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日青 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定量的分析决策方法,它将决策的相关要素分为目标、标准及方案等。该方法根据决策因素定性定量处理的特点,以及系统灵活简单的优点,分层交错综合分析无障碍设计在各层次的相对重要性,以指导无障碍设计决策。
无障碍设计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4年,是联合国针对特殊群体设计提出的“新主张”,旨在“消除产品与人在使用及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和障碍”。当前,无障碍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建筑、公共环境设施等公共产品上,如无障碍通道、电梯、盲道、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设计使缺失者能无障碍地顺利行动,从而使他们能平等参加社会活动。另外,无障碍环境不仅是为特殊人群所创造的和谐社会,更是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世界。只有确保各阶层、各群体、各地区的平等,使人人享有公平的出行权和竞争权,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才会熠熠生辉。社会无障碍化是日益增大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无障碍设施目前只能勉强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鉴于弱势群体的生理和心理劣势,关爱弱势群体就是关爱自己。无障碍环境迫切需更加人性化和普遍化的进步。社会进步的本质不在于经济如何、高楼多少,而在于整体、人性思想的进步。越是发达国家越重视平权程度,对少数人的关注度更高,无障碍意识更为完善。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为残疾人和所有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人提供了必要的基本保障,为全社会创造一个通畅的环境,它是一个民族与城市的精神和物质文明象征,公共空间所有规划设计,以及与人的衣、食、住、行有关的各种建筑设施设备,需充分考虑不同程度肢体残疾和行动不便人群(如残疾人、老年人)的使用需求,无障碍设计包括:人行道坡道、盲道、无障碍出入口、轮椅坡道、无障碍建筑电梯、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住宅、低层服务设施等。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城市公共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社会目标,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和使用价值不仅能满足当前使用者的需求,为残疾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无障碍设计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也是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因此需在实际设计中,将无障碍设计主题和结构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如盲道与周边设施相结合,使无障碍设计既能体现使用功能,同时还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从而营造出更加优美的环境。
无障碍设计是现代城市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虽然我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了无障碍设施,但当前它们在使用中并未在共享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许多城市出现大量的共享单车占用城市道路。残疾人道路公共空间的设计无明显标志等。因此,无障碍设计在现代城市公共环境应用中的主要目标应是保证残疾人的出行安全,以此提高无障碍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进而实现专业化和优化利用。
易识别是现代城市公共环境无障碍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醒目原则。无障碍设施是城市为残疾人提供的主要服务设施,因而设计必须足够明显,包括无障碍设备尺寸、颜色、位置等。尺寸应根据设备造型和环境等确定。在不同的公共环境中,残疾人设施是不同的,切忌千篇一律。
(2)系统性原则。无障碍设计体系更加完善,其在现代城市公共环境中的应用,不能仅限于公共环境入口、坡道、电梯、卫生间等。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应用,尽量做到完全无障碍,最大限度地整合整个环境设计,从而为行动不便居民提供能平等享受的社会文明及物质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进步,无障碍环境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其的认识及建设水平,而且有越来越多关于无障碍设施的学术研究,可总结为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无障碍、城市公共建筑无障碍、居住环境无障碍等。
居住区作为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其已从简单地满足基本需求转变为健康的生活理念,无障碍建设已成为住房建设的优先事项之一,是社区文明的重要标志。从现有的研究角度来看,有针对住宅、公共设施、外部环境等单一因素的无障碍设施研究,以及整个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的系统研究。研究者将无障碍居住区划分为无障碍居住区、无障碍公共设施区和外部环境区。因此,居民区道路、公共绿地、各种公共设施需考虑无障碍设计。
由此可见,研究着重在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建筑、居住环境等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何有效地反映和评价无障碍设施的服务水平,国内外研究较少,尤其是居住区无障碍设施评价体系研究尚属空白。
