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忠,李 锋,陈崇德
(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荆门 448156)
东风渠灌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东南部,灌区国土面积2437km2,人口63.85万人,耕地面积7.9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84万hm2,主要水源从长江北岸一级支流黄柏河东支的尚家河水库引水。
普溪河渡槽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普溪河村,宜昌市东风渠灌区总干渠桩号11+830~12+833.42处。全长1003.42m,其中进口明渠段58.11m,进口渐变段15m,进口连接段30m(2节×15m),预应力渡槽段800m(单节40m×20节),出口连接段15m(1节×15m),出口转弯段70.31m,出口渐变段15m;渡槽大高度61.5m,纵坡1/600,设计流量15.0m3/s,加大流量18.0m3/s; 槽身断面为矩型,断面尺寸4.3m×3.45m(宽×高),槽身净空尺寸3.1m×2.6m(宽×高),侧壁最小截面宽度0.3m,预应力简支梁结构; 槽身结构为C50W4F100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采用DZS40/500上行式矩形造槽机在原位置逐跨浇筑。
原渡槽建于1970年,经过40多年的运行,槽身、底板、排架混凝土大面积剥蚀,钢筋裸露,老化损坏严重。槽身混凝土强度范围在9.5~19.4MPa,碳化平均深度25.2mm,排架立柱混凝土强度范围14.7~20.5MPa,碳化平均深度23.7mm,槽身底板横向、侧墙纵向配筋,斜截面抗剪强度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渡槽在现状工况下处于不安全运行状态,需要拆除重建。
2.2.1 槽身设计
采用单孔空箱简支结构,顶部设通气孔,每节槽身设25束钢绞线,两端各预留0.6m待张拉完成后进行第二期混凝土浇筑,可利用造槽机机械化施工。
2.2.2 槽墩排架设计
槽墩高度小于15m的采用单肢排;墩槽高度小于35m的采用双肢排架;墩槽高度大于35m的采用空心墩;墩槽高度大于45m的采用空心墩与实心墩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其中排架柱、基础、实心墩及墩帽采用C30混凝土,空心墩采用C40混凝土。
2.2.3 槽墩
依据地质条件和槽墩高度,槽墩采用明挖扩大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1.2m,间距4.3m,垂直水流方向布置3排,间距3.7m,桩深入微风化层3m以下。
2.2.4 槽身结构设计
槽身水力计算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槽身结构设计断面尺寸如图1。
图1 槽身断面尺寸
可沿槽身纵向取1.0m长的脱离体,按平面要求进行横向计算。作用在脱离体上的荷载两侧的剪力差平衡,侧墙与底板交结处可视为铰接,槽内水位取至槽顶作为控制条件,按不利断面进行配筋计算[1]。
支撑结构设计按最不利工况为满槽+横向风荷载计算。
普溪河渡槽采用简支梁结构设计方案,对槽身及支承结构的形式和最小配筋进行了分析计算。该方案结构设计简单,技术成熟,风险系数和施工难度系数较小,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3.1.1 普溪河渡槽混凝土浇筑特点
①设计为高标号混凝土(C50);②槽身断面尺寸小,其中侧墙厚度仅0.3m;③最大高度61.5m,风压高度变化系数1.86; ④受横穿主梁的悬挑外肋及挑梁阻挡影响,混凝土入仓进料孔间隙小,难以采用天泵直接入仓浇筑;⑤跨度较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因而混凝土浇筑工程难度较大[2]。
3.1.2 配合比试验
依据当地可供的、经检验合格的不同产地的水泥、细骨料、粗骨料、煤粉灰、抗裂掺和物、外加剂等原材料,以及防渗、抗冻、抗裂等要求,拟定15种不同的配合比,每种配合比试块为6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分别求得各混凝土试块初凝、终凝时间,4h(因底板混凝土浇筑时间在4h左右)塌落度经时损失值,以及养护3,7,28d后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经过分析,最终选定适合于工程特点的配合比,即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煤粉灰、江砂、黄砂、碎石、外加剂、水、纤维素的比例为1∶0.128∶0.298∶1.19∶2.23∶0.027∶0.362∶0.0019。
3.1.3 槽身混凝土实测指标
11#~22#槽身混凝土实测指标如表1。
表1 11#~22#槽身混凝土实测指标
其中19#~22#槽身混凝土浇筑时,内模温度较高,不便于人工操作,采取了通风设备后,温度有所下降。
按上述混凝土配合比,并满足一定的施工条件,混凝土的和易性、泵送性、坍落度、扩散度、抗压强度等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能较好的指导施工[3]。
