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咏恩, 陈锦艳, 林绮文, 吴岚, 张婷, 何彦霖, 黎世杰, 梁华钦
广州血液中心、广州市血液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095)
数据显示[1],广州市2018年参与无偿献血人次达37.73万,采供血量居全国城市第2位。虽然广州地区的采血量保持着多年来的持续增长,但血液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州就医的外地患者占所有用血者的53%[2],而且其往往是血耗量较大的重病者,如地贫、肿瘤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各种疑难、重大手术的开展,对血液的需求不断增加;此外,广州地区也是受网络舆情负面影响较严重的城市之一[3],众多因素使广州的用血压力仍持续紧张,如何组建一支稳定、低危的献血队伍,解决血液的供需矛盾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最新数据,广州市高校学生和高校数量分别排在全国第2、第3位,本专科在校生数量超过100万[4]。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低危性、可塑性,并且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献血热情较高涨,属招募工作难度最小、力量却最大的隐形无偿献血队伍[5]。目前国内研究较多集中于高校学生献血现况及趋势[6-8],对献血动机的的研究不同地区也存在着显著差异[9-11],本研究通过分析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献血现状、献血意愿、献血行为等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适合广州地区的招募策略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2—4月在广州市地区选取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暨南大学8所高校,共1 000名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高校涵盖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共发放问卷1 000份,有效回收981份,其中男生479份,女生502份,有效回收率为98.1%。研究对象年龄(18.63±0.664)岁。
1.2 问卷设计 依据调查目的,广泛查阅相关文献[12-13],以此为基础并根据大学生特点自行设计半结构化问卷,再与献血招募资深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探讨,对问卷中的条目进行修改。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高校在校学生基本状况(性别、年龄、专业、献血经历);(2)血液知识认知、献血服务满意度、未来献血意愿;(3)献血动机测量量表:未献血者21题项,已献血者29题项。量表题项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施测。数字范围从1~5,数字越小表示“不同意”或“不符合”的意味越强,数字越大表示“同意”或“符合”等肯定的意味越强。问卷信度的检验,两量表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73、0.89,均>0.70量表的信度较好。
1.3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网络问卷软件提供数据收集及整理服务,避免人工录入产生的误差。数据整理后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主成分因子分析,依据特征值>1为选取共同因子个数的原则;ANOVA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共调查在校高校学生981人,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献血动机分析 未献血者和已献血者分别测量其不参与献血及参与献血的动机,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两量表KMO值为0.92、0.79,表示进行因子分析效果较好。巴氏球形因子分析值分别为6 005、1 722,显著性均为0,表明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
表2 献血动机因子分析
2.3 献血影响因素差异 不同性别、专业、年级献血影响因素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结果,P>0.05方差齐性相等,可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5。
表3 献血影响性别差异
2.4 无偿献血知识知晓情况 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整体偏低(<60%),其中“免费用血条件”、“优先用血政策”和“血小板间隔时间”正确率<50%,见表6。
2.5 未来1年献血影响因素 采用二分类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以 “未来1年献血计划”为因变量(无计划:Y=0,有计划:Y=1),纳入模型的初始自变量为性别、年龄、专业、献血安全性、献血义务、献血次数、献血认知。筛选方法为向前逐步回归,引入标准为 0.05,剔除标准为0.10,见表7。
3.1 提高献血荣誉感 本研究显示,曾参与献血的高校学生中,献血的首要动机是献血的光荣感、荣誉感及社会责任(解释方差为33.17%、12.01%),献血责任也与未来1年的献血计划呈正相关(OR=2.03,P<0.05),这表明献血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树立对稳定并壮大高校献血者队伍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人们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受,也包括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以及追求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可等[14]。沈晓兰等[15]调查发现,当献血者感知到自己被别人需要、对别人具有重大意义的时候,光荣感和自豪感会积极促进无偿献血行为。相关研究也指出,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得者对于无偿献血行为的坚持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内在动机的影响,因而不容易因他人反对和一些不实言论的影响停止献血[16]。
