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彩霞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人民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6650)
在消化系统病症中,胃溃疡属于最为常见且发生率居高的病症。该症的诱发因素存在于多个层面,不良饮食、胃酸分泌异常以及病菌感染等均可能导致该症,药物治疗为当前处理该症的主要方案[1]。泮托拉唑、奥美拉唑治疗该症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本研究就针对泮托拉唑、奥美拉唑在治疗该症中的具体作用展开分析。
按照对比用药的方式展开研究,所纳入病例共计为70例,为2018年2月~2019年4月所接诊,取组中35例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以泮托拉唑治疗,即观察组,余下35例则以奥美拉唑治疗,即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在26~43岁间,均值为(35.71±1.38)。而观察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在23~48岁间,均值为(37.84±1.77)。对比以上数据,P>0.05。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展开血容量补充治疗并针对患者水电解质平衡情况进行改善,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与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以泮托拉唑治疗,取60 mg与注射用生理盐水100 mL混合后进行滴注。而对照组则以加奥美拉唑治疗,取80 mg与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滴注。两组患者均持续静脉滴注7天,在溃疡部位无明显出血症状后口服用药,每日使用计量在静脉给药的基础上减半,分三次服用。用药14天后观察。
需对两组整体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统计。若治疗后,患者溃疡部位完全恢复,患者无不适感,即治愈。若溃疡面积缩小80%以上,即有效,若溃疡面积缩小60%以上,即有效。若溃疡面积缩小范围在60%以下,患者自述存在有明显不适感,即无效[2]。
研究中与两组有关数据都借助SPSS19.0处理,百分数表示计数数据,卡方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在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上,观察组为91.29%(33/35),对照组为77.14%(27/35),对比P=0.002,x2=10.822。在整体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7.14%(34/35),对照组为65.71%(23/35),对比P=0.005,x2=7.721。
对于胃溃疡的治疗一直被临床所重视,该症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易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持续下滑。为帮助患者尽快得到恢复,更需要对临床用药方案逐步进行完善。
本次研究中所使用泮托拉唑在治疗该症中存在有较高的使用率,其本质为质子泵抑制剂,可达到对患者胃酸分泌情况改善的效果。在患者胃部酸性环境下,可在较短时间内转变为环次磺胺,能够和质子泵进行特异性结合,达到对患者胃酸分泌情况改善的效果。而奥美拉唑同样属于质子泵抑制剂,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止血、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针对患者胃黏膜进行有效保护[3]。而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在药物特异性以及选择性上,泮托拉唑存在有明显优势。同时,泮托拉唑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促使肝细胞色素P450活性受到抑制,针对部分肝功能受损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有较高的安全性。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通过将上述两种药物运用于对患者的治疗中,结合观察可见在泮托拉唑的作用下,观察组患者在整体治疗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清除率上均存在有明显优势,由此可见该药在实际治疗中多方面优势。早在张宇凤等[4]研究中已经支持,在幽门螺杆菌清除效率上,泮托拉唑的清除率明显高于其他质子泵类药物,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总之,针对胃溃疡患者可优先选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促使患者尽快得到恢复,提升对该部分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