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2020-02-27 23:42廖金荣朱江晨李婉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7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文化遗产

廖金荣 朱江晨 李婉莹

摘 要:针对防里村落文化的保护现状,围绕对“活态传承”的理解,提出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保护;运用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探索村落文化“活态式”的博物馆保护与传承;群体性的活态传承,即保护的主体不局限于村民,应该将更多的人群纳入进去。

关键词:村落文化;准生态博物馆;活态传承;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是中国最小的聚落单元,凝聚着血缘与地缘关系,是民族的宝贵遗产,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根。中国传统村落正在遭受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中心主任胡彬彬教授在对江河流域传统村落回访考察时发现,调研范围之内的传统村落,约3天就有1个消亡。①传统村落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消失比保护先行一步。国内关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研究集中在空间规划、景观设计、遗产化保护、博物馆式保护等几个方面。而关于防里村落文化个案的保护研究目前只见于易莲红《传统村落景观的原真性保护与活化发展研究》,主要从景观设计的角度集中论述了防里村古建筑的原真性保护与村落景观的活化发展,并未对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提出具体措施,这为本文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防里村在2008年就开始了保护工作,截至2016年,几乎每年都有资金投入,也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前期保护工作结束后,立即拟定了2017—2020年的保护规划。但笔者实地调查发现,相关规划并未能很好落实,这对村落文化的保护十分不利。因此,笔者将根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相关问题,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进行梳理,在以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探讨新的保护路径,促进防里村落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活态传承。

1 防里村的传统特色与保护现状

1.1 特色

防里村隶属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钤山镇,为新余市南大门,与吉安市安福县接壤。地处丘陵平原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防里全村总面积为7.5平方千米,村委会管辖面积约4.5平方千米,村委会为一个自然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全村301户共1000余人,欧阳氏人口占全村90%以上。2014年8月,防里村被列入江西省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江西省“最具乡愁村庄”;2019年12月25日,防里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自东晋永和元年(345)防里村孙氏先祖孙子寅开基防里岭溪②,至今已有1675年历史。防里村文风鼎盛,历代人才辈出,生产方式为典型的江南稻作水田农业,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景观遗产。经过千年积淀,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进士文化村落。目前防里村较完整地保留了数十处历史遗迹,其中元明清建筑9栋,主要有欧阳豫生宅、欧阳绍祁宅、众和堂、贞节楼、状元坊、贞节坊、意山书院、惟重堂等。部分古建筑木结构和雕刻十分精美。还拥有功名碑、古桥、古井等大批文化遗存。藏风得水的风水规划格局,使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全村分布有大大小小的防火塘,对调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村东南部的古樟树林有着特殊的文化含义:每当村中有人高中,便在樟树林种一棵樟树,以表回乡之礼。当地村民有“先有樟树,后有防里”的说法,樟树林更被誉为“风水宝林”,与防火塘一起构成了防里村的风水格局。作为有名的“进士文化村”, 防里村“防里清门”“一门三代四登科”“黄子澄读书”等历史故事被传为美谈。防里村还留有传统节日和修族谱、宗祠等习俗,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防里婚俗。据笔者调查了解,防里村婚俗具体流程为:新娘进祠堂前有厨师读贺词,然后祠门有礼贤读入祠词,最后公孙三代进行见祖,见祖是婚礼的高潮,其中打扒灰老头、画花面、背芋头等仪式体现了浓厚的人文韵味。防里村的舞龙灯也是颇具特色的,据族谱记载,“元朝至正二年(1342)翰林學士欧阳玄首创防里邑令祠(今众和堂),竣工庆典而组建首演”,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每到逢年过节、村中有人科考中举或有重大喜事,村民就会舞龙灯庆祝。防里舞龙灯传承到现在形成了丰富的表演形式,有龙出洞、三点方、之字拐、上翻身、下钻洞、横八字、大盘龙等20多种。近几年分宜县委县政府遇各种庆典都会邀请防里龙灯队参加庆祝活动助兴添喜。防里舞龙灯2016年6月被列为新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防里龙灯制作技艺也正在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防里村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极具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它的保护前景非常可观,将会是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个典范。

