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凯,张洪瑞**,柴 鹏,张慧超,程先锋,杨 澍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2河海大学海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3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2501;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中国西南三江哀牢山地区发育有镇沅老王寨金矿、墨江金厂金矿、金平长安金矿、元阳大坪金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金矿,构成了一条上千公里长的金矿带——哀牢山金矿带。该金矿带研究成果众多(Hou et al.,2007;Sun et al.,2009;张洪瑞等,2010;杨立强等,2011;邓军等,2012;Hou et al.,2015),相关认识也存在较大争议。如:成矿时代有三叠纪(Shi et al.,2012)、白垩纪(谢桂青等,2004)和新生代(Deng et al.,2015)等不同观点;成矿物质有幔源(孙晓明等,2007)、壳源(应汉龙等,2000)、壳幔混源(刘显凡等,2012;袁士松等,2010)、以及地幔提供金属地壳提供流体(邓碧平等,2014)等不同认识。最关键的分歧在于:成矿与变质流体及剪切作用有关(孙晓明等,2006;Zhang et al.,2014),还是与岩浆热液有关(何明友等,1996;梁业恒等,2011;Zhang et al.,2019)。这两种观点决定了矿床的基本类型,是造山型金矿,还是岩浆热液型矿床(Zhang et al.,2018)。解决该问题对于矿床成因乃至找矿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矿床成因研究成为目前哀牢山金矿带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
哀牢山金矿带内分布着100多个超基性岩体。其中,墨江金厂超基性岩体面积最大。岩体内赋存的金厂金矿也是带内唯一与硫砷镍矿共生的矿床。在世界范围内,金镍共生矿床并不多见。秦岭地区煎茶岭金镍矿床金镍共存,金矿发育在超基性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上,镍矿赋存在超基性岩体中。该矿床的金镍被认为是源自超基性岩,在韧性剪切作用过程中,热液捕获金镍元素并迁移沉淀成矿(聂江涛等,2012)。另外,非洲中部发育Mayo Kebbi金镍矿床中,金赋存在石英脉中,镍出现在围岩辉长岩中。研究认为金镍属于两期独立成矿,成矿类型为造山型(Leontine,2014)。可见,金镍为何能出现在同一个矿床中,不同矿床研究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前人已经对墨江金厂金镍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俞广钧等,1986;方维萱等,2001a;谢桂青等,2001)、成矿物质来源(李元,1998;方维萱等,2001b;孙晓明等,2006;张德等,2009)、成矿流体性质(张志兰等,1987;李元,1992;毕献武等,1997)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于金镍赋存状态,以及金镍关系还没有明确结论。本文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相学观察,结合测试分析,从金镍矿体分布,赋存状态,元素共生关系三方面,讨论金与镍成矿关系,并初步探讨成矿过程,以期对哀牢山金矿带成因提供新资料。
墨江金厂金镍矿床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境内,南西直距墨江县城约10 km。开采历史久远,清代即有开采记录,但真正大规模开采是在1972~1982年详勘之后。目前,矿床已圈定金矿体159个,金矿储量30吨,镍矿储量33万吨,均达大型以上。金平均品位为2×10-6~3×10-6,最高者可达703×10-6。