合理选择评价指标是建立城市居民区无障碍评价体系的关键。首先,选取的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居住区无障碍建设状况,并明确各级指标间必须存在的结构性关系,通常遵循的原则是完整性、层次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
按上述选择原则,依据相关文献和设计标准,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中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20个指标层。
目标层:住宅区无障碍设施评价。以城市居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评价对象,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
准则层: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与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等,将居住区要素划分为四个准则层,即居住区无障碍、道路无障碍、绿色无障碍、公共建筑无障碍。
指标层:属于不同准则层下的指标,即:无障碍住宅设施的出入口坡道、电梯、楼梯、地面、走廊等;道路无障碍的人行道纵坡、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停车位、标记系统、住宅区出入口坡道等;无障碍绿色设施包括道路、坡道、扶手、休息座椅等;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包括出入口坡道、厕所、电梯、楼梯、地面及通道、标记系统、低位设备等。
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当前较普遍的赋权法有主、客观赋权法。其中,主观权重法是指决策者在确定各评价因素权重值时的主观判断或直觉,包括强制性评分法、环比评分法、专家调查法等。客观权重法是一种基于客观统计数据分析的权重确定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多目标距离最大化法等。
因城市居住区无障碍水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对城市居住区无障碍评价缺乏研究和数据积累,所以传统的客观权重法难以评价目标。为了得到更客观的评价结果,本文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即问卷调查法比较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以此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
问卷的内容是设计住宅无障碍、道路无障碍和绿地无障碍两种形式的比较,并选取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本文研究对象为无障碍发展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从事无障碍工作的教师、参加无障碍设计课程的学生、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和一些居民。因上述人员熟悉无障碍内容,因而其判断更加科学。若大量不熟悉无障碍环境的非专业人员被选为调查对象,其调查结果可能与客观事实不符。根据这一结论,上述几类人群大多数人认为,与道路无障碍相比,住宅无障碍相对较低。
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按5分制评价,5分为最重要,3分为相对重要,1分为同等重要,1/3相对不重要,1/5非常不重要。将每个评价指标的人数乘以相应的分值后求和,再除以总人数(即得分=人数×得分/总人数)获得评分值,计算统计结果,通过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值,验证其一致性。
本文选取某市两个典型居住区进行对比评价,以检验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流程。
本文选取的两个居住区由于地理位置相似,许多属性也相似,因而具有可比性。从实际调查中直观感知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个社区人口年龄化程度高,使用轮椅老年人较多。因此,更应重视门前坡道的建设。一般来说,其目标很明确,但缺乏多样性,许多无障碍设施完全空白,比如道路两侧的盲道及电梯等。但在另一个社区,无障碍设施通常较平均。
依据两个项目的实地访问,对指标进行10分制评价。其标准为:良8分~10分,中6分~8分,差0分~6分。
根据上述得分和指标加权值,计算两个住宅区的分项及综合无障碍得分,其结果表明,调查中分项、综合得分与直观认知结果一致。
对评价制度的应用情况和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此评价制度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并得出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的以下启示。
(1)居住区内的道路连接着居住区内外空间,并串联居住区内的房屋、绿地和公共建筑。对残疾人而言,先要通过房屋本身无障碍设施走出户外。因此,居住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比公共建筑和绿地更为重要,这对居民区无障碍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
(2)电梯在无障碍住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由于近年来老年人人数的增加,一些老旧社区采取增设电梯的改造方式,以改善住宅楼无障碍通行能力,从而提高无障碍设施水平。此外,单元门出入口坡道也是影响住宅建筑无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道路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影响略有不同。对轮椅使用者而言,路缘石坡道和纵坡在无障碍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盲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是否有盲道及其铺设是否规范。
(4)与住宅相似,公共建筑的电梯及出入口坡道也是影响无障碍水平的重要因素。此外,公共建筑中残疾人专用厕所的存在也是影响无障碍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5)公共绿地无障碍水平主要体现在无障碍性上,如公共绿地出入口或内地面有高差时,是否设有轮椅坡道和扶手,休息座椅旁是否有轮椅停放位置等,这是衡量公共绿地无障碍的一个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