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策略
——基于常州经济数据的分析

2020-02-27 12:13包忠明袁淑清
经济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旧产值常州

包忠明 袁淑清

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旧动能”转换为“新动能”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1]。中国以城市为单元的区域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目前面临着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要素等问题,致使经济发展面临较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压力,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亟待提高。为此,各地方政府相继制定加快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明确了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工作的重点,而且为区域经济增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然而,区域经济增长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克服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应对新旧动能转换的诸多挑战。因此,区域经济增长需要通过产业创新,采取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动能创新策略,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全面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新目标。

一、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目前,区域经济传统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中依然占有统治地位,新的产业链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因此,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亟需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

(一)传统产业产值比重依然较大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各地区域经济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一批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传统产业产值比重普遍偏大。从一段时期来看,常州工业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机械、化工、冶金、纺织服装、电子、建材、生物医药等七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撑,七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相对过大。据常州统计年鉴数据,2013 年至2018 年,常州七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均保持在93%以上,其中最低的2017年为93.3%,最高的2018年为98.6%,这一比重显然还比较高,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

即使剔除七大产业中高新企业的产值,常州七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依然较大。依据2013 年至2018 年常州剔除高新企业产值的七大传统产业产值统计数据,计算出剔除高新企业产值后七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仍然维持在70%以上,在70%至72.5%之间,其中最高的2014 年为72.5%,最低的2018年为70%。

图1 2000-2018年常州服务业总产值及增长率变动趋势

(二)区域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

为了提升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一些地区推出了构建区域经济产业链发展战略。但由于产业链发展起步时间较短,难免还存在着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方面是部分产业链规模尚小。据常州统计局数据,目前常州十大产业链中通用航空、碳材料、新光源、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产业链产值规模偏小,分别为22.7 亿元、86.5亿元、111.6亿元、274.7亿元,占十大产业链产值的比重分别为0.5%、2.1%、2.6%、6.5%,均低于10%,显然规模过小。由于常州十大产业链中碳材料、通用航空等部分产业链产值较低、规模偏小,因而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制约了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成熟。

另一方面是部分产业链增长乏力。据常州统计年鉴数据,2015—2017 年,常州10 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分别为33.3%、34.3%和34.8%,2016 年环比增加1 个百分点,2017年环比仅增加0.5个百分点,十大产业链整体上增长乏力。2015 年智能电网产业链出现了负增长,环比下降0.3%;2016 年轨道交通产业链出现了负增长,环比下降2.8%。作为规模较大的两大产业链均出现了负增长,拖累了十大产业链的整体提升。2018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长35.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增长24.2%,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增长19.8%,而其他产业链产值增长相对乏力,个别产业链产值增长处于原地徘徊的状态。

(三)区域服务业发展速度趋缓

从一个较长时期来观察,一些区域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放缓的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常州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总产值2000 年仅为218.8 亿元,2018 年达到了3658.1 亿元,增加了16.7 倍,绝对增长十分可观。其中,2010 年突破1000 亿 元,为1261.4 亿 元;2013 年 突 破2000 亿元,为2046.3 亿元;2017 年突破3000 亿元,为3384亿元(图1)。

然而,从常州服务业总产值增长率指标来看,近10 年来该项指标逐年下降,形成了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图1中,2008年之前常州服务业总产值增长率处于上升通道,由2000年的10.6%持续增加到2008 年的16%,从2009 年开始进入下降通道,由最高2008 年的16%持续下降到2018 年的8.1%,且2017年和2018年服务业产值增长率降为一位数,分别为9.8%和8.1%。

服务业增速持续放缓,会对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造成不利影响。因为服务业不仅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驱动力。如果服务业持续增长乏力甚至继续下滑,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就会失去重要支撑,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会形成诸多负面效应。常州围绕产业链的科技、信息、物流、商务、人力资源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偏小,服务水平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而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缺乏生产性服务业务外包的意识,致使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整体水平难以承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

图2 2008—2018年常州高新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

(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相对偏低

高新技术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主要是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属于知识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具有高于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培育中发挥着引领和驱动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新旧转换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常州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据常州统计局数据,到2018 年高新企业累计已达1444 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从2008 年的678 亿元,增加到2018 年的4902.1 亿元,增加了7.2 倍。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虽然总量增加比较可观,但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相对偏低,2011 年以前没有超过20%,2011 年到2016 年一直徘徊在22%左右,且总体规模没有大幅度增加。虽然近两年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较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33.1%和37.9%,但这一比重依然较低,不能完全满足常州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图2)。