表4 献血影响专业差异
表5 献血影响年级差异
表6 无偿献血知识知晓情况 %
表7 未来1年献血计划
在招募工作中,我们应该凸显无偿献血者无私、崇高的形象,把献血塑造成是利己利人、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价值观。对于获得无偿献血奉献奖的学校及个人,除予以及时表彰外,其荣誉和事迹应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在社会上予以宣传,让献血者感到献血是无尚光荣,获得精神上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在学校及社会上营造浓厚的献血无私奉献、无尚快乐的氛围。
3.2 善用新媒体力量,消除公众疑虑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尤其在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本研究显示,未参与献血的高校学生中,影响献血的首要因素是媒体的负面新闻(解释方差为25.04%),其次是身边人的影响及献血安全性(13.57%、7.80%)。近年来我国采供血行业网络舆情频繁出现,如“2014年网传红会卖血获利数十亿元”、“2015年福建女童因输血传染艾滋事件”等,都引发了强烈的网络舆情,其中广东、江苏和北京等省市负面舆情占比高于全国平均值,广东省负面信息中涉及“血荒、缺血”的信息累计665条,关于“深圳血液中心‘高薪’风波”的相关信息累计351条[3],这严重影响了献血者的献血热情和积极性,给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新媒体是大众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更是各种正、负能量交杂的舆论场。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多元化等特征,使得很多突发事件和言论,都会被迅速地放大、扩散,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舆论和社会影响。采供血机构应建立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信息采集范围应包括新闻、微博、微信、论坛、博客、视频、App、电子报刊、网页、知道等主流媒介,对血液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并干预,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准确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防止虚假信息蔓延,积极扬清荡浊,充分发挥新媒体正能量的作用。
3.3 重视群体差异,针对性地提高献血认知 本研究显示高校学生献血认知与未来1年献血意愿呈正相关(OR=1.118,P<0.05),男性献血意愿较女性高(OR=5.814,P<0.05),女性会更担心献血的疼痛感、安全性及受到身边献血负面信息的影响,男性则较多因为工作学习太忙而影响献血意愿;非医学专业学生更担心献血对健康的影响及医疗耗材卫生情况。献血认知整体偏低(<60%),成分血间隔时间认知正确率<15%,不同献血经历及专业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这表明广州高校献血知识普及率还有待提高,成分血认知方面更需重点加强。国内学者宋任浩等[17]对影响献血行为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献血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影响献血行为的前三类因素;无偿献血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显示,无偿献血者献血认知是研究无偿献血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中提到比例较高的因素[18]。
现阶段高校学生年龄段大多为“90后”、“00后”,思想开放、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采供血机构在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下,也可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点,通过微信、微博等向高校学生推送献血知识,将献血知识、献血政策等内容制作成Apps小游戏进行线上推广;网络直播也深受时下年轻人追捧,我们也可把血液采集后制备、检验、发血、运输到医院等流程进行网络直播或制作成小视频,让学生了解一袋血从采集到临床输注的整个过程,除了能消除学生对输血费用、献血耗材等各种质疑外,还能增加年轻人献血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群体献血者的疑虑进行解释,结合学生的课程安排调整采血时间,开学初期、节假日前、考试结束离校前等都有利于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考虑献血。另外国内研究显示无偿献血认知、行为和健康三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无偿献血认知越好,越有利于促进献血,并形成固定的无偿献血者,从而间接促进健康[19-21]。献血认知、相关政策的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也应作为我们未来宣传的重点。
美国高中生每年捐献的血液占流动采血车采血量的14%以上,对维持美国各地区血液供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意义在于:在高中时献血对个体终身会产生影响,这种经历是决定个体今后能否献血的重要的影响因素[22]。借鉴美国的经验,积极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献血宣传招募工作,充分发挥其无偿献血主力军的优势,为未来发展更多的固定献血者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