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娟 赵 洪 翟秀清 程宏科 殷翠红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淄博,255100)
色纺纱又称染棉纱,是根据工艺要求先对纤维进行染色,再将不同颜色的纤维进行充分混和后纺制成的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色纺纱色彩丰富、光泽柔和,用色纺纱织成的面料具有独特朦胧的立体效果,颜色含蓄、自然、有层次,色纺纱的产生促进了服装、家纺产品的增长,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由文献[1⁃2]可知,8.3 tex色纺纱因其单纱强力低、纱线耐磨性差、毛羽多等特点生产难度大,浆纱过程中易产生打绞、断头、不易上浆等问题,织布时经停高,织机效率低,面料一等品率低。
采用YG063M型单纱强力仪、YG172型纱线毛羽测试仪、LFY⁃109型电脑纱线耐磨仪对8.3 tex的色纺纱与普通纱进行检测对比,结果如下。
类别 色纺纱 普通纱
单纱强力/cN 167.8 208.2
断裂伸长率/% 4.23 4.36
3 mm毛羽/根·m-111.2 7.3
单纱耐磨次数/次 31.7 47.1
从对比指标看,与普通纱相比,8.3 tex色纺纱单纱强力低19.4%,3 mm毛羽高53.4%,耐磨性低32.7%。8.3 tex色纺纱在剑杆织造时平均织机效率83.5%,车速403 r/min,十万纬经停15.4次,织机效率和车速低,面料一等品率低。
品种规格:经纬纱8.3 tex;坯布经密630根/10 cm,坯布纬密394根/10 cm,坯布幅宽165 cm;织物组织平纹。浆纱采用津田驹TTS20型三浆槽浆纱机。
因为特细号色纺纱单纱强力低、耐磨性差、毛羽多,浆纱过程中增强、提高耐磨、贴伏毛羽尤为重要,因此浆料配方应选择黏度稳定、黏附力强、浆膜耐磨性好的优质变性淀粉及PVA为主浆料。
CP⁃LT是一种马铃薯变性淀粉,具有流动性好、黏度稳定、浆膜弹性大及耐磨性好等优点,对纱线黏附力高,可取代PVA。我们制定了两种试验配方,将变性淀粉CP⁃LT与原来的变性淀粉上浆效果进行了对比,具体配方如下。
配方 原配方 配方1 配方2
玉米变性淀粉/kg 75
CP⁃LT/kg 75 100
PVA 217/kg 40 40 20
聚丙烯酸浆料/kg 30 30 30
助剂/kg 10 10 1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试验配方1中用CP⁃LT替代了原配方中的变性淀粉,试验配方2中用CP⁃LT替代了原配方中变性淀粉的同时取代了20 kg的PVA 217,降低了PVA用量。
2.2.1 经纱含水率的提升
色纺纱经轴含水率一般在5%~8%,由于特细号色纺纱中纤维排列紧密、毛效差,经纱进浆槽后浆液对纱线的渗透效果不够,不利于上浆,因此上浆前我们对经纱进行了水洗,即在染缸中对色纺纱经轴进行浸泡、预湿、脱水,然后上浆前经过预烘,使色纺纱含水率达到20%~30%,以提高浆液对经纱的渗透效率。
2.2.2 压浆力和浆槽温度的调整
压浆力是通过压浆辊与上浆辊的相互挤压而产生,压浆力一般可分为第一压浆力和第二压浆力,两个压浆力相互配合来实现浆液对纱线的渗透和被覆效果。CP⁃LT黏度低、流动性好,浆纱时可适当提高压浆力,增加浆液对纱线的黏结力,同时为了保证一定的被覆量,可适当降低浆槽温度以提高浆液黏度。
2.2.3 干分绞棒的选择
浆纱过程中分绞棒分为湿分绞棒和干分绞棒两种,湿分绞棒是用通冷水的分绞棒贴伏在纱片表面,纱片向上运动时会与湿分绞棒之间形成一种抹纱力,从而使纱线表面的毛羽贴伏在纱体上。干分绞棒是纱片出烘房后经数根轴对纱片进行横向分层,干分绞棒一般分为直径30 mm的大绞棒和直径15 mm的小绞棒,特细号色纺纱因其强力低、分绞时将大分绞棒换成小分绞棒,从而减小分纱包围角和分绞阻力,使分绞更加轻快,减少了特细号色纺纱分绞断头。