1.2 保护现状

自2014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防里村加大了对人居环境的整治力度,有计划地对村内建筑遗迹进行整理,对全村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截至2016年申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成立了以村委会为核心的保护小组,经费由省市拨款。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模式对防里村文物保护单位和规划确定的重点历史建筑采用分级分层的保护模式,即以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历史建筑为中心,划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和措施。为村内历史文化遗迹建立了档案,并进行了标牌说明,配置专人负责管理。按照《分宜县钤山镇防里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规划》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2017—2020的修复计划做好安排。就目前来看,虽然经过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防里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了基本保护,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相关保护管理机制的推出也逐步增强了防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综合能力,但由于保护的后续力量不足,防里村的保护存在一些问题和面临着挑战。比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村里空心化比较严重,村民保护意识不强,古建筑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活化利用,村史馆利用不到位。

2 关于防里村落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探讨——以人与物相结合为核心

2.1 激活人心,给当地村民赋能

村民是村落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保护的核心,没有人在村庄里生活就谈不上保护,更谈不上活态传承。有“人”是保护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但这还不够。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表象,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乡村遗产观念没有普及。在大多数农村,村民们依然普遍认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是落后贫穷的象征,不认同它们存在的价值,所以要将其拆除。①这是极其不理性的,也是遗产观念落后的表现,显示出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着关于遗产价值两极化的认识。笔者通过与防里村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认识介于这两者之间,即这是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拆除毁坏,同时他们又不想对其有过多的投入。这种认识,从一段时间来看,对遗产保护有所帮助,但长远来看,保护得不到持续性的关注,就会让乡村遗产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逐渐从社会中被剥离出去。要解决防里村由传统观念和村落“空心化”引起的诸多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将村落文化遗产化、遗产观念大众化,以此构建文化认同和族群归属心理,强化保护意识。什么是遗产?通俗地讲,遗产就是祖先遗留的财富或财产,严格意义上来说,遗产概念包括三个基本要件:①遗留物,主要是指人们理解、认同的、由上辈留下的财产;②继承关系,指由某一个特定的民族、部族、宗族、家族等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所形成的代际关系和继承关系;③责任与义务,遗产的继承者在获得继承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遗产在一个共同认定的范围内存续。②通过对遗产的阐释,向村民传递这样一种观念:他们的祖先在千年实践中形成的村落文化是值得他们守护和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而不是阻碍他们发展的累赘。将村落文化视作一种乡村遗产,提上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加强宣传栏建设,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遗产知识普及教育讲座,落实到每家每户。另一方面引进新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为村民赋能。防里村目前有40余户村民从事油茶嫁接繁育和葡萄种植等特色产业,全村种植面积160余亩,收入640万元,人均纯收入1.04万元。③即使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在外务工,每年过着“候鸟式”的打工生活。遗产保护靠大家,而持续性保护靠年轻人。只有把青壮年吸引回村,才能解决空心化问题,并促进遗产持续性保护。防里村所属分宜县是中国夏布之乡,分宜夏布在2014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宜夏布产业采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经形成从苎麻种植到家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①近年来,分宜县各政府部门将苎麻产业列为重大战略工程,大力发展苎麻夏布产业,思想上高度重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强化组织安排,统筹规划,使苎麻种植基地蓬勃发展,掀起了分宜县发展苎麻夏布产业的热潮。②这说明夏布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防里村引进夏布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既不会破坏古村落原生态文化,又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给村民赋能,解决村落空心化问题,消除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和村民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双赢。

2.2 以“准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指导,推进建设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学术界有诸多的论述。在经过10年的理论铺垫后,1995年中国和挪威进行合作,将挪威的生态博物馆模式引入中国并将其中国化,开始创建我国第一批生態博物馆。③迄今,中国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建立以民族村寨为主要对象的生态博物馆;东部发达地区试用生态博物馆理论方法处理各类遗产资源,比如城镇社区和乡村遗产;生态博物馆成为让乡村(社区)复兴和遗产活起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与方法。④在第三阶段的大背景之下,结合生态博物馆的定义看,防里村的实际情况很难符合条件。村内部分建筑经过改建,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风貌。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对于防里村村落文化的保护没有任何参考价值。有学者认为要原汁原味保留某一地区的文化确乎困难,生态博物馆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只要接近生态博物馆要求的且大有用武之地的,可名之曰“准生态博物馆”。⑤防里村既分布着有形文化遗产古代房屋建筑、古驿道、古井、古桥,也有无形文化遗产舞龙灯、龙灯的制作技艺、耕读文化传统、宗族族谱编写,还有宜人的生态环境,村庄依山傍水,更有人工建设的古池塘、古河道、风水林,村民仍然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比较符合准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防里村已把博物馆建设列为保护规划条款,这说明村民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博物馆式的保护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防里村可在准生态博物馆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⑥的尝试性建设。

