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禹迹与大禹文化

2020-02-27 10:22严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0期

严皓

摘 要: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丰功伟绩为后世所推崇。安徽省有几千年的历史,大禹在淮河流域劈山导淮,其中禹娶女娇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涂山、启母石、禹会村、禹墟、金王庙遗址等,这些文化遗产对大禹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禹文化;涂山;禹会村;禹王宫

大禹治水的传说古为流传。大禹治水13年之久,南北各地皆有大禹文化遗存,大禹文化在皖地境内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大禹文化由大禹所创造,涵盖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和崇高精神的体现。在中华大地上,淮河流域也是文明起源较早的地域之一。安徽在淮河流域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势多样且跨长江、淮河等水系,大禹事迹众多。探讨皖地禹迹及文化遗存,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禹文化,为中华文化增光添彩,进而弘扬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精神。

1 皖地禹迹遗存

《孟子》云:“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食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到淮河流域“海岱及淮惟徐州……浮于淮、泗,达于河;淮海惟扬州……达于淮、泗……导淮自桐柏”。孟子称“排淮泗”,《禹贡》称“导淮”,可见都是肯定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确有其事。大禹治水在当时几乎遍及九州,而淮河流域内水患无论在当时还是当今社会都是不容小觑的。大禹在此地治水造福了百姓,并留下了禹开山导淮、禹会诸侯于涂山、禹为民除害于涂山、禹娶涂山氏女等历史文化遗存。

1.1 蚌埠涂山

大禹一生与涂山的缘分颇深,传说这里是他会诸侯娶涂山所在。此事迹在当地被人们赞不绝口,历史文献与民众口述史相差无几,相互佐证,证明安徽怀远县的涂山即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区。涂山不如华山陡峭宏伟,却是淮河流域内的一座高峰,淮河在其带领下流淌。这条历史上多灾难的淮河成就了大禹的丰功伟绩。《尚书·益稷》云禹:“娶于涂山……惟荒度土功。”因与水患做持久斗争,大禹与涂山氏女大婚后四天就外出治水,无暇顾及妻小。柳宗元在《涂山铭》中颂扬了大禹于涂山治水平天下的丰功伟绩。也正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确立了华夏大一统的政局,为其后代治理夏朝也奠定了基础,所以涂山被视为夏朝诞生的摇篮。

涂山历史地位之重,引来漢唐后世以来的争论。自唐代以来便有了“涂山四说”,但蚌埠涂山的古文献记载是最早的,《汉书·地理志》所载九江郡(治所在寿春,今蚌埠一带)有当涂县即面对涂山,后来历史变迁当涂县才改名为怀远县。再者蚌埠周边发现了众多禹墟等龙山文化遗存,显然此地当时已有部落聚族而居。历史文献加上地下文化遗存将涂山禹迹真实性印证出来。涂山脚下的人民对神禹的感念、祭奠从未中止过。禹王庙会的祭祀活动始终是人山人海,而纪念大禹治水功德的礼仪、民间表演和节日亦是涂山脚下独特的人文景观。涂山位置的确定,使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山河轮廓清晰起来,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元论,淮河对于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2 涂山绝顶之禹王宫

涂山千古临淮水,禹殿嵯峨天际留。汉代始建的禹庙亦称禹王宫或为“有夏皇祖之庙”位于涂山之巅。唐代袁思邈曾云:“汉高祖过涂山,建禹庙以镇涂山。”如果此言即真,则此庙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禹庙面积不大,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濠州钟离郡涂山有禹庙,在州西九十六里涂山顶。”直到明朝正德年间,前后殿内焕然翻新,大门、桓墙庄严整齐,钟鼓楼巍然而立,规模宏大。(明正德十年《重修禹庙碑记》)禹庙约占地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分东、中、西三条轴线,有五进九院十殿,尚存20余屋舍。三进为禹王殿,琉璃璧瓦,庄严肃穆,有大禹雕像,左右为皋陶伯益。禹王宫雄踞涂山之顶是历代人民缅怀大禹之功绩,追念启母的所在,亦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现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省级旅游景点。

除此之外,国内有禹庙处甚多,各地禹庙是在夏禹文化广为传播的大背景下兴起的。经过史料研究,禹庙于秦汉兴,唐宋之际盛行,明清时期广遍。禹庙的兴起,民间的崇敬固然是其基础,但统治者的重视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唐、宋时期,禹庙祭祀被纳入国家祭祀,各地禹庙与之俱增,至明清时期多则不胜列举。立庙祭祀列为国祭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隋承北魏制,唐初不行。唐宋时的禹庙逐渐城镇化、市民化,明清时期对历代禹王宫推行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礼祭尤为重要。如康熙帝“祝文书御名,行三跪九拜礼”。明清两代君王的政策作为表率,有利于各地禹庙的保护和保存。

2 祭祀礼仪遗存——禹会村遗址

蚌埠禹会村遗址规模宏大,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将其时间限定于3500BC~1500BC期间,这正处于龙山文化晚期。禹会村其前身为禹墟,坐落于涂山之南,村名早在《汉书》就有记载。禹会遗址的发现,为淮河流域考古工作注入新力量。目前,禹会村遗址已被定性为大型礼仪性遗址,而且在国内唯此一例。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或可还原我国远古时期从聚落时代走向国家的历史面貌,还将可能成为中华古国的文明坐标。①禹墟于2013年被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禹生活的年代处于龙山文化晚期,恰好是古代王朝形成的关键期。禹会遗址的发掘对考证涂山地望和大禹传说事件以及研究夏朝前期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且意义重大。“禹会”为夏王朝建立奠定基础、宣示了夷夏联盟战略的胜利、体现了大禹德治法治兼顾执政理念的成功。“禹会”之“会盟文化”为后代帝王所效仿、成就“玉帛”文化的辉煌、继往开来推进了祭祀文化发展、显示了“贡赋文化”的成熟亦成为彰显“鼎文化”的舞台。与此同时,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发展有重要意义。遗址中有人类堆造祭祀台基、人工挖掘掩埋器物等历史痕迹,蕴含信息量巨大,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发现。此文化遗存是公元两千年前后淮河流域内的龙山文化的传播与势力扩张的有效见证。

3 学习大禹精神和保护大禹文化

大禹在治水平洪的卓越功绩中体现出的伟大精神,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大禹带领人民战胜了滔滔洪水,其中蕴含的治水思想和精神是一笔珍贵的遗产。洪水面前,就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将填堵变疏通的治水思想,反映了大禹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治水的才智。大禹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其为民奋斗的崇高精神。大禹积极组织人民抗洪,坚持不懈,信念坚定,更值得赞扬。面对洪灾,他艰苦奋斗,公而忘私,仁德爱民的精神,当然值得重视。

大禹是上古治水英雄,使氏族部落大一统,开创夏代文明。孔子赞美大禹的功劳,司马迁对大禹治水亦是深信不疑。经历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洗礼,大禹可歌可泣的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安徽大禹文化底蕴深厚,在大禹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禹文化传承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保护好我国的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化钢,陈涵林.禹会村与大禹治水[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83-86.

[2]贾兵强.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4):28-31.

[3]王吉怀.“大禹治水”之“禹会诸侯”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2(1):108-11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馆.蚌埠禹会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