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课程:起源、现状及其完善路径

2020-02-27 20:31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变化当属课程学习方式的改变。2000年教育部发布“教高〔2000〕1号”文,决定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必须加强网络课程和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1]。同年,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教高司〔2000〕29 号),强调要加快建设远程教育系统和促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和共享,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由此网络教育技术开始成规模地出现在全国高校的课程教学之中。当前,在线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出现后其作为常态出现在各大高校的课堂上,成为高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进步和不同需求呈现,不同类型的在线课程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慕课(MOOC)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直播+在线互动”“录播+在线互动”“自主学习+在线讨论”“录播+自主学习+在线互动”等[2]。

综上而言,在线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当前虽然我国在线课程建设已经取得快速的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完善和解决,故本文在系统梳理在线课程起源以及意义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在线课程的起源及特征

1.在线课程的起源

在线课程的早期形式是公开视频课。人们认识“公开教育资源”是源于2001年美国的一项名为“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的运动。该运动由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始,随后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著名大学纷纷加入,通过网络将一些优秀课程的教学计划、授课内容等资料免费开放。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群体与个人通过网络便能免费享受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资源。2006年苹果公司把美国一些著名学府如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杜克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的优秀课程资源集中,形成了iTunes U 大学学习频道,免费向公众开放。由此,一个独特的知识共享、交流和学习平台由此建成,大大推进了在线课程的发展。

由于iTunes U 大学学习频道使用的是英语,受语言的制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人很难从这些优秀资源中汲取知识。转机来自于2010年,in⁃ternet 资源共享平台Very CD 与美剧字幕制作“人人影视”合作共同开发了公开课程,通过网络免费发布中文版世界名校的公开教育资源,使得国人开始真正走进世界名校的“课堂”。2011年11月,中国大学首批20 门视频公开课上线,正式开启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自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途径,在线课程在中国发展迅速。之后,包括我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知名高等学校先后向全球学习者推出了大量各类开放课程项目,国际教育领域流行的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在我国也方兴未艾。

2.在线课程的特点

在线课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科技进步应运而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课程教学更重视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方式也更灵活多元,比如更多地引入同伴互评等[3]。目前,在线课程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手机APP 等媒介实现的课程教学网络化,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提供课堂实录的录像,也是公共优势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对个人自修(学习)的赠与。在线课程之所以广泛传播,备受推崇,原因与其以下三个特点有直接关系:(1)时空的开放性。在线课程以互联网为介质进行传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文化边界,学习者无需任何申请入学手续,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课程,极大地缩短学习者与世界名校之间的距离。(2)教学的真实性。尽管师生交互的场所由实体转变为虚拟,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线课程完全可以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可以真实地再现现场授课、师生互动、案例讨论等情景,任课教师可以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教学问题[4]。(3)知识的共享性。在线课程体现了知识共享的先进理念,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满足了学习者自由、自主、灵活选择信息的需要,增加了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量,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二、我国高校开设在线课程的意义

在线课程作为一种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学模式,宏观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微观上可以激励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技术,重新梳理与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在线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方式的改变,使其可以及时跟踪和服务师生。

1.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促进教育资源均衡

教育资源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教育的发达程度往往与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优势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和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很多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依然严峻,区域失衡现象依然突出。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发达地区优势资源难以向落后地区转移是影响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网络在线课程的出现和推行使得这一难题的破解有了希望。通过网络教学,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不用发生时空的转移就能及时了解发达地区的教育动态和前沿信息,就能与世界名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既缓解了落后地区教育财政紧张的压力,又缩小高等教育的区域差距。同时,在线课程通过向全社会的免费开放,使大学的理论知识向社会大众的普及成为可能,大大地提高了优势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2.转变教学观念,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网络在线课程的开设和推行对高校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在线课程为高校课程建设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在线课程互动性强、学习者众多,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真实,课程承担者和主讲者可以通过公众的补充和反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各项指标;第二,在线课程对高校和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讲授方法也是一种激励。通过在线课程,教师也能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学习发达国家和名校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在反思、学习、借鉴、创新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弘扬大学精神,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比拼,已经不仅仅是硬实力层面(经济、科技、军事等)的较量,文化软实力(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层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5],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深更持久。大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重视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当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高校发展的“众心所向”。在线课程恰恰能够体现开放、包容的大学精神,是高校实现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在线课程除最大程度地满足国内外的教育需求外,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在线课程发展的现状

如前所述,当前在线课程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视频专区”汇集了“中国大学在线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爱课程”等众多优质教学视频,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经管法学、基础学科、工程技术等多门学科,参与院校有北大、清华、复旦、浙大、武大等国内最著名的高等院校,授课者也都是这些高校最知名的教师。根据访问量和点击率等指标数据以及学生反馈来看,我国在线课程受到广大在线学习者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好评。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国内众多高校都陆续开始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慕课)的建设工作。按照教育部的统计,截止到2019年8月底,我国慕课上线数量已经达到了1.5 万门,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人数上涨到2.7 亿人次,无论是在课程数量还是在学习者人数上,我国的在线课程建设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在线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线课程建设目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在线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过快,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思考、探讨和改进。

(1)课程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近年来,在线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热火朝天”,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突发使得在线课程一时间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流方式。然而,整体上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的在线教育,很多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遵从传统教学体系,尚未完全理解和转变至在线教学方式。授课形式仍以教师讲“单口相声”为主,传授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较少,课程设计的总体水平水较低,对网络教学的特征认识不充分,未能充分挖掘多媒体教学在图、文、声、像等方面综合运用的优势。换句话说,当前的在线课程教学在课程呈现形式和个性化需求方面与传统教学并无二异。同时,教学内容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只是把线下教学内容直接搬到线上[6],将教学课件和课堂讨论通过课程录像、直播或群讨论来实现,甚至会让人觉得“多此一举”。