依据普溪河渡槽为大跨度、小截面、端部高、矩形封闭式箱梁槽身等施工特点,对DZS40/500造槽机结构进行设计优化[4]。
3.2.1 箱式导梁改为桁架形式
由于主梁与导梁截面突变,导致在主梁与导梁下部连接处产生的冲击应力集中问题较突出,优化的方法是:(1)通过焊接拼接板并用高强螺栓与主梁连接;(2)将导梁改为桁架结构,降低工程造价;(3)增加主梁与桁架结构间连接的渐变段,逐步改变受力形式。
3.2.2 延长主梁下部受力支撑区域截面加强范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造槽机加工、安装及各支撑位置水平精度和混凝土浇筑面平整度误差等因素影响,各支点难以做到绝对水平,导致各支点间内力呈随机紊乱分布状态,尤其是2#支腿一旦出现支垫超高,在过跨后期3#支腿提前脱空,将导致2#支腿对应的主梁下部未加强区域承受超设计荷载,极有可能出现局部失稳的问题。优化的方法是:从导梁连接处起往3#支腿方向延伸至35m范围,增加主箱梁下部支撑面与腹板内外侧倒角筋板及竖向截面强化筋板,并加强横向、竖向筋板间等。
3.2.3 增加内模系统倒角盖模
造槽机出厂时因考虑自动收缩折叠,故未在内模倒角接触部位设计盖模。在浇筑第二层混凝土过程中,内模倒角易翻出大量的混凝土,其侧向压力对已平仓的混凝土(第一层)形成扰动,既降低了槽身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也增加了清理工作量,同时也延长了槽身混凝土浇筑时间。优化的方法是: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倒角模板外侧增加盖模,盖模一侧嵌入倒角模板底边2cm处固定,外侧采用钢管顶撑模板。经过试验对比,确定盖模宽度为0.4m,确保了内倒角浇筑质量,缩短了浇筑时间,且操作简单。
3.2.4 解决造槽机内外模板系统变形的问题。
DZS40/500造槽机安装完成后,内模系统由于整体刚度较强,造成上下游两端部约0.25m不能向下调整到位以及内外模的变形过程不一致。其后果可能是:浇筑完成的槽身顶板厚度不够(设计0.25m,浇筑完成后0.225m),底板过水面保护层过大 (设计0.05m,浇筑完成后0.075m>规范0.0625m),进一步还会影响到槽身底板设计纵坡(如图2),导致水的流态发生变化,危及槽身的结构安全。
图2 槽身纵坡曲线示意
优化的方法是: 增加连接限位杆将内梁上下游两端由原来50t千斤顶支撑在墩帽上的方式。改为由吊杆直接与主梁连接,内梁受力方式由上下端2支点、中部4吊点(如图3),优化为上下端2吊点、中部4吊点(如图4)的方案,将内梁通过连接杆悬挂于主梁底部,形成整体联合受力,既解决了变形不一致的问题。也解决了槽身顶板和底板保护层厚度的问题,满足设计纵坡的要求。
图3 造槽机上下端2支点、中部4吊点示意
图4 造槽机上下端2吊点、中部4吊点示意
3.2.5 增设外模顶口线可调节杆件
造槽机外侧上部行走平台外檐与外肋之间配置了48个顶丝,但未设计顶丝固定和拉回装置,施工中发现顶丝调节模板线条时,很难协调一致,效果不明显;又由于无固定装置,混凝土振捣棒振捣时,顶丝容易掉落,给下方通过的人、车造成了安全隐患。优化方法是:在外模顶口、外肋上焊接固定耳板座,设48个可调节撑杆替换所有上口顶丝,并按45°角布置,其操作性简单,稳定性、安全性可靠,线条顺直易于控制。
3.2.6 增加高空避雷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
造槽机未设计高空避雷装置,雨季施工时设备和施工人员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解决的办法是增设高空避雷装置和开、合方便的上部顶棚;墩帽是施工过道和平台,造槽机未设计安全防护设施,解决的办法是在墩帽增设安全防护栏。
优化后的DZS40/500造槽机主要由主梁、外模系统、内模系统、1#~4#支腿、端模、起升小车、电气系统、液压系统、配重块及其他附属结构等组成。主梁由4#支腿和1#支腿分别支撑与上下游两个墩帽顶部,横穿主梁侧面设有12根挑梁,挑梁上悬挂有外肋,外肋在挑梁上横移实现外模的开、合模功能,当外模合拢时可形成40m跨的槽身的施工平台; 当外模张开时,主梁携带外模系统由有行走功能的3#腿和2#腿的液压动力驱动下移动过跨; 另外起升小车可承担垂直运输任务,移动2#腿前后运动,无需配备其他设备。
3.3.1 混凝土浇筑难点分析
(1)普溪河渡槽单跨槽身混凝土浇筑量较大,浇筑时间较长。经计算,单跨槽身混凝土量约200m3,浇筑时间约需12h左右。
(2)由于截面狭窄、钢筋及波纹管布置密集,混凝土入仓及振捣棒振捣的空间窄小,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质量问题。
(3)混凝土在浇筑时除保证其强度、抗渗和抗冻等指标外,还必须具有较大的坍落度及较长的缓凝时间。
(4)为避免浇筑过程中产生翻浆现象,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实,无蜂窝、麻面、孔洞及表面温度裂缝等问题,需制定合理的浇筑及振捣方案和科学完善的混凝土养护措施[5]。
3.3.2 工艺研究
经过多方案比较、论证,不断试验、探索,DZS40/500上行造槽机在每一节预应力槽身施工流程如下:
