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的思考

2020-02-27 00:05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安专业课程育人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课程思政”是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教育理念。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7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实施纲要在要求完成根本任务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中,首先强调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建设,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探索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2018 年,教育部启动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申报遴选,我院侦查学、治安学确定为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侦查学总论》《刑法学》等立项为省级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纳入课程共建共享体系和思政“立体课堂”建设。以此为契机,我院公安学类专业制定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以打造“金课”,达到“立德树人”实效为目标,启动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工作。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各专业教学团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因此,总结实践经验,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薄弱环节,以此推动公安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公安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公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的方向和任务问题,是公安学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在新形势下,学习借鉴教育部推广的“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与课程建设要求,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公安学科专业特点,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公安专业人才。

(一)专业培养方案中人才规格德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 “忠诚可靠、专业精通、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是公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我院公安学类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过设定四方面的知识 (法律知识、警务基本知识、行政刑事执法知识、人文社科自然知识),三类八项能力(三类为:侦防能力、基本警务能力、管理能力。“八项能力”略)和五方面素质(政治素质、职(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身心素质),完成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同时,通过以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为核心的“三段制”(三段: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发展教育)体系和以忠诚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警务化管理为日常抓手的人格培养体系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三段制”的课程体系中,通过依次设立思政课课程群、通识与通用能力课程群、法律与公安基础课程群、公安专业通用课程群和专业主干课程群等,完成人才培养规格中所设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由此,公安学专业“专业主干课程群”,承担了人才德育目标培养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专业课程如何发挥特色与优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甚是关键。因此,确立每门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定位中发挥其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和核心价值方面的作用,即促使学生思想成人,专业成才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德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挖掘公安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按照公安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公安学类专业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能够按照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以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要求,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类专业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在公安机关从事行政执法、刑事执法、公安队伍建设与管理等工作的公安专业人才。围绕这个专业培养目标,公安学科专业设定了共同的专业课程规范。从课程思政元素而言,公安学科课程群从宏观层面的制度原理,到中观层面的措施策略,再到微观具体的工作方法与操作规程,各专业课程内容,无不得天独厚的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公安基础理论,包括制度原理方面的内容

在我国公安学发展历程中,从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安学的发展方向,到建立了公安学的理论基础,再到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学科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学科群体,以及把公安理论研究的重点围绕公安实践的定位,尤其是根据我国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要矛盾变化,公安工作充分体现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需要,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目的与执法形式上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与运行模式,无不从制度、理论、道路、文化层面上建立起对我国法治的自信。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这些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深化改革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安工作特色经验,坚定公安改革的政治方向,并激励学生致力于公安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这些都是贯穿公安学专业课程始终的思政元素。

2.主导公安工作策略措施运用的公安工作主体方面的内容

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作为公安工作的核心要素,能否主导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平公正规范执法,精准而有效率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让老百姓在每一起案件中看到公平正义,以此获得人民的拥戴,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这与执法主体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否具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法治意识,以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基本素质密切相关,执法主体必须具备的岗位相适应的这些思维、心理品质和行为能力,都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始终要突出的、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3.公安工作措施策略运用到具体行政和刑事执法方面的内容

公安工作方针、原则、措施策略运用涉及法律科学、哲学与思维科学、博弈与对策科学、心理与语言科学,等等,各种知识的运用无不要求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对策决策思维和因人因事因时因势运用措施的能力,其中蕴含的程序意识与能力、证据思维与能力、策略思维与能力,以及为民服务、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清正廉洁的意志与品质等综合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总而言之,公安学专业课程群,从基础知识原理到运用策略方法,价值与理念、思维与品质、情感与态度等思政元素渗透在各个知识与能力因素中,研究挖掘的过程,就是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改革质量提升,打造“金课”的内涵建设过程。

(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通过适当的路径与方法融入专业教学各环节,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成效。一是在专业知识技能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传授知识、技能与人民警察信念、价值观、责任意识及执法办案的能力相结合。二是借助新媒介、信息技术手段,网络育人。即通过微课、慕课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融入思政元素,伴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良好效果。三是通过翻转课堂、主题辩论、专题讨论等方式,实现自我教育。通过举案说理、举案说法,感悟思政元素,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辩证思维。四是通过实践实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实践育人。即在实际操作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意志、品格、工作态度与能力。实践证明,公安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路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如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等等,专业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素材,选择不同的路径与方法,精心组织,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课程育人质量评价与提升体系

研究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必须从确立教学目标和要求,优化教学内容设置,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和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实施过程和设计思考、讨论题,以及加强教学管理多方面来体现。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按照课程特点和思政功能,要建立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指标,关注本课程与专业课程群其他课程思政功能的整体性、系统性发挥,同时要关注本课程与其他思政理论课程群的协同配合,互相呼应,形成课程育人质量评价与提升体系。

二、公安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德育目标与课程关系不清晰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遵循,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定位有清晰的认知,对专业教学模式能全面理解执行。教师对专业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思政要求与具体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加之思政教学共享共建体系与平台不足,教师们统筹各课程群思政知识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专业课程群与思政课程群协同育人的脱节现象,未形成同频共振。同时,教师对所承担的课程德育目标模糊,知识体系与育人体系模式难以融合发展,形成合力。