金厂金镍矿床所在的哀牢山地区经历了复杂构造演化过程,包括新元古代洋壳俯冲、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洋壳消减和地块拼贴、新生代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引发的陆内岩浆作用与构造变形等。哀牢山构造带整体呈北西向延伸,向南东呈帚状散开。带内共有4条深大断裂,由东向西为:红河深大断裂、哀牢山深大断裂、九甲—安定断裂,九甲—阿墨江断裂。以哀牢山断裂为界,北东为古元古界深变质带,又称为哀牢山群,南西为古生界浅变质带,上覆有中生界和新生界(张进江等,2006)。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且频繁,岩性以超基性、基性岩浆为主,中酸性岩浆次之。超基性、基性岩形成时代一般为晚古生代,分布在成矿带的北部,且岩体年龄比围岩老(方维萱等,2001b),属构造就位产物。红河县米底以北地段出露34个岩群,共418个岩体,金厂超基性岩体是其中最大的超基性岩体。中酸性岩多发育于哀牢山带南段,岩体规模大小不一,沿构造线分布,其形成时代主要有新元古代(李宝龙等,2008;王冬兵等,2013)、晚古生代—中生代(李宝龙等,2009;李龚健等,2013)以及新生代(Wang et al.,2001;Flower et al.,2013)。此外,各类脉岩十分发育,主要岩性为煌斑岩、辉绿岩以及少量辉长岩,主体呈北西向展布,成矿带内煌斑岩脉一般形成于新生代,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区内金矿床成因关系密切(胡云中等,1995;黄智龙等,1996)。
墨江金厂金镍矿位于哀牢山金矿带的中部,九甲—安定断裂带的上盘,古生界浅变质带内。矿区西部主要出露两套地层(图2):上构造层为上三叠统一碗水组(T3y)红层;下构造层为中、下泥盆统金厂组(D1-2j)浅变质岩系。金厂组砂岩、硅质岩为主要的赋矿围岩。“红层”(T3y)岩性为变余粉砂岩和硅质岩,底部常见以超基性岩砾石为主的底砾岩,不整合覆盖于浅变质岩系(D1-2j)或岩体之上,局部呈断层接触。矿区东部出露金厂超基性岩体(图2),平面上呈反S型展布,长15.6 km,宽约0.4~1.9 km,面积约20 km2,超基性岩主要呈冷侵入于浅变质岩系中,与围岩无热接触变质作用,但自变质作用强烈(李光明等,2001)。岩石主要蚀变类型为蛇纹石化,岩体边缘表现为硅化、蛇纹石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铬水云母化,原岩以辉橄岩、橄榄岩为主;其中硅化、黄铁矿化和铬水云母化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前人获得超基性岩体的Rb-Sr年龄为302.7 Ma;Sm-Nd年龄为304 Ma(方维萱等,2001b),表明金厂超基性岩体于晚石炭世侵入,后来构造就位于上三叠统之上。区内侵入岩除了金厂超基性岩体,在矿区西部还零星分布的白垩纪花岗斑岩脉和始新世煌斑岩脉。区内断裂复杂,可分为三级,一级断裂为贯穿全区的金厂大断裂,是九甲—安定断裂带的一部分,总体走向为NNW—SSE,倾向NEE,倾角50°~80°;二级断裂为板壁河断裂(走向EW)和四十八两山断裂(走向NW);三级断裂为一些次级裂隙,为主要的容矿构造。
图1 哀牢山金矿带地质简图(据李定谋等,1998修改)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Ailaoshan gold belt(modified after Li et al.,1998)
图2 金厂金镍矿床地质图(据谢桂青等,2004修改)1—上三叠统一碗水组;2—上泥盆统金厂组板岩,硅质岩;3—上泥盆统金厂组硅质岩,砂岩;4—金厂超基性岩体;5—煌斑岩;6—花岗斑岩;7—金矿体;8—镍矿体;9—断层;10—采样位置Fig.2 Geological map of the Jinchang gold-nickel deposit(modified after Xie et al.,2004)1—Upper Triassic Yiwanshui Formation;2—Upper Devonian Jinchang Formation slate,siliceous rock;3—Upper Devonian Jinchang Formation siliceous,sandstone rock;4—Jinchang ultrabasic rock;5—Lamprophyry;6—Granite porphyry;7—Gold orebody;8—Nickel orebody;9—Fault;10—Sampling location
整个矿区由北向南分为四十八两山、老金牛、烂山、平坡、猫鼻梁子5个矿段。矿区构造控矿明显,矿脉整体北西走向,呈雁列式排布,赋存在矿区的次级裂隙中。