2.2.4 浆纱后上蜡及浆纱伸长的选择
浆纱后上蜡的作用主要是使浆膜增塑、柔软,以提高浆纱的平滑性,减少浆纱表面的摩擦因数。浆纱后上蜡装置是通过上蜡辊在有一定温度及液面高度的蜡槽内慢速回转,运行的纱片经过上蜡辊时沾上蜡液,作表面上蜡。通过调节上蜡辊的回转速度可以调节纱线的上蜡量,例如津田驹TTS20型浆纱机,蜡速分0档~10档以调节上蜡量大小,特细号色纺纱的后上蜡应选择最大蜡速10档,以增加后上蜡对浆膜的塑性,同时适当降低浆纱伸长,可减小对纱线的弹性损失,从而减少浆纱断头。
2.2.5 工艺对比
工艺调整情况如下所示。
工艺 原工艺 调整后工艺
车速/m·min-150 50
浆槽含固量/% 11 11
主压浆力/k N 14 16
浆槽温度/℃ 92 88
分绞棒直径/mm 30 15
浆纱总伸长/% 0.8 0.6
浆纱断头/次 3 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原工艺相比,主压浆力从14 k N提升到了16 k N,浆槽温度从92℃降低到了88℃,干分绞时分绞棒使用直径15 mm的小分绞棒,浆纱伸长率降低,浆纱断头显著减少。
采用原工艺配方和调整工艺配方浆纱后,对各上浆指标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所示。
配方 原配方 配方1 配方2
上浆率/% 13.8 13.6 14.1
增强率/% 20.4 30.7 28.9
减伸率/% 15.2 14.6 16.8
毛羽降低率/% 82.2 80.9 86.5
增磨率/% 466.4 605.7 586.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配方中使用CP⁃LT后,浆纱增强率和增磨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使用CP⁃LT取代部分PVA后,浆纱毛羽降低率有所提升。
3.2.1 织机效率对比
使用GMMA型剑杆织机织造,上机采用“小张力,小开口”织造工艺,减少对经纱的拉伸,避免经纱受力过大导致的弹性损伤。具体织造情况如下。
配方 原配方 配方1 配方2
织机效率/% 82.1 89.4 89.2
十万纬经停/次 14.8 7.6 6.9
十万纬纬停/次 4.2 3.8 4.3
车速/r·min-1404 450 452
从以上数据来看,在相同织造机型下,试验配方1中使用马铃薯淀粉CP⁃LT后,织机效率从82.1%提升到了89.4%,车速从404 r/min提升到了450 r/min。试验配方2中使用CP⁃LT取代部分PVA后织机效率提升到了89.2%,车速提升到452 r/min,考虑到PVA降解性差,最终我们选择试验配方2为特细号色纺纱的浆料配方。
3.2.2 面料一等品率对比
在特细号色纺纱浆料配方中使用CP⁃LT后共跟踪织造32 600 m,织机平均效率89.5%,车速450 r/min,面料一等品率从原来的92.6%提升到了98.7%,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特细号色纺纱品种浆纱配方中使用CP⁃LT,应适当提升压浆辊压力,降低浆槽温度,提升浆液对纱线的黏结力,保证一定的被覆量。
(2)CP⁃LT浆料黏度稳定、黏附力高,对强力低、耐磨性差的特细号色纺纱织轴质量和织机效率的提升有明显效果。
(3)在特细号色纺纱上使用CP⁃LT可取代一定量的PVA,减少浆纱工序中PVA的使用量,降低了纺织企业环保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