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术后认知障碍是指在术前无精神失常的患者在术后,出现认知功能短时间改变的现象,也可能长时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状态的转变[1]。术后认知障碍通常好发于老年人群,该疾病属于可逆转性精神紊乱性疾病[2]。目前,随着我国人口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病几率也随之逐步上涨。有学者称[3],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术后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速患者康复进程。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共有30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5~90岁,平均(68.47±2.93)岁,腰椎手术16例,颈椎手术14例。纳入标准:①术前意识清晰,无精神异常现象。②患者自愿加入实验。③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无缺失。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②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的患者。
全面评估患者的机体状态,对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开展积极的防治工作。根据患者的状况挑选适宜的药物,以便患者机体内酸碱、水电解质的平衡。帮助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另外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积极的治疗,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同时为患者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提升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向家属进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等宣教。
为患者讲述脊柱外科手术的治疗过程、术中的注意事项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避免术中应激反应的出现,导致手术不能顺利开展。
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状况,早发现、早处理。若患者出现长时间持续(24h)精神障碍状况,在排除电解质紊乱、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下,考虑术后认知障碍的可能,经过与患者沟通来确定认知障碍程度、种类等,控制病房内探视人数、时间等,保障病室相对安静,防止患者受到外源性刺激。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真实想法,嘱咐患者家属多关系患者,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可在病室内播放轻柔的音乐,维持患者心境平和。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例如心率、脉搏、血压等,若出现异常,需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师,并配合其对患者进行处理。患者出现躁狂,可使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若患者出现抑郁,需使用抗抑郁药物,与此同时需与患者耐心的交流,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保障病室内的整洁、安静,温度与湿度适宜,定时为患者更换床单被套,在病房内摆放绿植等,允许家属陪护,从而舒缓患者焦灼、紧张的不良情绪。
在手术过程中,极易对患者的神经、血管造成牵拉及刺激,加上手术对身体的创伤,从而造成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的症状,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例如更换体位、播放音乐转移注意力等,对于疼痛程度剧烈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
患者出现术后认知障碍的早期,通常会出现定向不清、惶恐、记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此时护理人员需与家属协同为患者讲述住院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从而加强患者的记忆力、定向力以及认知功能,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加以适当的护理,建立护患之间的信任关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回忆以往的经历,进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极易在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对术后认知障碍的研究尚不完全,该病的发病机制未能明确[4]。该病可造成患者精神状态失常等现象,从而造成患者合并症发生率、病死率增加,另外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加住院费用,增长住院时间,对患者的预后情况造成严重的影响,为此,做好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极其重要。本文对30例脊柱手术患者进行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主要囊括术前、术后常规护理、心理干预、环境干预、疼痛干预、健康宣教以及认知行为干预等,提示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脊柱外科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降低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几率。
总而言之,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对脊柱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认知障碍的护理过程中,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加速患者的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