(1)首跨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梁体拼装→内、外模安装调试→预压试验→外模安装调试→底板及侧墙钢筋制安、布置预应力波纹管→内模系统就位及固定→顶板钢筋制安、布置预应力波纹管→混凝土浇筑及养护→预应力张拉锚固→灌浆封锚。
(2)标准施工工艺流程:上跨施工完成→造槽机过跨及就位→外模安装调试→底板及侧墙钢筋制安、布置预应力波纹管→内模系统就位及固定→顶板钢筋制安、布置预应力波纹管→混凝土浇筑及养护→预应力张拉锚固→灌浆封锚→二期混凝土浇筑。
3.3.3 关键点控制
(1)造槽机过跨、安装。
很快一个月过去了,当我把变卖废纸所得的56元钱高高举在孩子们面前时,大家一个个兴奋不已,甭提有多自豪了。
(2)内外模调试。
(3)钢筋与预应力波纹管制安。
(4)内模系统就位及固定。
(5)混凝土浇筑分层控制(第1层底板、第2层倒角、第3~7层侧墙、第8层顶板),如图5。
(6)混凝土养护。
图5 40m槽身浇筑层划分示意
(1)原材料选择与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对原材料进行比较优选,对拟定的各种配合比方案进行试验,在满足混凝土可施工性能的基础上减少水化热量。
(2)温度控制。采取喷洒水雾、设置遮阳棚等方式,降低骨料、水和掺和料的物理温度;在搅拌车上部及泵管上覆盖遮阳材料并定时洒水,降低混凝土入仓温度;槽身混凝土拆模前,控制内部与外部温度差<15 ℃;改善混凝土的拌合加工工艺,控制混凝土出机口温度等; 通过试验建立混凝土出机口温度与现场浇筑温度之间的关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混凝土运送过程中的温升等。
(4)加强混凝土养护。保温养护:采取钢模外贴30mm厚聚氨酯保温板,混凝土面层覆盖两膜两毯一油布的保温措施,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15 ℃;保湿养护:适时补充与混凝土同温度的养护水;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避免薄壁结构高应力区出现温度裂缝等。
3.5.1 预应力损失构成
普溪河渡槽为大跨度预应力渡槽,预应力损失主要有:钢束与管道间摩擦引起的摩阻损失;锚具变形,钢丝回缩引起的锚固损失;分批张拉时,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损失;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等。
3.5.2 张拉计算方案
采用大型通用空间有限元软件MIDAS/Civi对各张拉方案进行仿真分析,在槽身顶部、侧墙、底梁、底板等部位,分析不同张拉顺序,不同张拉步骤对预应力的损失,寻求钢绞线合理的张拉顺序及布设,最终确定采用对称张拉方案用于工程施工。
监测与理论计算结果数据相差不大,并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6]。
(1)供水效益明显。普溪河渡槽的运用,引水流量由12.5m3/s恢复到15.0m3/s,满足灌溉用水需求;同时将上游明渠正常运行水位降低了0.57m,提高了渠道运行安全系数;改变了老渡槽带病运行的状况,减轻了管理工作难度。
(2)利用大跨度小截面预应力渡槽造槽机施工,解决了常规方法模板支撑结构施工的难度,特别是高度较高的渡槽,其支撑结构工程量大,且受天气条件的制约。
(3)DZS40/500造槽机自动化控制程度较高,极大地减少、减轻了高空作业的工作量,提高了施工安全保障。
(4)在施工中提出并优化的项目,如:箱式导梁改为桁架形式,延长主梁下部受力支撑区域截面加强范围,解决造槽机内外模板系统变形的问题,增加内模系统倒角盖模,增设外模顶口线可调节杆件,增加高空避雷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等,均被造槽机生产厂家采纳,对于持续推进造槽机设备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意义。
(1)节省投资。经分析,与T梁+上部浇筑槽身的方案相比,造槽机方案主要减少了人工、材料和特种机械的资金投入,预应力槽身共20节,平均每节槽身节省投资36.316 万元,20节槽身共节省投资726.32万元。
(2)缩短工期。造槽机过跨及外模合拢仅需1d,即可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施工平台; 同时槽身C50W4F100钢筋混凝土7d可达到设计强度的90%左右,即可进行张拉,总工期缩短2个月左右。
减少了植被破坏面积。采用造槽机施工,减少了槽身原位现浇下部支撑结构及支撑材料加工、堆码场,椐测算,减少了施工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约2万m2。
采用DZS40/500造槽机在大跨度小截面预应力槽身混凝土施工,依据工程质量、安全保证的需要,不断对造槽机进行设计优化,确保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按时完成,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将水利工程施工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符合水利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