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吕佳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地博物馆纷纷发出暂时闭馆公告。国家文物局鼓励文博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有数字资源,做好线上展览展示工作,各地博物馆积极响应开启线上展览。但“云展览”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善,要采取有效措施,借助科技力量,推动博物馆服务方式升级。
关键词:疫情;博物馆;“云展览”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节假日“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新风尚。然而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地博物馆为确保人员安全陆续通过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发出暂时闭馆公告,各大博物馆在春节期间准备推出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被迫取消。
2020年1月底,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召开关于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的专题会议,鼓励各地文博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有数字资源,做好線上展览展示工作,以虚拟方式为公众了解文物和历史文化提供便捷、安全的在线服务,丰富隔离期公众的宅家生活。
国家文物局官网显示,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春节期间全国各地1300多家博物馆合计推出2000多项网上展览,社会反响极好,总观看量逾50亿人次。
1 “云展览”优势
1.1 便捷安全,满足观众观展需求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2020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710家;全年举办展览2.86万个,教育活动33.46万场,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然而一场疫情,使博物馆受到了严重冲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在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时说,据统计显示,疫情期间8.5万家博物馆曾闭馆,占世界博物馆总数近90%,其中近13%的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疫情期间全国文博机构响应国家文物局的会议精神,迅速组织行动,整合已有馆藏数据资源,利用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以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载体,将文物和展览搬上“云端”,满足了观众的在线观展需求,延伸了博物馆宣传教育服务功能的触角。
1.2 开启博物馆服务新业态,扩大受众面
闭馆不闭展,线上不停歇。2020年1月底,国家文物局联袂中国文物报社、191家文博单位,经过筛选、整合、加工,于2月在国家文物局网站紧急扩增了300余个在线展览。新上线的展览覆盖面广,涉及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和地区,展览主题内容也十分丰富多元,包括历史、革命、自然科学标本等多个种类在内的文物藏品和展品,能够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这次疫情期间的线上展览,对传统展览方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展出方式主要包括网上数字展览、原有实体展的三维虚拟化展示、藏品的数字化解读、网上远程课程的传播等。3D、AI、AR、VR等新科技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①多维度展示传播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为博物馆开辟了新的展示方式,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展方式和体验,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渠道,扩大了观众受益面,开启了博物馆服务新业态。
1.3 保护文物,节约办展成本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展览方式,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应运而生的线上“云展览”具有独特的优势。线下展览需要提供展览场地,搭建、租赁展台,搬运和运输文物。布展人员还牵涉人力成本、国际国内差旅费用。特别展览和临时展览展期较短。
线上展览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先进的数字化、可视化、AI技术提供的展示平台,做到时时办展、处处办展。综合利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种展览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真正置身于博物馆中,360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浏览展厅,欣赏文物,学习历史。不仅可以规避因文物搬运和运输带来的文物保护风险,还可以节省场地、布展、设备设施等方面的费用支出,节约办展成本。观众可以反复观看,无须撤展,做到让展览永不落幕。
博物馆“云展览”在扩大博物馆知名度、拓展博物馆传播途径、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引起社会关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云展览”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数字化资源储备,形式单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大多博物馆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线下展览及服务上,一场来势凶猛的疫情使线上展览成为一时之需,被迫搬上“云端”。大部分线上展览因时间仓促、数字化资源储备有限,普遍通过“图片+文字”或“图片+音频”的形式进行展览,基本上还是展品的罗列,属于线下展览的翻版,形式单调,内容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和震撼力,传播效果有限。馆藏文物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家底”的标尺,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发这些“家底”也是考评博物馆的一把标尺。①这必须建立在文物数字化和在线传播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文博专家、策展人必须要引起重视。
2.2 观众体验感欠佳
“云展览”依托数字网络和融媒技术缩短了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为观众欣赏展品细节提供便利。但受限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一些“云展览”制作相当粗糙。借助微信公众号开辟的网上展厅,展品图片质量差,压缩严重,以致文物看不清、展板看不清。有些文物图片无法放大查看具体细节。运用3D技术的展览,特效距离真实性较远,沉浸性效果差,尚不能真正达到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有些缺乏学术把关,没有门槛界限,纯粹沦为3D影像放映。手机H5线上展览,页面太注重所谓的交互体验,反而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紧急应对疫情的线上展览虽然吸引了观众,但观众的体验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发挥高科技的优势。
2.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近年来,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广大文博机构努力践行的目标,但是大部分博物馆在“互联网+博物馆”建设中,还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的问题。现有博物馆专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不高,专业化不足,对于数字化技术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到位,对已有的文物资源挖掘得不够充分,办展思路局限,只能单纯地将线下展览内容平移到线上,忽略了线上展览的特殊性,不能满足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需求。
一场疫情给各大博物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博物馆纷纷利用网络,打破空间壁垒,以“云展览”的方式与观众互动,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线上展览的独特优势更为明显,应当顺势而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云展览”发展。
3 促进“云展览”发展
加强博物馆“云展览”的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规划建设中将博物馆“云展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②
加大经费投入,立足藏品特色,加强资源建设,重视文物藏品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将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
加大科技支撑,努力推进5G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借助数字展厅、文物扫描、建模等方式,创新传播手段,让人们能跨越时空障碍,更加直观地“走进”传统文化瑰宝,提升观众参与感。
加强多方合作,推动博物馆与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客户端及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推动博物馆网络资源大众共享,丰富“云展览”内容及形式。
加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充分挖掘文物内涵,根据观众偏好,结合线上传播特点,策划专题展览。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古迹,了解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了解文物和历史。疫情虽然使人们无法到博物馆现场参观,但“互联网+博物馆”时代产生的线上“云展览”使线上展览成为线下展览的有益补充,疫情结束后“云展览”不会消失,仍会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