金矿体主要分布在四十八两山、老金牛、烂山等矿段,围岩地层主要为金厂组的砂岩、硅质岩。矿体主要为白色的石英脉,呈脉状和蚀变角砾岩状产出。金矿脉的产出不受地层控制,既有顺层产出(图3a),又有切层产出(图3b)。在矿区西部主要赋存在金厂组的断裂中,矿体常成群出露,平行排列。在矿区东部,随着与金厂岩体距离的增加,矿脉中金的品位逐渐升高(李元,1992)。其中,烂山段金储量和品位最高,沿断裂走向,以烂山段为中心,金储量和品位向两边逐渐降低。横向上远离断裂,矿脉金品位下降,含矿石英脉逐渐尖灭(李元,1992)。
镍矿体主要分布在猫鼻梁子矿段,此外,平坡等矿段也有少量产出。镍矿体主要是以灰白色的石英脉产在地层与岩体接触的断裂带内,单个规模不大,一般长30~50 m,宽10 m,小矿体多,矿体形态多为透镜状,常顺层产出,偶有穿层。剖面上可观察到镍矿体大多产在地层与岩体接触带部位(图3a、b)。
总体来看,无论金矿体还是镍矿体,断控特征明显。但金矿脉与镍矿脉的产出位置存在差异,二者在空间上多数分离,仅在靠近超基性岩体附近有少数重叠(图3a、b)。
金厂矿床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和混合岩型,其中石英脉型为主要的矿石类型。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块状和浸染状构造。矿物种类较多,包括大量的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和金属化合物。常见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辉砷镍矿、锑硫镍矿、硫锑银矿、硫锑铜银矿、银黝铜矿、硒银矿、碲银矿、银金矿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玉髓、方解石、蛇纹石、滑石、绿泥石、橄榄石、辉石、铬尖晶石等。
图3 金厂金镍矿床烂山段66号剖面图(a)和猫鼻梁子段纵40号剖面图(b)(据中国人民解放军00533部队,1982修改)1—上三叠统-碗水组;2—上泥盆统金厂组板岩,硅质岩;3—金厂超基性岩体;4—砂岩;5—硅质岩;6—含砾砂岩;7—底砾岩;8—金矿体;9—镍矿体;10—钻孔及编号Fig.3 Geological section along No.66 exploration line of Lanshan ore block(a)and longitudinal section along No.40 exploration line of Maobiliangzi ore block(b)in the Jinchang gold-nickel deposit(modified after Unit 00533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1982)1—Upper Triassic Yiwanshui Formation;2—Upper Devonian Jinchang Formation slate,siliceous rock;3—Jinchang ultrabasic rock;4—Sandstone;5—Silliceous rock;6—Gravel-bearing sandstone;7—Basal conglomerates;8—Gold orebody;9—Nickel orebody;10—Drillhole and number
前人将墨江金镍矿成矿作用分为3个阶段(毕献武等,1997):第一阶段主要为顺层产出、边界平整、厚度变化小的贫金石英脉;第二阶段为脉状、网脉状、条带状穿层产出的富金石英脉,石英多为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第三阶段为晚期硅化阶段,以形成乳白色-无色透明石英为主,晶体粗大,晶洞常见。作者主要对第二阶段的富金石英脉进行研究。该类脉体主要受区内断裂控制,呈NW向雁列分布,脉体形态复杂,分支复合现象多见,多呈脉状、网脉状、条带状穿层产出,亦见透镜状、豆荚状。
富金石英脉主要产在矿区西部,距离超基性岩体较远,整体海拔在2000~2100 m。脉宽50~60 cm,倾向NE向,倾角介于60°~70°之间,亦有与主脉相连的较细石英脉呈枝杈状产出(图4a)。主脉中金属矿物较少,仅有少量黄铁矿在脉体与围岩接触部位呈浸染状产出,围岩中伴有少量金矿化。在脉体宽阔处常发育石英生长皮壳(图4b)。围岩主要是硅质岩和蚀变超基性岩,蚀变类型包括硅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滑石化、铬水云母化、黄铁矿化等。空间上碳酸盐化、蛇纹石化、滑石化普遍发育,硅化、铬水云母化、黄铁矿化等主要发育在脉体两侧,脉体和围岩均发育后期的褐铁矿化。