由于目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相对偏低,因而对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驱动力会打折扣;同时,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相对缓慢,不仅其自身发展动力匮乏,而且在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应有作用难以发挥。

图3 2008—2018年常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率(%)

二、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动能的挑战

创新动能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动力,区域经济增长的创新动能虽然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也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要求不匹配,创新环境竞争激励,以及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品牌创新力度不够等方面的挑战。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近些年来,常州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多项科技创新指标在省内位居前列。但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常州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利用常州近十年的专利申报量增长率和授权量增长率的动态变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常州科技创新能力情况(图3)。

从图3 可以看出,常州专利10 年间的申请数量不够均衡,最快的2009 年环比增长了130.9%,2010 年、2014 年和2017 年出现了较严重的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25.8%、-9.3%和-22.5%,专利申请数量较大幅度减少;同样,常州专利授权量十年间的数量亦不够理想,最快的2009 年环比增长率为91.5%,2014 年、2016 年和2017 年出现了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0.3%、-17.6%和-7.7%,专利授权量明显减少。

除了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部分年份明显减少外,常州创新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创新基础的薄弱和创新资源的缺乏,如缺乏高端研究机构、缺乏高端关键装备、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缺乏领军型人才等,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还不够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

(二)区域创新竞争愈加激烈

在全社会创新环境趋于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区域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着与其他城市争夺创新资源的竞争局面。

2018年7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了《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城市排名报告(2017)》。报告通过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等四个维度,共30 个单项指标对长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进行综合评价。常州综合得分排名指数为1.496,位列第8 名,不仅落后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而且落后于同为地级市的苏州、无锡、宁波,仅比紧随其后的南通多出0.116。

比较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力指数前十名中的地级城市,从报告四个维度的具体情况来看,科技创新绩效指数常州为0.527,仅低于苏州,比较理想;科技创新产出指数为0.349,高于宁波、南通、芜湖,但不及苏州、无锡;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载体指数分别为0.341和0.279,只高于南通、芜湖,排在苏州、无锡、宁波之后(图4)。

显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常州创新竞争前有苏州、无锡等同为地级的城市及无法赶超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后有南通等多个地级城市,创新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图4 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评价得分前十名中的地级市

(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质内容是通过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而科技创新必须要有科技人才的支撑,如果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面对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局面,常州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愈加明显。

1.常州高级人才缺口较大。常州十大产业链2.0 版的实施,亟需一批科技高端人才带头开展科技创新,而常州目前缺少行业领军人才;同时,职业经理人、商务管理、市场营销、投融资策划等领域同样缺乏高端人才。如新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链的高层次人才明显匮乏,已成为制约相关产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急需经验丰富的产品设计、药品研发高级人才。

2.常州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纵观苏南地区,常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及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这是常州难以吸引高端人才和工匠式熟练技工队伍建设薄弱的直接原因。既然常州人才吸引相对较弱,则要求常州采取更加优惠和更具特色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但这种优惠和特色在过去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并没有得到集中体现,造成如今经济增长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成为薄弱环节。

3.常州缺少工匠式熟练技工队伍。常州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建立了一只支撑产业化发展的熟练技工队伍,但初级技工、传统技工、单一型技工、短期速成技工人数众多的现实没有明显改观,工匠式高级技工、现代型技工、复合型技工、系统培训技工的人数比例明显过低。

(四)区域品牌创新力度不够

品牌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常州品牌创新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着不适应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新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品牌创新数量虽然已经形成高地,但却缺少品牌高峰,即常州品牌数量规模已经比较可观,但缺少具有享誉全国和享誉国际的知名品牌;二是常州缺少作为城市名牌的大品牌,即常州在推进“工业明星城市”建设进程中需要具有较大影响力品牌集群的支撑,而常州目前尚未形成这样的品牌集群;三是常州品牌创新面临着比较激烈的竞争环境,即常州品牌创新面临着毗邻区域的竞争,以及国内品牌与品牌国际化的竞争,如在最新发布的《江苏省区域商标品牌发展指数报告(2018)》中,常州不仅综合排名居苏州、南京、无锡之后排全省第四位,而且品牌保护力度、社会协同效应、品牌发展潜力三项指数却跌出前四位,尤其是品牌发展潜力指数排在了全省第十位。