首先,以《生态博物馆建设草案》⑥作为指导性文件,发动社会力量对防里村历史文化和保护现状进行学术研究,挖掘保存历史信息,尽可能完整地将防里村纳入展示和保护对象,从研究中找到防里村遗产的特色,进行深度重点保护。其次,必须坚持尊重原真性和整体性保护工作,以村民为主体,努力取得当地政府各项支持,依靠政府力量积极引入参与机制,邀请遗产保护与规划设计专家和博物馆学领域专家作为咨询顾问,成立建设咨询委员会。有学者提出新旧并置美学⑦,将建筑美学引入乡村遗产设计中,在不改变遗产风貌的基础上,建筑美学与遗产保护并行,打造吸引游客的特色场所,比如对村史馆进行升级改造,使其既可以成为资料保存与展示中心,又可成为娱乐休闲的场所,其余古建筑也可通过乡村遗产设计理念进行活化利用,如打造成咖啡馆、书店等场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将非遗保护纳入资金预算,将防里舞龙灯的程序和制作技艺编制成小册子,建设展示中心,设置讲解员,活态展现制作流程,定期进行舞龙灯表演。最后成立以村委会小组、村民参与管理为主的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各项事宜,以保证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持续进行。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由政府人员和专家组成监督委员会,杜绝建设过程中出现懈怠、不作为、资金挪用等问题,也对新建成的生态博物馆各项建设指标进行考评,最重要的是对后期博物馆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村落文化景观生态博物馆的建设需要各方的参与努力,对防里村的保护工作是一个考验,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对防里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起着活态的博物馆保护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从“游”学到“研”学,活态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活态传承”这一概念多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中。有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财富是活态的、不断被发展和创新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静态的、不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通过传承人的口述或口述表演、身体示范或表演、综合示范或表演等进行的,传承人既是遗产的接受者又是创造者,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通过物的传递进行。⑧笔者认为活态传承的主体是村民,客体是传统村落文化及其遗产。现代保护理念的更新不一定能适应实际工作实践,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村民这一主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客体。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村民的义务与责任,它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乃至全人类的财富,保护它的主体人群应当有所扩展。可纳入多种人群,以多种方式活态传承村落文化,使遗产得到活化利用。乡土游学作为我国文化遗产旅游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形式灵活多样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在近几年蓬勃发展的游学市场中,中小学生成为最主要的游学主体,并将游学称为“研学旅行”,指学生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①2019年,分宜当地中学与美国牛顿中文学校的师生就曾到防里村参观。笔者认为,中小学学生作为一种可纳入人群,其简单的游学行为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传承,游学旅行只是参观性学习,并未与传统村落文化产生互动作用,而研学旅行则不同,特定人群目的性较强,在研学过程中会产生学习成果。如此,观众既是研学的主体,也是活态传承的主体,这一主体人群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起着活化作用,让传承主体不再局限于村民,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村民个人到社会观众,他们都应当是传承的主体。责任与义务的分担,使保护与传承中“人”的问题得到解决。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是防里村落文化的传承者,但这个“人”必须对防里村的村落文化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形成,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社会观众在研学旅行中既获得了参观体验,又将有关防里村落文化的记忆留存在体验之中,他们也有可能将这种记忆带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对防里村产生记忆。村落消失并不可怕,怕的是社会已经将它们忘记,最后村民也离开村落,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成为历史的尘埃。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行为和观念上,更应该建立在深刻的村民、社会和国家记忆认同上,这样才能促使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活态传承一直持续下去。

3 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它是进行时态,不会因为问题解决了就停止了,总是有新的问题出现有待解决。从目前来说,持续性保护和活态传承就是这个过程的两个轮子,保护和传承要想继续下去,并且做好这件事,必须要有这两个轮子。对于防里村来说也是这样,它必须拥有一种有效的机制,否则现在保护得再好,如果有一天村民都去了城市,之前的工作也是白费。持续性保护与活态传承便是这个机制的核心,为了明天的延续,坚持今天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