通过野外和镜下观察,以及能谱测试分析,笔者将脉体分为2种,分别是硅质脉和自形方解石脉(图4b)。硅质脉又可细分为细晶石英(<10 μm),半自形-他形中晶石英(10~200 μm)以及自形粗晶石英(>1 mm)。其中,①细晶石英生长在脉壁,与围岩紧密接触,呈似层状、条带状产出,金在其中以粒间金为主,粒度较细,一般为2~20 μm,常呈簇状(图5a、d);也有以银金矿形式产出,与黄铁矿、硫锑银矿(图5b)、硒银矿(图5b)、碲银矿等共生。另外,在银金矿中还检测出含镍矿物(图5d);②中晶石英呈似层状产出(图4b),与细晶石英紧密共生。其中金主要是包体金(图5c、e)和粒间金,粒度较大,一般为15~30 μm,与金共生矿物主要有硫锑铜银矿(图5c、e)、黄铜矿(图5e)、硫锑银矿等。另外,在中晶石英中也可观察到被黄铜矿包裹的辉砷镍矿(图5f);③粗晶石英呈梳状对壁生长,多与自形黄铁矿条带共生。矿区中含金石英脉普遍具有对称的条带状构造(图4b,6a),镜下也可以观察到3种石英交互生长,反映了金多期次沉淀过程。
镍矿体主要位于矿区东南部,与超基性岩体距离较近。含镍石英脉常呈网脉状成群产出,平行排列,有时也出现分支复合和交叉现象(图6a)。单独细脉体宽为数厘米至二十多厘米,整体脉体宽度可达2m。脉体产状主体倾向NEE向,倾角较小,在20°~30°之间。脉体内空洞发育,也常见生长皮壳。围岩主要是硅质岩和蚀变的超基性岩,蚀变主要是蛇纹石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铬水云母化等。
图4 金厂矿床含金石英矿脉露头照片(a)及显微照片(b)Fig.4 The outcrop photograph(a)and photomicrograph(b)of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in the Jinchang deposit
图5 金在石英脉中的赋存状态a.细晶石英中的金簇;b.细晶石英中金与硫锑银矿、硒银矿、碲银矿共生;c.中晶石英中金被硫锑铜银矿包裹;d.细晶石英中的金簇;e.中晶石英中金与硫锑银矿、硫锑铜银矿、黄铜矿共生;f.中晶石英中辉砷镍矿被黄铜矿包裹Q—石英;Nmt—硒银矿;Pyr—硫锑银矿;Pol—硫锑铜银矿;Ccp—黄铜矿;Gd—辉砷镍矿;Au—金Fig.5 Modes of occurrence of gold in quartz veina.Gold clusters in fine-grained quartz;b.Gold and pyrargyrite,naumannite and hessite in fine-grained quartz;c.Gold surrounded by polybasite in mesocrystalline quartz;d.Gold clusters in fine-grained quartz;e.Gold and polybasite and chalcopyrite in mesocrystalline quartz;f.Gersdorffite surrounded by chalcopyrite in mesocrystalline quartz Q—Quartz;Nmt—aumannite;Pyr—Pyrargyrite;Pol—Polybasite;Ccp—Chalcopyrite;Gd—Gersdorffite;Au—Gold
含镍矿脉分为2种,分别是硅质脉和方解石-绿泥石脉。硅质脉产出状态与上述金矿脉相同,可分为细晶石英、中晶石英和粗晶石英3种(图6a)。细晶石英中含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辉砷镍矿和锑硫镍矿。黄铁矿常呈条带平行分布,也见以辉砷镍矿为核的环带状黄铁矿(图6c)。中晶石英中含浸染状细粒黄铁矿、辉砷镍矿等(图6d)。粗晶石英发育在脉体内侧,对壁生长明显,脉体内部常发育自形粗晶黄铁矿条带。方解石-绿泥石脉穿切上述硅质脉体(图6b)。
图6 金厂矿床镍矿体野外及显微镜下特征a.三种石英的产出状态;b.后期方解石脉;c.细晶石英中环带明显的黄铁矿以辉砷镍矿为核心生长;d.中晶石英中辉砷镍矿交代黄铁矿Q—石英;Py—黄铁矿;Gd—辉砷镍矿;Pyr—硫锑银矿Fig.6 Field and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nickel orebodies in the Jinchang deposita.Three types of quartz veins;b.Calcite veins;c.Gersdorffite core and pyrite rim in fine-grained quartz;d.Gersdorffite and pyrite in mesocrystalline quartz Q—Quartz;Py—Pyrite;Gd—Gersdorffite;Pyr—Pyrargyrite
