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霞
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组织单元,为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指明了实施方向,有利于祛除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随意性等问题。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机械解读教材,制定的学习目标泛化的问题。因此,将语文要素细化为单元、课时的学习目标,并在单元框架下分层推进,是落实教材编写理念的重要手段。
一、确定目标要有整体意识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落实人文主题这一目标驾轻就熟,对于语文要素目标的认知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实践中教学内容繁杂,学生任务繁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缺乏整体意识,对语文要素在各册次、各单元呈现的序列性、连贯性、层次性等缺少关注。
1.要瞻前顾后,把握梯度
在解读语文要素时,教师要通盘考虑,梳理出前后之间的联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阅读目标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对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在这一单元之前,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了“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目标。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由“初步体会”到“体会表达效果”,是逐步提升的,不可一蹴而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不越位教学,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教学效果。
2.关注单元板块,厘清层次
教师要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安排教学活动,要分清各个板块所承担的任务,梳理目标,将目标要求逐一细化,体现教学的层次。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页人文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有两项,一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一项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单元内板块主要包括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习作等,在各板块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逐步落实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的课后练习题,明确提出体会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是细化语文要素的体现,需要教师扎实落实。略读课文《月迹》的课前导语,引导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尝试自主学习,并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提升。它在共性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重点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将语文要素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文本学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词句段运用”中设计海报的要求,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实现能力迁移。“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多与人文主题相关,兼顾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实践。这些板塊从明晰方法、运用方法、诵读实践几个方面明确了单元目标要求:阅读时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进行品味和积累;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并进行仿写。
习作部分承担的是表达方面的目标任务。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进行由学到写、由读到写的训练。
单元各板块呈现出精读学习方法——略读自主实践——回顾梳理——方法运用——综合呈现的层次。学习活动循序渐进,要求呈现梯度上升,单元目标逐步达到。
二、落实目标要有支点
1.化繁就简,找准落脚点
单元目标具有整体性,但具体到每一个板块、每一节课,教学点各不相同,这是目标落实的关键,也是难点。本单元阅读目标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何“初步体会”?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具体语句和情景,有初步的体验即可,不可拔高要求。
《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读一读,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四季之美》课后练习“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古诗词三首》的目标落脚点是在想象中体会诗句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四季之美》的目标落脚点是借助关键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动态描写。《鸟的天堂》课后练习没有明确指出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但研读第2题的要求,我们可以确定“能说出傍晚和早晨‘鸟的天堂的不同景色特点”是本课的目标落脚点。《月迹》的导语同样没有提及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但结合“交流平台”,我们能够找到其落脚点是“说出月亮的足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重点在从“动人描写”“细腻感受”中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因此,我们在寻找目标落脚点时,需要在给出的信息中,抓住关键信息,掌握好落实的度。
2.方法引领,精准施教
课文是落实目标的载体,不同于语文园地的指向性训练,因此,大部分教师不但有选择上的困难,而且还存在如何能够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实现目标的问题。
如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要在学生读通、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课后练习中的句子精品细读,层层引导:
·读句子,想象诗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如果你置身其中,你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交流体会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学生描绘看到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感受“明月松间照”的静态景象;学生描绘听到的,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景象)
·圈画重点词语,再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补充作者资料,初步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在教学《枫桥夜泊》《长相思》时,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具体步骤为:
·总结学习《山居秋暝》的学习方法;
·填写表格,初步感知;
·学生交流,体会异同;
·通过具体词句,感受作者情感。
这样的设计,突出方法引领,学生能体验学习的过程,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
《四季之美》一文,作者感受细腻,动与静的描写有独特的韵味。我们可根据课后提示和本文的特点,在《古诗词三首》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三个层面的设计。第一层面,设计助学单,帮助学生进行浅层次的阅读;第二层面,抓住动态描写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变化;第三层面,感受作者细腻的描写,体会独特的韵味。有了第一步的自主阅读,学生已读懂课文内容,也基本明确了动态描写的词句,教师要重点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动态描写”。这一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学生首先圈画出“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等表现颜色的词语,感受天空颜色的变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泛、染、飘”等动词、“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的”等叠词体会天空颜色变化的过程。接着,通过指导朗读,读出东方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春天的黎明”部分的学习,对如何体会动态描写有了认识。这时,我们可以直奔重点,运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的方法,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体会动态描写的变化。最后,回顾阅读经验,总结学习方法:圈画词语——联系上下文感受变化——读出变化。聚焦第二、三自然段,迁移方法,体会动态变化。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固然、也有、即使......也......”等词语,感受夏夜三种不同景致的特点;抓住“翩翩起舞”“闪着朦胧的微光”等语句,想象画面,感受萤火虫飞舞的动态变化;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不但要关注乌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和大雁“比翼而飞”的动态描写,也要关注“夕阳斜照、夕阳西沉、夜幕降临”等词语。这些词语非常形象地将太阳落山的变化过程写了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有层次的朗读,将这些画面呈现出来。
3.分项推进,落实目标
课文是落实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单元内的其他板块是落实重点。因此,要准确把握板块的内核,逐层推进。学习单元课文后,学生对语文要素“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了一定的认知,也学习了如何描写景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分项进行其他板块的教学。
“交流平台”不只是方法的简单梳理和总结,其遵循着“回顾要素——交流理解感受——体會表达作用——朗读体验感情——课外积累”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在过程中落实目标。本单元可以这样来进行:
·回顾课文相关语句,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从“静态描写”“动态描写”两个方面汇报交流的结果。
·归类体会“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好处。·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背诵喜欢的句子。·交流课外积累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词句段运用”重在紧扣重点目标,就难点进行深层次的表达训练,探究如何将学到的表达方法迁移到实际运用中。这一板块要理顺要求,明晰学法和运用之间的关系,实现由学到仿,由仿到用的语文能力的提升。如“写海报”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价值,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第2题“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指向的是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将画面写具体。在教学时,教师要层层推进,通过对比阅读、总结方法、抓关键词想象等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仿写。
“日积月累”板块除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外,还可以选择主题丛书中的《春》《夏感》《济南的冬天》进行群文阅读,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感受如动静结合、动态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落实目标。
习作板块“即景”,是贯彻本单元学习目标的综合体现,虽然被安排在课文之后,但要提前布置观察任务。习作教学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和语文园地之后,便于学生更好地迁移运用本单元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以及“词句段运用”第2题“把句子写具体”这一难点的学习成果。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紧扣“即景”,写出短时间内所见的景物,而且要写出景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有一定顺序的,也是动态的。这些要求检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动态描写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如何把动态变化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实现了单元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目标的整合。