(2)在线资源不平衡且更新滞后。在线教学是在一个开放且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的,教与学两个本应同步的过程被虚拟空间分离为各自独立的过程。因此,在线课程建设应在“内容”和“过程”两者之间进行转变,即由重视内容设计转向重视学习过程设计,更加关注教与学的关系。现在的在线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三阶段:课前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中进行答疑解惑和课后进行教学反馈。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得在线课程资源分配失衡,教学重心落在课前,如果学生学习的自律性不强,则极易引起教学质量下降。

而且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快速变化,对高校的在线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在线课程的资源和内容更新缓慢,导致“信息孤岛”现象尤为严重。尤其是一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思创新,一些前沿性的知识和信息成为课程教学的盲区,从而影响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3.教学团队亟需完善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均鼓励甚至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以致于老师们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线下教学任务还需要做好在线课程,这会使他们精力分散和顾此失彼。虽然每个学校都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即教务处,但是对于在线课程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的建设与管理来说,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人员缺乏对在线课程的了解,专业性较低,难以配合教师创新性地完成在线课程建设任务[7]。高校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多半对网络和新兴技术不甚了解,甚至会有恐惧心理排斥在线课程建设。因此,如何对高校教师持续而系统地进行在线课程培训,促其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高校在线课程建设对策

2019年4月,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钟登华副部长强调要做好慕课的“建”“用”“学”“管”。结合现状与问题,建设、使用、学习、管理高水平的在线课程,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免费共享,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避免单纯追求点击率和轰动效应

在线课程是面向高等学校学生、面向全社会公众实现资源共享的理想平台,应当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自觉接受学校、学生、社会的监督。目前对在线课程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指标考核制,如公众的点击量和评价打分。这种方法虽然直观便捷,但是简单地采取公众的点击和评价,则容易导致考核的简单化、片面化甚至功利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不应过分追求点击率,更不须沉湎于所谓的“轰动效应”。如果浸染在这些表面形式上,大学在线课程泛娱乐化的倾向势必加剧。因此,在线课程必须坚持“学生受益为主、开放共享为先”的基本理念,赋予在线课程以灵魂,不能仅是赋予其形,更要赋予其神。大学课程一般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学术性,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对于需要的人,它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学术的东西,很难进行“大众传播”,应更注重保存和传承。因此,评判在线课程的效果不应单纯以点击率为标准,更应注重知识的传承。因为对全社会来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推动文明成果的传播、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优化课程相关内容,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线课程的建设不应流于形式,不能为了上线而上线,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尤其要注意公开课程后续的完善工作,特别是与学生互动、教学效果的反馈等。国外在线课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助教团队。按照欧美等国家的做法,在线课程,如慕课不仅仅是一段教学视频,还要求提供课程的阅读、案例、实验指导材料,以及讲义、课件和教学实况等材料。学生需要在线预习教学内容、阅读文献、完成课程论文、课后作业等等,还需要参与课程案例的讨论,而这些教学环节都是在助教的协助下完成的。每一个助教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明确,全力辅助主讲教师。在由主讲教师和多名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助教密切配合下,视频课程才能高效、有序、顺利地开展。但在国内由于师资和经费等种种束缚,此种授课方式尚未全面普及,多是“单打独斗”状态。因此,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在线课程成功的基础,且需要培养团队的合作意识,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3.筛选、优化媒体技术,扩展共享资源

在线课程教学是建立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之上的教与学,技术上革新与变化,会影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艺术化、灵活化以及教学效率。但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技术都对在线课程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应该具备“火眼金睛”筛选和过滤掉无关甚至负相关的媒体技术。

从国外在线课程可以看出,其所使用的多媒体技术是经过筛选的,结合教学内容优化使用的,而不是本末倒置,在技术的采用上一味求新求多。许多教学内容通过简单的媒体技术就能达到良好的传递效果,避免花样繁多的技术手段对内容的喧宾夺主。简言之,在线课程的开设应该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跟随新技术,选择最适合的技术手段才是最重要的。在线课程的特点之一是资源共享,无论使用何种技术,没有健全的课程资源体系,没有完善的课程质量标准,在线课程的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在线课程的建设、使用时,应以在线金课(一流课程)为目标,除了关注媒体技术、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外,更需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丰富,更需要重视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

建立共享机制的前提是搭建共享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或兴趣,从该平台上获得相应的课程资源。国外的许多教学机构在此方面起步较早,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同时从多方面考虑年龄、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差异等不同群体,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将其高水平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呈现给世界各地的学习者。

4.完善教学管理,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平台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9年到2021年,完成4 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 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6 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这一目标对在线课程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旨在进一步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是传统课堂、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结合的综合教学形式,即通过“线上+线下”将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优势结合起来。换言之,混合式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构,但同时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教学质量是课程的生命线,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与服务尤为重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在线课程,即利用在线课程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同时,虽然在线课程带来教学场景与学习环境的较大改变,但每一门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教学情境及核心内容与线下课堂教学并无二致。在保持一定的教学氛围和仪式感的前提下,需要充分重视在线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模式[10]。因此,在线课程在设计、建设时应考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一是建立针对教师在线教学的规范,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是否批改作业、讨论记录等;二是加强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发布作业、批改作业、预习复习、提问与答疑、课堂或课后讨论、作业点评和期末考试等。总之,高校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优化管理功能,把其放在提高及优先于在线课程内容建设的高度,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平台。

猜你喜欢
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