为了揭示矿脉和围岩中主成矿元素Au、Ag、Ni与As、Sb、Te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作者对墨江金厂金镍矿的33件原生矿石样品进行了微量元素测试。测试实验是在廊坊市中铁物探勘查有限公司完成,Au测试方法是原子吸收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极限为0.1×10-9;As、Sb、Bi、Hg、Se测试方法是原子荧光法,检测极限为0.1×10-6;其余元素的测试方法为硅酸盐岩石化学法,检测极限为0.1×10-9。作者统计了测试结果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表1),并对17种元素进行相关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3件样品中,金达到边界品位(1×10-6)的有9件,最高品位可达233.34×10-6;镍达到边界品位(2000×10-6)的有6件,最高品位可达30436.10×10-6;银达到边界品位(40×10-6)的有7件,最高品位可达442.42×10-6;钴达到边界品位(200×10-6)的有1件,其品位可达523.60×10-6。另外,33件样品中,24件来自金矿体,9件采自镍矿体。其中,金矿体中有6件样品w(Ni)达到2000×10-6及以上(即镍边界品位),最高者w(Ni)可达3082×10-6;镍矿体中有2件样品金含量达到边界品位(1×10-6),分别为2.36×10-6和3.65×10-6。
表1 金厂矿床矿脉、围岩中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表Table 1 Trace element content in ore veins and host rocks of the Jinchang deposit
使用SPSS软件分析表明,当Pearson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5并且显著性小于0.05时,表现为两者显著相关。Au-Ag、Au-Te等元素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5和0.945,说明彼此呈显著正相关关系,Au-Hg相关系数r=0.583,为正相关关系,但是元素Au与Ni、As相关系数r=-1.22和-1.24,说明元素Au的富集与Ni、As没有直接联系。Ni-Pb、Ni-Co、Ni-As、Ni-Sb相关系数分别为r=0.946、0.939、0.973、0.908,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元素R型聚类分析图(图7)中,当距离系数小于0.5时,Au与Ag、Te、Hg聚为一类,说明矿石中Au富集与Te、Ag、Hg密切相关。元素Ni与Pb、Co、As、Sb、Cd、Cu聚为一类,说明矿石中元素Ni富集与Pb、Co、As、Sb、Cd、Cu密切相关。这些元素在矿区内超基性岩体中含量较高(李元,1998),表明矿石中Ni元素很可能来自金厂超基性岩体。
图7 金厂矿床矿脉、围岩微量元素R型谱系图Fig.7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R)between different trace elements of the Jinchang deposit
作者同时也做了金、镍元素与其他几种微量元素的协变图解(图8)。分析发现,元素Au与Ag、Te、Hg在金矿脉中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图8a、b、c),元素Ni与Ag、Te、Hg在镍矿脉中也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图8d~f)。元素Te和Hg多出现在低温热液中(Biagioni et al.,2013;Artur et al.,2016),说明成矿流体很可能为低温热液流体。Ni与Co,Ni与Pb的协变图中(图8h、i)表现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元素Ni与Co和Pb的同源性。