(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准确与深入性不够

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需要对课程显性与潜性的知识内容有深入的认知与掌控,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思政理论知识与能力。教师首先要对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同时其思政理论修养、价值判断以及思辨能力要满足相应教学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要求。目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准确与深入性不够,有的是主观上的不重视,更多的是教师知识储备、自身思政素养和融会贯通的教学能力不足。

超星智慧教室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讲台与黑板,课桌按照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摆放,教师直接面向学生教学并融入小组讨论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手中的任意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工具,实现实时书写并向电子白板投射。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采用3D激光全息投影方式进行教学和展示。

(三)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与方法适应性不强

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课程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要形成有机整体,取决于思政内容提炼挖掘的准确性与否,同时取决于教师教学途径与方法技巧适应性与否。教学设计能把知识、能力融入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融为一体,就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目前,课程思政的理念已经在教师中确立,一些专业教学内容挖掘的思政元素也很丰富,但如何通过各种路径与方法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这是深化课改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

(四)专业课程思政评价制度不完善

我院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课堂质量标准,也建立了各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但专业课程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思政评价制度并未建立,如何按照“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通过示范课探索实践加予归纳总结,形成经验示范推广,这是建立长效机制,落实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公安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优化策略

(一)调动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体作用,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公安专业课程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担当作为意识与能力,才能完成好课程思政的任务。专业教师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公安专业是要培养具有承担依法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重要职责的公安人才,公安教育是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因而每门课程的教育教学都要为实现此目标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调查表明,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的最大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当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得到学生高度认同时,教师的专业观点、价值判断、对事物的认知与态度,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深深影响学生。如当一位公安学专业课程教师能把传授知识与人民警察忠诚坚守、强烈的政权维护责任意识、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信念为价值支撑核心内涵的职业道德,以及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相结合时,伴随着兴趣学习的专业课,就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效果。因此,公安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的有效性不可或缺。调动专业课程教师的主体作用,明确承担课程的德育目标,根据公安专业课程内容承载的思政元素的特点,丰富课程资源,修订专业教材,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四个回归”理念转化为现实行动并取得实效,才能较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每门专业课都有其较为成熟与完整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体系,并且,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课程内容结构也在不断地优化发展。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是专业课程内容本身蕴涵的内在元素,不能是牵强附会、浮于表面的附加内容,专业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前沿和实践问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和深化公安工作改革经验进行理论凝练,使之升华为更加深刻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思政原理,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能力训练与品格养成交相辉映,避免把政治口号式的内容任意附加,避免不存在必然联系的思政内容简单重复,真正把公安基础原理、措施策略方法等专业课程中蕴涵的内在思政元素准确全面深入提炼,充实优化教学内容。

(三)完善课堂、网络、实践教学的立体方式

一是运用比较法。如中外制度的比较、中外治安管理(侦查)模式效率的比较等,增强制度的自信,激励学生研究学科理论不忘来时的路,走好现在的路,开创未来的路。

二是运用历史事件回顾和经验总结法。如回顾我国历史上的严打专项斗争,总结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分析一带一路国家反恐和打击犯罪合作与执法能力建设、总结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的智能化发展等等,在维护制度安全、政权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公安工作不断适合国情改革发展的认同感。

三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如通过行政、刑事办案优劣质典型案例,感悟执法办案主体的思维、意志品质与职业素质,理解执法办案程序公正和执法办民的重要性。

四是运用网络教学与翻转课堂。即优化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和实施方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等APP,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案例设计,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翻转”。

五是运用视频播放法。如时政宣传、优秀与警示案例,增强思政感染力。

六是运用讨论法。如讨论课程思政内容,增强辩证与理性思维。

七是运用模拟操作法。直观、切身体会执法办案人员的工作精神、知识、态度、品质与能力要求。尤其是在专业实习实践中,在身临其境的警营文化熏陶和优秀警察的示范带领下,学习职业精神和奉献品格。

(三)改进教学评价制度,完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准

教学评价制度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南。专业课程思政评价可以从宏观与微观,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来进行。

一是建立课程思政目标评价制度,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从育人育才全方位统筹,整体评价课程育人全过程和实现目标情况。如挖掘和拓展思政元素质量、挖掘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入路径选择的逻辑性与技巧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灵活性、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与教学效果的检验。

二是建立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发挥有效机制。把专业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发挥和课程育人质量等,作为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进行评价。

三是建立教学大纲、教案评价制度。对教学大纲中各章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的正确性与针对性评价;对教案中组织实施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实践中,通过推广示范案例,即对具体的思政案例设计在结合课程的内容及特点进行的思政元素的挖掘技巧、融入的路径和方法,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效果等进行评价,达到互相引导启发的效果。

四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辅助性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提升效果的评价制度。

五是建立课程思政内容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方式多样化标准。

综上所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主旋律。公安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抓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有效路径的建设重点;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难点,以及专业教师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建设的关键点,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为构建具有特色的公安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提供标准样式和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公安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论公安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