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 梧州 543001)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女性,如不及时处理,极易危及患者的神经系统[1-3]。临床上,弹簧圈栓塞术为常见的血管介入术,其具有创伤小、易于术后恢复等优势,但其作为一种有创操作,且在血管内进行,不仅对操作要求较高,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风险,需要对手术操作进行新一步完善,以提高其安全性[4-6]。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弹簧圈栓塞介入术的治疗方案开展研究,总结出LVIS支架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壁异常膨出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该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主要诱因,如不及时治疗,动脉瘤扩大会发生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8]。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上多认为是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缺陷或腔内高压所致,血管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和动脉瘤均能够导致其病情发展,给临床治疗带来不便[9-10]。血管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治疗术,在很多脑血管疾病均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在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放置纤细的微导管,利用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囊内,微导管充满动脉瘤腔内,并将其充满,引流动脉瘤囊内血液,进而消除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11-13]。然而,弹簧圈稳定性较低,导致其手术效果欠佳。
LVIS支架是一种新型的颅内自膨式镍钛支架,具有径向支撑性、高金属覆盖率等优势,其金属覆盖率可达到23%,在临床治疗中,其能够模拟血流导向,以达到血液循环的目的[14-15]。在陈兴河、冯三平等人的研究中[16-18],应用LVIS支架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和颅内宽颈小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此外,具相关报道显示[19-21],LVIS支架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弹簧栓塞术的成功率,其能够采用支架改变致密栓塞程度和动脉瘤腔内血流动力学,同时还具有物理栅栏的作用,有效拓展了血管内介入手术的适用范围。
LVIS支架型号较多,在血管内介入手术中,行双侧股动脉穿刺后,通过全脑DSA了解动脉瘤的特征和大小,然后确定工作位,选择合适的塑形微导管,实施支架平行释放技术和支架顺序释放技术,确定其方式良好后,放置引流管,关闭手术切口[22-24]。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单纯弹簧圈栓塞的致密栓塞欠佳,且易发生载瘤动脉狭窄、血栓栓塞、分支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由于其致密栓塞较低,术后极易再次复发动脉瘤,使其疗效大大降低[25-26]。LVIS支架网孔较小,在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平行式技术和顺序式技术,以保证弹簧圈进入动脉瘤腔[27-28];另一方面,LVIS支架具有一种新型的编织方式,其能够提高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能够紧密贴者动脉管壁,且稳定性良好,能够达到引流动脉瘤腔血液的作用[29-30],从而达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目的。
综上所述,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中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能够提高颅内动脉瘤腔血液引流装置的稳定性,避免术后血栓形成引起病情反复,有效改善其预后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