金厂金镍矿中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沉积岩中,镍矿体主要位于超基性岩体附近,两者在空间上不完全一致。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1)显示,金矿体中的样品有镍富集,多件样品中w(Ni)达到工业品位;镍矿体中也有多件样品的w(Au)达到工业品位。另外,显微镜下也观察到金、镍共生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含金石英脉和含镍石英脉具有一致的矿物沉淀顺序,即细晶石英→中晶石英→粗晶石英→方解石。这些特征表明金和镍可能为同期热液成矿。
图8 金厂矿床金镍元素协变图解Fig.8 Correlation diagrams of Au and Ni with other elements in the Jinchang deposit
通过深入分析含矿脉体特征,作者发现矿区含矿热液活动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硅质脉体阶段,具体可细分出条带状细晶石英(<10 μm),似层状中晶石英(10~200 μm),对壁生长的粗晶石英(>1 mm)3种石英;第二阶段为自形方解石脉。金主要沉淀在第一阶段的细晶石英和中晶石英中,含矿热液为张性空间充填,多阶段沉淀成矿。镍成矿则从早到晚都有。在成矿早期,地层及超基性岩体受构造应力影响,形成张性断裂。含金成矿流体沿着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部,由于温度或压力骤降,成矿物质沉淀析出,形成中、细晶含金石英脉体。热液同时萃取超基性岩中的镍,并在岩体顶部沉淀造成镍富集。在热液活动晚期,金属已经接近沉淀完毕,但硅质热液仍在结晶,形成了对壁生长的粗晶石英。第二阶段成矿流体与围岩流体或大气降水混合,结晶出自形方解石脉体,金成矿作用已经结束,而镍还被混合后的流体萃取,并在超基性岩体附近沉淀成矿。另外三种石英交互生长的现象表明,成矿是在幕式构造活动下多期流体运移和沉淀的结果。
关于墨江金厂金镍矿中金的成因前人观点各不相同,分别有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李元,1994)、造山型金矿(孙晓明等,2010;赵凯,2014)、热水沉积型金矿(应汉龙等,1999)等认识。前人研究表明,典型造山型金矿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王庆飞等,2019),热水沉积型金矿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黄铁矿-铋碲矿-闪锌矿-方铅矿(张复新等,1998)。墨江金厂金镍矿共生矿物组合为银金矿-硫锑银矿-硫锑铜银矿-银黝铜矿-黄铜矿,明显区别于造山型和热水沉积型金矿,类似于热液型金矿。而且,Au-Ag-Te-Se-Sb-Hg金属元素组合表明金可能是岩浆热液成因(Xie et al.,2019)。另外,前人测得含矿脉体中硫化物δ34S值与区内花岗岩相似(张海涛等,1984;毕献武等,1997;熊伊曲,2014)。因此,推测金是区内岩浆热液远端系统成矿。
镍矿体中含镍矿物为辉砷镍矿、锑硫镍矿、黄铁矿等,这与Epoch、Dergamysh、Ishkinino等热液镍矿的矿物特征类似(Pirajno et al.,2013;Melekestseva et al.,2013)。镍来源于超基性岩,且镍矿富集部位常发育蛇纹石化、滑石化、碳酸盐化等,也与上述几个热液矿床的物质来源和围岩蚀变相同。同时,金厂镍矿石中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也与典型热液矿床类似(Melekestseva et al.,2013)。这些类似特征让我们倾向认为金厂镍矿是热液成因。鉴于金镍同期成矿,因此,金镍很可能都是岩浆热液远端系统的产物。
(1)墨江金厂金镍矿床成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富硅质热液,依次沉淀结晶出了条带状细晶石英、似层状中晶石英和对壁生长粗晶石英;第二阶段为富钙质热液,形成了自形方解石脉。金主要赋存在第一阶段细晶、中晶石英中,镍在两个阶段脉体中都有分布。
(2)金与镍是同期热液成矿,金来自低温热液,镍则是含金低温热液流经超基性岩体时萃取而来。成矿是在幕式构造活动下多期流体运移和沉淀的结果。
致 谢野外工作得到了墨江县矿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能谱实验得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施彬老师的热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