三、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策略

(一)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挑战的创新策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旧产业的改造并促其提升产业层级,实际上是对传统产业的再造,即产业创新。区域经济应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策略的核心要义就是产业创新,通过产业创新实现缩小传统产业比例、完善产业链发展、提振服务业和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针对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挑战,要通过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常州目前传统支柱产业产值的比例高达98.6%,即使剔除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这一比例也达到了70%,因而,常州必须通过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逐渐摆脱依赖传统产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方面要做好政策规划,明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要求,以产业规划引导企业并购重组和开展技术改造升级,落实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和财税政策;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市场手段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以提高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运行效率。

2.针对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的挑战,要通过产业创新促进产业链快速发展。常州十大产业链目前总体规模尚小,且不够完善,所以,一要做大十大产业链规模,二要在产业创新中不断完善十大产业链。做大规模既要立足本土,充分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产业链;也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引导鼓励产业链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合作与竞争,通过投资办厂、收购兼并、合作研发和参与项目等形式,壮大产业链规模。完善产业链要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通过产业链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吸引高端科技企业和人才参与产业链创新发展,强化产业链发展的可持续性。

3.针对服务业发展减速的挑战,要通过产业创新确保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根据常州经济统计数据,常州目前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5%,服务业发展尚有较大空间。而从服务业产值数据来看,常州服务业增速放缓且处于下降通道,这一发展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常州未来要以打造“常州服务”城市品牌为引领,着力发展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的发展。要以产业融合为突破,促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和资源,不断提升常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质量。

4.针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偏低的挑战,要通过产业创新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常州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不到40%,距离“十三五”规划的达到46%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常州要加大力度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一是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聚集区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促进常州特色创新产业新集群的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智能制造水平和竞争力,将聚集区建成承载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二是充分利用域内外高校科技研发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高校共建科技研发平台,推动常州高新技术产业步入高端技术发展的轨道。三是发挥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作用,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的创新,构建技术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的持续发展壮大。

(二)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动能挑战的创新策略

区域经济增长创新动能的挑战来自于创新动能与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不匹配,因而要以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优化创新环境和人才环境,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品牌创新,持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1.针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地位。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因为科技创新不仅是创造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过程,也是创造生产新方式、经营新模式的过程,科技创新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核心新动能。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全面创新的基础性驱动力。具体而言,一是要用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合理规划地方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重点和主导方向,引导企业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发展开展科技创新;二是要促进科技创新平台的升级,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资源的综合产出能力;三是激励企业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根据区域产业调整的需求,不断更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和培育新业态。

2.针对创新竞争愈加激烈的挑战,要健全创新发展机制。面对城市创新的激烈竞争,应以提升城市整体创新竞争力为着力点,通过优化创新支持政策,全方位落实促进经济转型的各项政策措施,创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高效机制。要明确提升城市创新竞争力的目标和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动能,发展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等新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和创意经济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产业链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链集群。常州要完善创新载体建设,围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常州科教城的引领辐射作用,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围绕十大产业链构建产业创新平台,全方位提升常州创新载体运行效率。

3.针对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的挑战,要加速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围绕人才强市策略,以引进领军型科技创新人才为重点,突出紧缺型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对于领军型人才和紧缺型人才在科研经费、福利待遇等方面采取特殊的引进政策,增强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用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手段,为引进人才提供科技创新、施展才华、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科技创新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坚持引进与培育人才并重的原则,鼓励和保护本土人才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引进与培养人才一视同仁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最优的人才生态圈。常州要积极落实“技能龙城”计划,围绕常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产业技工队伍;推进“龙城工匠”计划,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立能工巧匠重奖机制,提高生产一线技工的福利待遇,营造全社会重视技工、尊重技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4.针对品牌创新力度不够的挑战,要提振品牌经济的发展强度。区域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为区域品牌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区域品牌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要把品牌经济发展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使品牌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首先要合理规划品牌经济发展,明确品牌经济发展目标和定位,将品牌经济纳入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之中,推进区域品牌创新,为区域产业链的壮大发展注入品牌创新的新动能[2]。其次要实施品牌聚集工程,改变目前区域品牌“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品牌聚集打造区域品牌集群,提高品牌的聚集效应,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第三要实施创建区域品牌高峰计划,依托区域品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促进区域形成知名品牌高峰,提高区域品牌经济的竞争力,使区域品牌经济的创新驱动力得到凸显。

猜你喜欢
新旧产值常州
常州的早晨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耕读事 新旧人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新旧全球化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