿元。2019年辽宁省黄精总产量1.5万t,栽培面积340 hm2,从业人员10余万人。经过多年发展,辽宁省黄精优势产区基本形成,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抚顺市(新宾、清原),发展面积130 hm2,产量5 700 t;本溪市(桓仁、本溪)40 hm2,产量1 800 t;丹东市(凤城、宽甸)40 hm2,产量1 700 t;鞍山市(岫岩)100 hm2,产量4 400 t;大连市(庄河、瓦房店)30 hm2,产量1 300 t。从事黄精种植的专业合作社10多家,主要从事黄精的种植、收购和初级加工,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解决栽培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当前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机遇,黄精产业作为中药材种植的新兴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农户脱贫致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黄精药用已有2 000年历史,辽宁省黄精规模化种植近40年。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黄精需求量逐年增加,人们对野生黄精资源进行了长期的掠夺式开发,使其遭受了严重破坏,野生种群资源濒危。辽宁省抚顺、本溪、丹东、鞍山、大连部分县区有小规模人工栽培,繁殖材料均为野生种,品种不清,人工筛选保存技术落后,出现道地黄精品质退化现象。
黄精是《中国植物志》记载的三大品种之一,受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政府管理部门推动力度不大、带动产业集成创新的龙头企业不多等因素影响,辽宁省黄精虽然品质优良,但是品牌建设基础薄弱,黄精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辽宁省目前没有开展黄精种苗鉴定及农残检测工作,缺乏品种、品牌、产品的全产业链监管措施。目前,全省黄精标准化育苗基地不足10个,少数育苗基地存在盲目引进种苗现象,良种选育和标准化种植技术落后,很难从根本上保证黄精的药效质量。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划定辽宁省黄精野生资源保护范围。加快开展辽宁地区道地黄精种植基地GAP认证,建设高质量、高标准、规模化、规范化的道地品种驯化基地,保护筛选优质野生黄精资源品种。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完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实现辽宁省濒危资源的野生抚育和人工生产。
汲取九华品牌建设先进经验,加强辽宁省道地品牌宣传,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报审批工作。政府搭建服务平台,成立辽宁道地黄精行业协会,构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生产基地+农村经纪人+种植户”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转化科技创新成果,推动技术集成创新,研发药食两用黄精系列产品,提高产业的知名度和创新能力。
政府部门主导、技术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制定辽宁省道地黄精引种驯化、栽培、种苗鉴定及农残检测标准,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推广安全、健康、有机标准化生产加工模式。加强农业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启动二维码溯源机制,畅通消费者购买信息服务渠道,推动辽宁省道地黄精产业安全有序发展。
发展产业不仅能保障生态建设成效,还能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传统养生保健中药,其治疗和保健功效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和肯定,由于野生资源有限,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大力发展产业有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